政治正确
搜索文档
罗琳和艾玛,谁才是时间的朋友
虎嗅APP· 2025-10-07 17:43
核心观点 - 舆论风向从支持艾玛·沃特森转向支持JK·罗琳,反映出政治正确浪潮的退潮和知识产权所有者对内容生态的掌控力 [10][12][13] - 罗琳因跨性别议题争议被部分《哈利·波特》主创公开反对,但近期法律裁决和舆论变化强化了她的立场合法性 [9][69][83] - 内容创作行业的核心价值从追逐新兴政治正确回归到保守主义叙事和产权控制,罗琳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重塑IP主导权 [12][86][94] 事件背景与争议起源 - 2018年罗琳因点赞涉及跨性别者的争议推文被指控歧视,后续多次发言激化矛盾 [15][19][24] - 2020年罗琳反驳"有月经的人"表述,强调女性生理性别定义,引发《哈利·波特》剧组大规模割席 [24][25] - 仅两名演员(汤姆·费尔顿、拉尔夫·费因斯)公开支持罗琳,艾玛·沃特森成为主要反对者 [26][36] 舆论反转与法律依据 - 2024年英国最高法院裁定女性法律定义基于生理性别,为罗琳立场提供法律支持 [69][70] - 欧美DEI(多元、平等与包容)运动降温,特朗普取消相关法案,政治正确影响力减弱 [73][74] - 观众对影视作品过度政治正确表达不满,如迪士尼商业表现失利及剧版《哈利·波特》选角争议 [78][77] IP控制与行业影响 - 罗琳作为IP所有者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重新掌握内容主导权,削弱演员对角色的话语权 [12][41][86] - 粉丝对角色祛魅后更关注原创作者权益,罗琳的保守主义创作理念与市场回归传统价值趋势吻合 [94][97][100] - 内容行业显示出产权所有者优于短期舆论风口的长期影响力,IP改编权成为核心竞争力 [13][83] 角色价值观与叙事倾向 - 罗琳作品中角色塑造强调逆境中的传统品德(如守信、保护家人),而非表面政治立场 [97][100] - 《哈利·波特》世界观包容缺陷与多样性,但反对"一夜打倒权威"的激进浪潮 [95][103] - 创作行业对"更新"的定义从追随潮流转向内容持久力,罗琳的持续输出能力体现行业标准变化 [86][87]
罗琳和艾玛,谁才是时间的朋友
虎嗅· 2025-10-06 09:16
核心观点 - 围绕《哈利·波特》IP的争议焦点从跨性别议题转向创作者J·K·罗琳的IP控制权回归,舆论风向出现反转 [7][10][92] - 艾玛·沃特森近期试图缓和与罗琳的关系,但罗琳公开拒绝和解,强调立场分歧与成年人的责任 [5][49][118] - 罗琳作为IP所有者通过法律裁决和舆论支持巩固了话语权,而艾玛因立场模糊被批评为"政治正确"的跟风者 [12][70][85] 争议事件时间线 - 2018年罗琳点赞涉及跨性别者的推特引发争议,被指控歧视跨性别者 [14][15] - 2019年罗琳公开支持因质疑跨性别者进入女厕而遭网暴的女性,进一步激化矛盾 [17][18] - 2020年罗琳批评媒体使用"有月经的人"替代"女人"一词,导致《哈利·波特》主要演员集体与她割席 [22][23][24] - 2021年《哈利·波特》上映20周年特别节目未邀请罗琳,粉丝网站宣布不再宣传其个人动态,被视为"开除罗琳"事件 [28][32][33] 双方立场与舆论变化 - 罗琳始终坚持性别基于生理特征的观点,并在2024年英国最高法院裁决中获得法律支持 [59][73][75] - 艾玛的公开回应被指回避核心争议,仅强调"包容"而未明确认错或支持罗琳,被批评为虚伪 [51][53][55] - 舆论从早期批评罗琳转向支持其坚守立场,艾玛因态度摇摆被贴上"忘恩负义"标签 [8][70][71] IP控制与行业影响 - 罗琳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选角(如非裔演员饰演斯内普)再次强调对IP的主导权 [81][83][96] - 行业层面,政治正确浪潮(如DEI运动)出现降温趋势,迪士尼等公司的相关尝试商业表现不佳 [79][80][84] - 罗琳的保守创作理念(如角色塑造注重传统品德)与当前激进运动形成对比,反而获得长期认同 [104][110][111] 文化符号隐喻 - 《哈利·波特》世界观中的"反血统论"原本被视为政治正确,但罗琳因现实争议被部分粉丝视为"保守派" [94][99][103] - 罗琳通过角色塑造(如麦格教授、韦斯莱夫人)传递的价值观(守信、保护家庭)被重新肯定为IP内核 [107][109][111]
美国不会真要开始强军了吧?
虎嗅· 2025-10-02 16:06
会议背景与性质 - 9月30日,美军将级军官被全部召回,在匡提科的海军陆战队大学召开会议,此举高度不寻常[1] - 尽管有声音指责媒体炒作,但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表示在其49年军事生涯中从未见过此类事件[2] - 会议核心内容由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和特朗普的训话构成,而非外界猜测的国家安全战略转向[2] 赫格塞斯的改革要点 - 强调军人需达到"最高的男子汉标准",坚持标准一致且不分男女,即使排除部分女性也在所不惜[2] - 要求整改大胖子军人,禁止大胡子,并计划废除匿名举报制度[2] - 核心是推行"武士精神",旨在清除军队中的政治正确和"觉醒文化",启动"文化革命"[3] - 改革将针对训练和领导层,扫除几十年的衰败,特别指出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的遗害,要求军官重建敢于冒险的精神[3] - 批评军官被"气候变化"、"觉醒垃圾"等议题所害,并说明此前高层撤换是凭感觉决定,因这些军官不愿脱离过去政策,预示更多领导层变动将至[4] 美军现状与问题 - 美军近几十年越来越像"穿军装的超级大公司",招募广告强调职业技能而非保家卫国,军官招募侧重管理和人事技能[5] - 美国空军是最早成功大量采用"六西格玛"管理原则的大型机构[5] - "军队公司化"导致军官职责偏向中高层管理,团队人事管理、KPI评估、形象管理等行政负担过重,营连级指挥官的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职能受严重影响[5] - 军中存在通过DEI获得"不正当晋升"的利益集团,高级军官擅长政治正确的空谈,但在危机时刻的应对能力存疑[6] - 士兵体形标准走样,大胖子士兵比比皆是,仪容问题突出,6月14日的阅兵表现衰败[8] - 匿名举报制度与军人荣誉感、信任及团队精神格格不入[8] - 指挥官过度依赖合规、委员会决策和咨询报告,不敢当机立断和承担风险[8] 特朗普的政策导向 - 特朗普赞同赫格塞斯的"武士精神",称其是"赢得和创建这个国家的精神"[11] - 主要议题是"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强调社会动乱是内部敌人,美军任务包括帮助重建社会秩序,防止情况失控[11] - 已下令在华盛顿特区、洛杉矶和波特兰部署美军,打击非法移民,并严厉抨击民主党控制的城市,誓言动用军队重建治安[11] - 将重建治安提高到战争层次,称之为"内部的战争",并强调控制边境是基本国家安全,不在乎政治正确[11] - 特朗普照例东拉西扯,自诩"搞定"了七场战争,加沙可能还有第八场,但未对美军全球使命和重点进行明确宣示[12] 战略调整与影响 - 五角大楼近期完成《国家防务战略》和《全球部署审查》草案,新战略可能将关注重点从"威慑中国"转向西半球及美国本土,并减少欧洲等地驻军[12] - 新战略大量章节聚焦中国,但内容多局限于"台海军事局势紧张",而非全球竞争;更早的临时战略敦促在全球其他地区"承担风险"以保障台海与美国本土优先任务[12] - 美国将逐步退出针对俄罗斯的东欧国家的安全援助项目,如波罗的海安全倡议,不再提供训练和装备资金,相关拨款预计持续至2026年9月底[17][18] - 北约盟友预计,未来几年美军约8万驻欧部队中部分可能撤离,美军的地区联合司令部可能合并,如非洲司令部并入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拆分等[19] - 与英国历史战略调整不同,中国对美国本土不构成直接威胁,但美国收缩战略面临地理和性质上的挑战,可能重演英国"赢得了战争、丢失了帝国"的教训[19] - 美军转向本土治安存在宪政问题,国民警卫队指挥权受州长"干扰",特朗普需要可直接动用的"亲兵",但这与"军主外、警主内"思维冲突,可能引起军心不安[20] 改革性质与目标 - 赫格塞斯推动的是"脖子以下"的军改,涉及文化、体制和人事深度改革,旨在确立"打赢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取代公司文化中"合规与尽责高于一切"的思维[9][10] - 改革对美军上下造成极大震动,会议现场几百名将级军官除起立致敬外全场鸦雀无声[11] - 美国面临经济空心化、就业萎缩、白左政治与觉醒文化、非法移民等三大挑战,赫格塞斯和特朗普的改革试图涉及其中两个方面[20]
欧洲的好日子真的要到头了!
搜狐财经· 2025-08-25 10:44
欧盟经济与产业竞争力 - 欧盟经济在过去20年间持续衰退 老本行产业已丢失 且未能涉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3] - 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滞后 尽管欧盟率先倡导新能源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全面超越[3]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设周期仅10个月 而德国工厂因环保抗议拖延近30个月仍未完工[3] 欧盟政策与行政效率 - 欧洲政客过度关注环保、移民等价值观议题 而非改善民生经济[3] - 地方政府缺乏招商引资效率 与中国地方政府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3] - 政策执行存在严重官僚主义 以"影响蛇冬眠"为由阻碍重大工业项目推进[3] 地缘政治立场与资源决策 - 欧盟领导层忽视内部经济问题 频繁介入乌克兰事务并对台海问题发表不当言论[3] - 能源政策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放弃低价俄罗斯能源 转而采购价格高出数倍的美国液化天然气[3] - 前德国外长在巴西会谈中质疑对方关注食品价格问题的合理性 凸显价值观外交的脱离实际[3] 美欧关系与战略定位 - 特朗普公开表态欧盟不应介入俄乌冲突 直接否定欧盟过去三年对乌克兰的投入和外交立场[1][4] - 美欧关系出现根本性转变 美方将欧盟定位为从属伙伴关系 打破欧盟"全球领导者"自我认知[4] - 欧盟存在感构建方式遭受重大打击 失去通过地缘政治议题维持国际影响力的基础[4]
从新闻现场解析今日美国(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迪士尼真人电影选角争议 - 拉丁裔女演员主演《白雪公主》引发美国社会关于肤色与政治正确的大辩论 [2] - 此前黑人演员出演《小美人鱼》人鱼公主也曾引发持续数月的争议 [2] - 争议反映美国社会在童话改编与现实多元文化认同之间的深刻裂痕 [2] 《帝国真相》的独特视角 - 该书从非西方视角系统解析美国历史与现实,突破西方话语体系 [2] - 采用"新闻即历史"的叙事方式,通过加州山火、联合国投票、去美元化等当代事件揭示历史根源 [3] - 内容涵盖身份认同、种族歧视、美元体系等10个美国社会关键议题 [3][4] 研究方法与叙事特点 - 结合新闻现象对既有史料进行新阐释,打破对美国传统认知的迷思 [3] - 通过印第安寄宿学校、底层白人工人等具体人物命运展现宏观议题 [4] - 将美国置于全球视野中,采用多角度真实声音还原全面图景 [4] 出版价值与时代意义 - 满足专业研究者需求的同时增强普通读者的历史贴近感 [4] - 在世界百年变局背景下为理解国际秩序提供新认知框架 [4] -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获《人民日报》专版推荐 [5]
妈妈岗:国服版庶务科来了吗?
虎嗅· 2025-06-12 17:33
政策设计理念 - 妈妈岗政策结合了农村扶贫经验与生育问题解决方案,实现补贴的精准再分配[3][12] - 该政策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女性权益提升方式,采用针对性措施激励已婚已育女性[9][10] - 政策设计参考日本庶务科模式但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体现基层工作智慧[2][32] 社会就业机制 - 女性职场权益保障本质是社会延续需求的产物,而非生产力考量[17][19] - 传统女性岗位优待源于母亲补贴逻辑,但被误认为个人能力体现[25][27] - 妈妈岗与男性干活岗属于不同生态位,不会直接影响核心生产力岗位[37][40] 市场规律表现 - 企业招聘女性员工是社会责任与生产延续的权衡结果,非经济效率最优解[23] - 日本庶务科模式显示:社会保底岗位设计必然倾向普惠性而非职业发展[34] - 历史规律表明就业市场会自发区分功能性岗位和社会责任性岗位[43][44] 政策影响群体 - 政策主要惠及实际生育女性群体,与不婚不育女性形成区隔[35][36] - 受影响最大的是原享受优待但拒绝履行传统生育责任的女性群体[42] - 市场机制会自动调整资源配置,使不同诉求群体流向相应岗位[38][41]
哈佛事件还没完!特朗普政府打压美国名校的真正目的曝光?
搜狐财经· 2025-06-03 00:08
联邦教育经费冻结与调查 - 哈佛大学自2025年4月以来被冻结联邦教育经费超过30亿美元 [2] - 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也有数亿美元联邦教育经费被冻结 [2] - 美国教育部正在调查10所涉嫌反犹太主义的大学和52所涉及种族主义的大学 [2] 政治干预与校园环境 - 特朗普政府公开批评哈佛大学并要求其"规矩点" [3] - 右翼人士认为美国大学校园是灌输自由主义的温床 [6] - 校园抗议活动被政府视为支持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恐怖主义 [6] 校园歧视问题 - 哈佛大学调查显示犹太和穆斯林学生在课程和社群中面临偏见和排斥 [6] - 反犹太主义和反穆斯林偏见在校园中普遍存在 [6] 国际学生影响 - 国际学生担心观点与政府不符会影响学习和就业 [8] - 中国留学生可能成为中美关系博弈的牺牲品 [8] - 美国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学生在多个学科的申请 [8] 政治正确转变 - 特朗普政府试图用新的"政治正确"取代民主党的政策 [8] - 言论自由环境从宽松转向严格限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