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化学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分子量子比特 可运行于现有电信技术频率
科技日报· 2025-10-10 07:33
技术突破核心 - 开发出新型分子量子比特,能够弥合光与磁之间的鸿沟,并在与现有电信技术相同频率下运行 [1] - 该突破为构建可扩展的量子技术提供了一个极具前景的新平台,有望与当前广泛使用的光纤网络实现无缝集成 [1] - 新型分子量子比特的核心成分是稀土元素铒,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其能在保持光学跃迁干净的同时与磁场发生强烈相互作用 [1] 技术原理与特性 - 研究巧妙结合了量子光学与合成化学两个领域,构建出能连接光与磁的分子级功能单元 [1] - 新设计的分子结构使得信息可被编码在其磁性自旋态中,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进行读取和操控 [1] - 这些光的频率恰好与现有的硅基光子电路和光纤通信系统兼容 [1] - 分子可充当磁学世界与光学世界之间的纳米级桥梁,能在分子的磁态中存储量子信息,并用与现代光通信基础设施完全匹配的光信号访问 [2] 技术验证与应用前景 - 研究团队利用光谱学和微波技术,验证了铒基分子量子比特可在与硅光子学兼容的频率下工作 [2] - 硅光子学是支撑现代电信、高性能计算和先进传感器的核心技术,高度兼容性有望加速基于分子—光子混合架构的量子网络发展 [2] - 研究证明通过合成化学手段可在分子尺度上精确设计和调控量子材料的行为,为开发面向量子网络、高灵敏度传感和下一代计算的定制化量子系统指明路径 [2]
合成化学研究新范式:当AI“大脑”遇上机器人“双手”
新浪财经· 2025-07-01 12:09
合成化学的现状与挑战 - 合成化学是一门以原子和分子为基础创造新物质的学科,其突破对衣食住行和人类文明有深远影响[1] - 化学家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化学空间的广袤性,理论上可合成的中小分子数量高达10^60,远超宇宙恒星数量[2] - 传统研发模式依赖化学家经验不断试错和手工操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对新物质性能的严苛要求[1][2] 传统研究方法 - "自上而下"的实验驱动模式依赖化学家知识地图和直觉,通过大量实验与试错迭代出新反应[2] - "自下而上"的理论驱动模式从量子力学原理出发,计算成本极高,难以及时指导实际合成决策[3] - 两种方法在效率和普适性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催生了对新工具的迫切需求[3]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 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可大幅提升实验效率,中石化上海院2010年引入高通量技术平台,用机器人执行并行实验[4] - 自动化平台能系统性设计上千种催化剂配方并快速筛选,开发出纳米片状分子筛解决工业难题[5] - 晶泰科技开发的智能合成工作站可同时进行48个实验,加速催化剂筛选并提供标准化数据[5][6] AI在化学领域的角色 - AI目前主要作为化学家的高效帮手,而非替代者,因科学洞察仍需人脑完成[6] - 在数据稀缺的前沿领域,采用"层级学习"框架,利用相关数据训练基础模型后再微调,成功预测新型镍催化剂[8] - AlphaFold因蛋白质结构预测获诺贝尔奖,显示AI在数据丰富领域的潜力,但多数领域仍面临数据不足[6] 未来发展方向 - 自主化实验室(Lab Auto-Driving)能感知环境、分析数据并自主决策,形成设计-执行-学习闭环[9] - 晶泰科技整合自动化实验与AI预测设计,实现高效干湿实验迭代,应用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9] - 行业愿景是构建"AI+机器人"自主实验室,提升合成化学在多个领域的创新效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