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策略调整
icon
搜索文档
“一觉醒来涨5000元”!有人在门店排队3小时,网友:赚到了
搜狐财经· 2025-08-27 22:42
涨价幅度与产品范围 - 8月25日老铺黄金京东及天猫旗舰店大部分产品完成调价[1][2] - 热门饰品价格区间1万至3万元的产品上调1000元至3000元[2] - 主要产品涨幅在5%至13%之间[2] 市场反应与消费者行为 - 公司于8月15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调价预告[4] - 涨价前夕多地门店出现抢购潮 上海门店顾客人均排队一小时起[5] - 北京SKP门店排队需两至三小时进店 客流量显著增加[8][13] - 消费者在涨价前购入产品 部分节省金额达5000元以上[24] 调价原因与品牌策略 - 此次调价反映市场金价波动及品牌策略调整[32] - 2025年上半年金价涨幅近26% 创26次历史新高[34] - 公司定价逻辑与高端消费品相符 每年进行数次价格调整[35] - 通过稀缺性产品、一对一服务和高端商场门店塑造奢侈品属性[35] 历史调价模式 - 今年2月曾进行产品价格上调 多数产品调价幅度在10%以内[32] - 素金类产品价格涨幅高于点钻类产品[32] - 本次调价幅度超过10% 为近年来较大幅度调整[33]
大消费渠道脉搏:西南地区运动品牌专家沟通,行业折扣率和售罄率偏低,库存略高但可控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6 19:01
行业销售情况 - 2025年一季度,西南地区运动品牌零售销售承压,国际品牌NIKE与ADIDAS销量同比负增长,FILA、李宁和lululemon销售额同比下跌,安踏销售额同比微增,始祖鸟呈现高单位数增长[2][6] - 2025年二季度,除NIKE外其他品牌线下零售销售额同比正增,五一黄金周西南地区全渠道销售实现中低个位数同比增长[2][7] 库存与折扣情况 - 西南地区品牌库存结构偏差但可控,库销比、折扣率和售罄率略低,考虑双闰月夏天长,2 - 3季度销售有望改善[3][8] - NIKE与ADIDAS维持相似折扣区间,NIKE折扣较去年加深,ADIDAS略有提升,李宁和安踏折扣率稳定,FILA略有下降,Lululemon与始祖鸟维持高定价策略[3][8] 各品牌表现及策略 - NIKE处于内部战略和产品周期调整阶段,产品结构向鞋类倾斜、更新慢,新CEO调整成效需时间显现[4][8] - ADIDAS在中国市场表现向好,得益于本土化管理和策略调整,推进细分赛道,推出户外服装产品线[4][10] - FILA流水好于市场平均,受益于专业品类扩展和促销手段加强,从运动休闲向专业运动拓展[4][10] - 伯希和产品性能出色,全矩阵户外产品凸显差异性,受益于户外生活方式普及,但处于成长期面临挑战[4][10] - 李宁作为奥委会合作伙伴回归专业领域,淡化潮流标签,加强专业品类投入,优化门店结构并增强用户粘性[4][10] 风险提示 - 行业面临经济和消费走弱、库存累积、市场竞争加剧风险[4][9]
塌房!Prada,又摊上事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4 11:34
品牌代言危机 - 韩国演员金秀贤因恋情争议遭舆论抨击 公司作为其全球品牌代言人于3月12日迅速解约 合作不足四个月[1][2] - 公司亚太区代言人塌房率极高 2014年柯震东涉毒 2020年裴珠泫霸凌事件 2021年郑爽代孕丑闻 2022年李易峰嫖娼 2023年春夏蔡徐坤争议[5] - 摩根士丹利指出公司对流量明星依赖导致股价波动敏感度高于同行 需转向稳健型代言策略[7] 股价与市场反应 - 事件发酵后五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下跌11.2% 3月12日收盘65.75港元 单日一度跌近8% 次日再跌5.26%至57.65港元[4][6] - 2021年郑爽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单日下跌2.3%[5]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主品牌零售销售额35.63亿欧元 同比仅增4% 增速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远低于2021-2023年两位数增长[8] - Miu Miu成为集团增长引擎 2024年销售额激增93% 第四季度突破10亿欧元 收入占比升至25%[8] - 中国市场2024年Q3负增长 Q4仅个位数增长 中性风格策略未达预期[9] 产品与战略问题 - 产品创新滞后 过度依赖尼龙材质和三角标经典元素 缺乏与街头潮流融合 与Gucci LV等竞品现象级联名相比存在差距[9] - 品牌调性趋向中性化在中国市场遇冷 需回归成功DNA但避免风格极端化[9] - 集团尝试通过文化活动强化品牌辨识度 强调"精神共鸣而非短暂喧嚣"的核心价值[10] 行业对比与趋势 - 麦肯锡报告显示72%消费者偏好"价值观契合"代言人 仅18%支持纯流量明星[7] - 行业转向艺术家/运动员代言 如DIOR签约郎朗 雅诗兰黛选择王羽佳 迪奥劳力士合作郑钦文[7] - 公司2024年签约谷爱凌贾玲马龙等非流量明星 但营收改善效果有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