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精神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校馆弦歌丨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矢志强军报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1 22:41
学校历史与传承 - 学校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于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其强军报国的信念始终传承不息[1] - 学校教学楼自1953年建成起,上下课铃声即为军号,并已沿用70余年[3] - 学校伴随抗美援朝炮火诞生,其精神内核是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13] 历史成就与贡献 -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中美武器装备对比中,中方在空军、海军、坦克等多个关键领域装备数量为0,凸显了当时装备的悬殊差距[7][8] - 学校创造了我国第一个风洞群、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第一台舰载电子计算机等多个从0到1的奇迹[9] - 杨士莪院士牵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国内空白,其研究成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奠定基础[13] 新时代发展与创新 - 学校在新时代打造了“悟空号”无人无缆深潜器,刷新了万米深海下潜纪录[15] - 学校打造了我国首个船海学科教育专有AI大模型,持续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15] - 学校师生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强调一代人一代人的接力,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18][20]
文化中国行 校馆弦歌丨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矢志强军报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1 20:29
学校历史与传承 - 学校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于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强军报国信念传承不息 [1] - 学校教学楼自1953年建成起即使用军号作为上下课铃声,已沿用70余年 [3] - 军号声被视为一种振奋人心的号角,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对前辈的追忆 [5][7] 历史背景与初创精神 -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武器装备对比悬殊,中方在空军、海军、坦克等多个关键装备领域数量为0 [7][8] - 学校在抗美援朝烽火中诞生,秉持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创造了我国第一个风洞群、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等多个从0到1的奇迹 [9] 科研成就与专业建设 - 杨士莪院士从天文物理专业转为水声学研究,牵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国内空白 [13] - 杨士莪院士的研究成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奠定基础 [13] - 学校在新时代研发的“悟空号”无人无缆深潜器刷新万米深海下潜纪录,并打造我国首个船海学科教育专有AI大模型 [15] 精神传承与人才培养 -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和“个高的就要去顶着”的担当精神是学校的核心信念 [13][15] - 学子秉持“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的信念,强调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16][20] - 学校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强调一代人一代人的接力,与强国强军同频共振 [15][18][20]
【文化中国行·校馆弦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矢志强军报国
央视网· 2025-10-20 20:29
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这是刻进哈军工人骨子里的信念。在哈军工纪念馆,杨士莪院士青年时期记录的笔记见证着报国图强的初心。"国家需要 什么,我就研究什么。"1952年,哈军工筹建伊始,杨士莪奉调前来,从原本的天文物理专业转为水声学研究。他牵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服务国 家战略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953年,伴随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建校至今,学校强军报国的信念 始终传承不息,哈军工纪念馆上万件馆藏实物映照出一代代师生扎根黑土、报国强军的赤诚与担当。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楼青檐碧瓦、巍峨庄重,自1953年建成起,嘹亮的军号就是这所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如今已经沿用70余年。 军号响起,使命召唤。在哈军工纪念馆,这张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武器装备对比图,震撼着世人。中方空军0、海军0、坦克0、装甲车0、作战飞机0、舰 船0……如此悬殊的装备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顽强战胜强敌。这个展板同样震撼,这所伴随抗美援朝炮火诞生的学校,敢为人先、攻坚克难 ...
“用最初的心 走最远的路” 强军报国的信念在这里传承不息
央视新闻· 2025-10-03 14:00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楼青檐碧瓦、巍峨庄重,自1953年建成起,嘹亮的军号就是这所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如今已 经沿用70余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退休教师 学校终身荣誉教授 李积德:军号声,像命令一样,是一种号角。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全国之力兴建的 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它也曾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 从1953年创建,到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再到1970年主体南迁、分建它校,学校强军报国的信念始终 传承不息。2013年,哈军工纪念馆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哈军工原址建成,上万件馆藏实物,映照出一代代师生扎根黑 土、报国强军的赤诚与担当。戳视频↓↓↓一起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 白鑫玉:我们上课铃下课铃是军号,有时候坐在教学楼的时候,我会想当年那些前辈们是不 是也像我一样在这学习,可能我没有他们更刻苦。这个时候我就想,我要是再努力一点,就能再靠近他们一点。 军号响起,使命召唤。在哈军工纪念馆,展馆内《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武器装备对比表》震撼着世人。中方空 军0、海军0、坦克0、作战飞机0、舰船0……如 ...
校馆弦歌丨“用最初的心 走最远的路” 强军报国的信念在这里传承不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3 13:55
军号响起,使命召唤。在哈军工纪念馆,展馆内《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武器装备对比表》震撼着世人。中方空军0、海军0、坦克0、作战飞机0、舰船 0……如此悬殊的装备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顽强战胜强敌。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全国之力兴建的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它也曾是亚 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 从1953年创建,到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再到1970年主体南迁、分建它校,学校强军报国的信念始终传承不息。2013年,哈军工纪念馆由哈尔滨 工程大学在哈军工原址建成,上万件馆藏实物,映照出一代代师生扎根黑土、报国强军的赤诚与担当。戳视频↓↓↓一起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 0:00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楼青檐碧瓦、巍峨庄重,自1953年建成起,嘹亮的军号就是这所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如今已经沿用70余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退休教师 学校终身荣誉教授 李积德:军号声,像命令一样,是一种号角。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 白鑫玉:我们上课铃下课铃是军号,有时候坐在教学楼的时候,我会想当年那些前辈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这学习,可能我没有他们 更 ...
共绘思政“同心圆”
中国青年报· 2025-09-11 07:30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模式 - 推进一体化建设需汇聚主体合力,确保各方力量同向同行、通力配合,以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2] - 在推动一体化过程中,各学校共享资源、共用力量、共刊载体,夯实学生学员的思想基础[2] - 学校区分内容版块组织大中小学生参观校史馆,以增强小学生道德情感、打牢中学生思想基础、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3] 校史与“哈军工精神”传承活动 - 组织附属小学学生与大学学员共同参观校史馆,学习“哈军工精神”的历史传承[2][3]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网络直播授课,附属中小学36名师生代表现场参与,大学师生及部队官兵约8.5万人在线观看[4] - 举办由大中小学生共同参与的“哈军工精神”书写与传承成果展,展出慈云桂院士、高伯龙院士等一代代国防科大人奋斗攻坚的故事[5] 先进典型事迹宣讲与学习 - 学校从上而下开展学习“全国自强模范”王戟的事迹,宣讲团将其事迹送入大中小学课堂[6] - 邀请5名中国军校形象代言人来附属中学座谈,坚定学生从军报国的理想[7] - “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赴附属小学开展宣讲,使用“历史切片+科技解密”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传承[7] 课外辅导员机制与学生实践成长 -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学员担任附属小学课外辅导员,在聘用仪式上学员接受聘书并被系上红领巾[7][8] - 学员许正翔在担任辅导员后注重日常小事,主动帮助同学,因此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9] - 学员张天瑞通过担任辅导员的经历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并在后续学习中获得同学认可[10]
《丹心铸剑》:用音乐讲述哈军工故事
科技日报· 2025-07-04 09:10
哈军工精神艺术公开课暨《丹心铸剑》首演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弘扬哈军工精神艺术公开课,并首演原创合唱套曲《丹心铸剑》,通过音乐形式展现哈军工70年历史与精神内涵 [1] - 海之韵合唱团历时1年打造该套曲,由王维指导,温金翰作曲,张琳婧作词,包含6首曲目,融合红色精神与艺术表演 [1] 《丹心铸剑》套曲内容与创作特点 - 套曲由《脊梁》《九歌·国殇》《为国听海》《黑土地》《雪韵》《山河长歌》六首曲目构成,分别展现哈军工历史、爱国情怀、院士故事、奉献精神、奋进姿态及报国志向 [1] - 曲目风格多样,既有灵动活泼的曲调,也有浑厚激昂的气势,通过声部交织与和声堆叠深化精神与艺术的融合 [2] - 创作视角年轻化,采用流行音乐节奏编配《脊梁》,并在《山河长歌》中加入"青云志,扶摇上"的年轻表达,吸引学生群体 [2] 艺术表现形式与社会意义 - 以曲目唱演与故事讲述为载体,展示红色精神与艺术的交融,生动演绎哈工程人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1][2] - 通过音乐浸润方式,让更多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悟哈军工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