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达·魔都号
搜索文档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度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中国宝武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建成行业领先智能工厂,15家钢铁基地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产量占比超98% [5] - 宝钢股份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于高炉炼铁,预测命中率与控制采纳率均超90%,每吨铁水可节约燃料2千克 [4] - 钢铁行业重点企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万人,82.9%企业建设智能集控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比例达95.1% [7] -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6][8] - 传统产业转型方向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需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5][9]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工业智造等八大场景实现商业化部署,通用具身机器人出货量行业领先 [10] - 我国在新兴和未来产业实现技术先发,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 [12] - "十五五"时期有望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未来10年新增规模可观 [12][13] - 新兴产业需突破"技术关"和"品质关",关键环节是打通"市场关",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14] - 发展新兴产业需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应结合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细分赛道寻求突破 [15]   服务业发展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2020至2024年间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和13.3% [20] - 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14.2%,全球市场份额从7.5%上升至8% [20] -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要素比重约为15.3%,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数约1.2亿人,占全部行业20% [20]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垂直大模型已落地9大行业40多个场景,赋能数万家中小企业实现数智化升级 [16] - "十五五"时期服务业需深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1]   现代化基础设施 -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基本成形,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 [26] - 浪潮信息为华南农业大学打造模块化智能算力中心,使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22] -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铁网和世界级港口群 [27] - 需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27] - 当前基础设施存在区域协同不足、多式联运衔接不畅、智能化融合不深等短板 [26]
 国企活力效率提升 生产经营稳中向好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20
 国资国企改革总体进展 - 国务院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走深走实,促进国有企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活力效率提升、生产经营稳中向好[1] -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优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1]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总体进度符合预期,有信心在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聚焦增强国有经济战略功能、激活发展潜能、提升国资监管整体效能[3]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 -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2]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表现在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取得重要进展[2]   国有企业资产与资本表现 - “十四五”期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268.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末的401.7万亿元[2] - 所有者权益从97万亿元增长到14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从76万亿元增长到109.4万亿元[2] - 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国有资本权益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6%、9.9%和9.5%[2]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十四五”时期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政策举措包括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战略布局科技力量[3] - 取得重要突破如中国中车集团牵头的CR450高速动车组成功下线、中国船舶牵头建造的大型豪华邮轮“爱达·魔都号”[3] - “十五五”时期将重点支持国有企业推动上下游协同、产学研结合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重点领域突破,一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和生态构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3]
 前三季度中船集团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 一大批“国之重器”交付
 新浪财经· 2025-10-27 17:27
 公司经营业绩 - 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1] - 公司再次荣获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度和2022-2024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 [3] - 自2019年联合重组以来,已连续六年获得业绩考核A级,经营业绩持续改善,考核排名稳居前列 [3]   产品与技术交付 - 交付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船 [1] - 交付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甲醇预留等多型汽车运输船(PCTC) [1] - 交付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并以跨境人民币结算方式签订批量9000TEU级集装箱船等绿色船型 [1] - 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统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构建了完整的生态闭环 [2] - 数据模型双驱动船舶结构应力场智能预报技术入选中央企业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典型案例 [2]   邮轮业务进展 - 爱达·魔都号自2024年1月1日首航以来,已成功运营151个航次,服务超过58.6万国内外宾客 [2]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坞内起浮,有望在2026年年底前交付 [2]   战略整合与竞争力 - 公司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释放产能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 公司培育了大型邮轮、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 [3] - 公司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3]   行业地位与荣誉 - 公司是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科研、设计、建造、试验、保障的主体力量,承担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3] - 公司入选2024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2025年中央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A级企业名单 [3] - 公司全国劳模秦毅和朱先波成功入选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 [3]
 上海宝山晒“十四五”转型答卷 勾勒“一核两翼”未来蓝图
 国际金融报· 2025-10-24 01:51
 经济发展成果 -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 [3] - 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600亿元,年均增长5.7% [3] - 前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400亿元,工业投资占比提升至20% [3] - 前四年商品销售额突破40000亿元 [3] -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七成,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6.1% [3]   科技创新进展 - 研发投入强度达4.69%,实现大幅提升 [3] - 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0.3% [3] - 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6家 [3] - 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300项,落地企业近1000家 [3] - 深化推动"先投后股"、创新联合体等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 [4]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 打造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4] -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近300家 [4] - 钢铁平台交易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二 [4] - 邮轮靠泊艘次、旅客出入境接待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51%和70% [5] - 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推出国内首个碳足迹量化工业软件并实现国际互认 [5] - 瞄准具身智能、固态电池、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速布局 [6]   城市空间转型 - 推动吴淞、南大、滨江"三箭齐发"进行空间转型 [7] - 110平方公里"大吴淞"规划发布实施,高铁宝山站站城融合项目开工建设 [7] - 南大智慧城推进整体开发,双子塔楼、科创之门等拔地而起 [7] - 滨江邮轮旅游带深化功能完善,6公里长江岸线贯通开放 [7]   未来发展规划 - 以"活力宝山科创新城"为发展主线,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发展格局 [12] - "一核"指以大吴淞地区为核心的重点区域 [12] - "两翼"指东部"滨江产业带"和西部"科创集聚带" [13] - 东部依托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高铁宝山站,发展港口航运产业和海洋经济 [13] - 西部依托南大智慧城和上海大学等,打造区域创新枢纽 [13]
 飞驰吧 向着科技强国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高速轨道交通 - 复兴号CR450运营时速达到400公里,可实现北京至上海3小时通达 [1] - 中国高铁已从追赶者成功迈向领跑者 [2] - 京津冀地区形成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和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 [2]   航空航天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1] - 祝融号首次登陆火星,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实现3小时太空物资闪送 [1] - 商业航天破茧成蝶,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1]   高端装备制造 - C919大飞机划破长空,爱达·魔都号扬帆启航 [2] - 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 [2]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3]   深海探测 - 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潜海,标记人类勇闯深渊新坐标 [3] - 梦想号正式入列,助力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 [3]   科技创新与产业 - 十四五期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 [4] - 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中国芯 [4]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4]   整体发展态势 - 中国正从全球科技参与者、贡献者向开拓者、引领者加速转变 [5] - 五年奋进,创新潮涌,从跟跑到领跑 [5]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从“十四五”看中国力量
 新华网· 2025-10-21 23:20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前4年平均增速达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经济总量逼近140万亿元,经济增量预计规模超35万亿元 [3]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接近60% [6]   产业发展与制造业 - 制造业增加值5年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领跑全球 [3]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 [5]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5] - 实现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飞行等多个"国产"和"第一"突破 [5] - 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领域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5]   国内市场建设与改革 -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提出"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 [6]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9]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300多项改革举措渐次推出 [8]   对外开放与贸易 - 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8.1%,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 [9] - 海南自由贸易港成型起势,全岛封关运作于12月18日启动 [9] - 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通过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深化合作 [9]   农业与粮食安全 - 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较2020年增产740亿斤 [3]
 焦点访谈丨我国制造业迈入全要素协同的智能化新阶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8 11:05
 制造业总体成就 - "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5]   造船业突破 - 成功建造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实现商业首航,第二艘国产豪华邮轮"爱达·花城号"更大更舒适,将于2026年年底交付 [1] - 大型邮轮建造为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跨行业跨地区吸纳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 [2] - 成功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成功下水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2]   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5]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5]   智能化转型与数字经济融合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8] - 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7] - 南京钢铁智能化工厂通过数字化赋能使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一半以上 [6][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14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有1.46万家 [9][11] - 专精特新企业超过六成分布在工业基础领域,超过八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过九成至少为三家以上国内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9][10] - 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铝硅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国产高端手机屏幕、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供应商 [9]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0] - 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过400万户 [10] -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用工人数超过1.28亿,就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11]
 非凡“十四五”|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国制造业交出亮眼成绩单
 央视网· 2025-10-17 21:32
 造船业成就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正在建造中,相比首艘“爱达·魔都号”更大更舒适,计划于2026年年底交付 [1][3] - 大型邮轮建造形成设计建造和系统工程管理能力,构建中国标准体系,并对相关产业链产生1:14的推动作用,吸纳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 [3] - 成功集齐船舶工业“三颗明珠”,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全球市场领先 [5]   制造业整体规模与创新 - “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 [7] - 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7]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7]   产业结构优化与先进制造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9]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9] - 传统产业是制造业主体,其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制造业约80% [9]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 南京钢铁实现智能化转型,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赋能下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一半以上 [11][12] - 建成全球最大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覆盖41个工业大类 [12]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14]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的高端玻璃材料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等领域 [16] - 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46万家,超过六成分布在工业基础领域,超过八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16][17] - “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14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用工人数超1.28亿 [19][21]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大企业竞争力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9] - 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400万户 [19] -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路径 [19]
 非凡“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央视网· 2025-10-17 10:46
 制造业发展 - 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3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至33.6万亿元 [7]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7] - 中国造船业在全球新船订单中承接了64.2%的订单,较“十三五”期间高出15.1个百分点 [7]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造进度达85%,建造效率较首制船提升20% [7]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过1000架 [12]   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项目 - 广西平陆运河、渝厦高铁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CR450高铁等重大工程取得进展 [4] - 全球最快高铁CR450在沈白高铁开展运行试验,运行速度屡次刷新 [4] - 山东日照港于2022年突破5亿吨吞吐量,成为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 [25]   科技创新与研发 - “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达到1152颗,远超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总和 [13] - “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15] - 嫦娥六号任务于2024年6月取得圆满成功,携带月背样本安全返回 [17]   能源安全与可再生能源 - 每分钟中国风机发电近190万度,节约标准煤570吨;每日新增光伏装机超100万千瓦;每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00亿度,相当于英国年发电量 [19] -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9]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 [23]   经济总体表现 - “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7] - 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7] - 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体系,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3]
 “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造大船,集齐“三颗明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6 07:03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和大型LNG运输船完整建造能力的国家 [4][5] - 中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并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端船型占比和关键指标的显著提升 [7] - 行业通过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和系统协同,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并展望在"十五五"期间巩固全球引领地位 [6][12]   高端船舶制造能力突破 - 集齐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大型LNG运输船"三颗明珠",标志着在超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具备世界顶尖建造实力 [4][5] - 首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代表现代航母最前沿技术方向;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从设计到总装的全产业链突破 [5] - 大型LNG运输船从技术引进发展到全球领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5]   市场份额与行业指标 - 自2010年以来造船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期间新接订单全球市场份额升至64.2%,比"十三五"高出15.1个百分点 [7] - 今年上半年以修正总吨计,造船业三大指标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 [7] - 大型液化气船、万箱船、汽车运输船等典型高端船型占比分别达到9.3%、18%、6%,较"十三五"末明显提高 [7]   LNG船技术与发展 - LNG船产能和交付实现"倍增",国际市场份额从8%攀升至20%左右,手持订单近60艘 [8] - 历经5次船型迭代,能耗从每日190吨降至80吨以下,降低50%以上;蒸发率从0.15%压缩至0.085% [8] - 建造周期从40个月缩短至17个月零8天,今年产能将达12艘;围护系统焊接自动化率超95% [9] - 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从不足60%升至常态化约70%,示范船国产化率达75% [9]   大型邮轮建造进展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全船贯通工期较首艘缩短两个多月,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升,2035年有望达到80% [10][11] - 采用4-8毫米薄板建造船体,引入激光切割与复合焊技术;安全返港系统划分6000个独立区域,实现建造全程零事故 [11] - 以"链主"角色布局浦东邮轮产业园,强化自主设计以开拓中国市场 [11]   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 - "十五五"期间关键发力点在于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效能,强化前瞻性技术研发,加快绿色智能高端装备技术创新 [12] - 开展强链补链,提升国产化设备上船应用能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12] - 绿色船舶已占订单的80%,低温储运技术将向液氨、液氢运输船等新领域延伸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