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归属权争议
搜索文档
四个关键问题,拆解宗馥莉二次请辞
36氪· 2025-10-13 22:44
核心观点 - 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所有核心管理职务,标志着其与娃哈哈集团在法律层面的管理脱钩,但通过其掌控的宏胜集团及所持股权,她仍是娃哈哈体系背后的关键人物 [5][6][9][10][11][13] - 此次辞职的直接导火索是“娃哈哈”商标使用权争议,宏胜系公司因无法获得商标使用授权而决定自2026年起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6][12][18][20] - 事件本质是娃哈哈集团内部因历史遗留的股权结构、商标权属及利益分配问题激化的矛盾,宗馥莉试图通过宏胜集团整合控制权的激进策略遭遇阻力 [7][16][18][19][21] 宗馥莉辞职事件与权力格局 - 宗馥莉于9月12日辞去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职务,目前已走完大部分法律程序,此次为实质性离职 [5][6][9] - 辞职不改变股权结构,宗馥莉仍是娃哈哈集团三大股东之一,若其确为职工持股会唯一成员,则合计持有娃哈哈集团54%股份,拥有绝对控制权 [10] - 宗馥莉通过其掌控的宏胜集团继续保持影响力,宏胜集团拥有40多家子公司、100多条生产线,年营收高达百亿元,是娃哈哈商业版图的基石 [11][13] 两次辞职对比与矛盾激化 - 第一次辞职(2024年7月)被解读为以退为进的策略,在舆论压力下迅速回归并巩固了权力 [15] - 回归后,宗馥莉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包括人事调整(用宏胜高管替换娃哈哈管理层)、生产整合(部分娃哈哈工厂停产,宏胜投资新厂)及销售渠道利润截留,使娃哈哈全国饮料销售净收入创下成立以来最高增速,但也激化了与股东及家族成员的矛盾 [15][16] - 核心矛盾聚焦于商标资产控制,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其控股62.466%的娃哈哈食品公司,但因国资股东上城文旅对转让金额未谈拢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受阻 [18] 宏胜体系与“去娃哈哈化”战略 - 宏胜集团是宗馥莉的底气所在,已发展为覆盖原料研发、设备制造、生产、包装、物流、营销的全产业链企业,承担了娃哈哈系约三分之一的总产能 [11][24] - 娃哈哈集团的资产和营收占比在整个“娃哈哈系”中很小(截至2022年底,营收占比仅2.74%),真正掌握生产和渠道资源的是以宏胜集团为代表的体外公司 [24] - 启用新品牌“娃小宗”是宗馥莉在商标问题无解后的主动脱钩策略,但此举使其不得不辞去娃哈哈职务以避免同业竞争法律风险 [12][20] 娃哈哈集团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 产能面临挑战,娃哈哈核心生产长期依赖宏胜集团,集团虽声称已完成18条高速产线布局并新建工厂以实现自主生产,但此前曾因产能紧张委托今麦郎代工并出现质量问题 [28] - 品牌与渠道存在不确定性,宗馥莉推行的年轻化改革(如跨界联名、电竞合作)使包装水市场份额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9.42%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17.07%,其离职可能导致这些增长动力消失及经销商体系动荡 [29] - 商标归属悬而未决,在现行股权架构下,任何一方使用“娃哈哈”商标均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若无法达成共识可能导致商标贬值的多输局面,商标转让也可能因涉及国资而面临重新估值等复杂程序 [18][29][30] - 接班人选存在疑问,传闻接任总经理的许思敏背景偏法律与合规,缺乏商业经验,娃哈哈集团面临领导力真空 [31]
越野经典“212”陷质量风波 北汽集团发声明划清界限
中国证券报· 2025-10-10 05:49
事件概述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一辆212越野车在攀爬赛事中发生侧翻事故,车顶着地时A柱出现严重变形,引发对其安全性能和产品质量的讨论 [1] - 北汽集团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涉事212车型由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于2024年推出,与北汽集团不存在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 [1] 北汽集团的立场与行动 - 北汽集团强调部分媒体和网友将涉事车型误称为“北汽212”等与事实不符,并表示对刻意误读或抹黑行为保留法律追责权利 [2] - 在2024年6月北汽制造举行212品牌发布会后,北汽集团迅速发布澄清声明,指出北汽制造是生产基地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企业,与北汽集团无任何股权关系和产权关系 [3] - 北汽集团与北汽制造之间存在商标归属权争议,北汽集团曾三次将北汽制造诉至法庭,其中两次为侵害商标权纠纷,一次为不正当竞争纠纷 [5] 事故技术分析与企业背景 -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事故显示专业赛事安全规范和执行存在改进空间,车辆未卸除备胎导致重心偏移及油门控制失误共同导致意外 [1] - A柱作为核心承重结构其瞬间弯折表明车身刚性可能存在不足,未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GB 26134-2010规定的抗压强度要求 [1] - 北汽制造在73年发展历程中有42年作为北汽集团子公司,2015年北汽集团将其股权挂牌出让,2023年山东魏桥取得控股权,使其转变为山东民营企业 [4] - 股权交易时北汽集团同意北汽制造继续使用“北汽”商标,为日后品牌混淆埋下伏笔 [4][5] 市场环境与产品表现 - 中国硬派越野车市场预计今年实现显著增长,销量规模预计达到35万至40万辆 [5] - 山东魏桥核心业务为纺织和热电,缺乏完整乘用车研发制造经验,212的T01车型上市后月销量仅维持在数百辆水平,被一些用户评价为内饰粗糙、性能落后 [5] 行业观点与展望 - 行业专家指出解决方案需从两个层面推进:北汽集团需通过法律途径明确商标使用边界并加强消费者教育;北汽制造必须尽快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质量控制体系 [6] - 随着方盒子造型越野车市场升温,品牌区分度和产品力将成为竞争关键,此次事件或推动品牌界限明晰化和行业规范完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