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芯片突围
icon
搜索文档
中芯国际市值万亿新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08:17
公司市值表现 - 2025年9月18日A股盘中股价冲高至127.49元/股 总市值历史性突破1万亿元 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标志性企业[1] - 2025年1月1日至9月19日A股股价上涨30.47% 截至9月19日收盘价121.34元 总市值9706.33亿元[1] - A股市盈率达200多倍 显著高于台积电不到20倍的估值水平[1] 关键发展历程 - 2020年7月科创板上市 发行价27.46元 募资总额532.3亿元创科创板纪录 上市首日收盘大涨202% 总市值达6137亿元[7] - 2020年12月遭美国实体清单制裁 对10nm及以下技术实施出口限制[8] - 2021年3月披露2020年报营收274.7亿元(同比增长39%) 净利43.3亿元(同比增长142%)[9] - 2022年7月基于"增强版"工艺节点实现先进芯片生产[10] - 2022年10月美国升级出口管制 国内出台加速折旧减税等支持政策[11] - 2023年8-9月高端国产手机发布带动市场情绪升温[12][13] - 2025年初DeepSeek事件成为股价暴涨催化剂[14] - 2025年9月受收购中芯北方少数股权等多因素推动 市值突破万亿元[15]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5年二季度实现收入22.09亿美元(约158.7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6.2% 毛利率20.4%[22] - 上半年营收323.5亿元 同比增长23.1% 毛利率21.9%(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 扣非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47.8%)[25] - 二季度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2.5%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26] - 消费电子占比40.8% 智能手机占比24.6% 工业与汽车领域占比10.1%[25] - 工业与汽车领域收入持续增长 二季度占比10.6%(2024年二季度为8.1%)[25]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中国大陆唯一具备较高制程能力量产验证的晶圆代工企业[1] - 全球第三大晶圆厂 与三星差距缩小[22] - 2025年二季度全球市占率5.1%(较前一季下降0.9个百分点) 三星市占率7.3%(下降0.4个百分点) 台积电市占率70.2%[23] - 成熟制程价格战告一段落 八英寸与十二英寸晶圆产能利用率急速上升 部分厂商达到接近满载状态[24] 技术发展与产能建设 - 在无海外设备前提下基于"增强版"工艺节点实现先进芯片生产[10] - 与深圳政府合建12英寸晶圆厂等扩产计划[9] - 拟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 该公司主要经营65纳米至24纳米成熟工艺 月产能超过7万片[28] 市场需求与业务增长 - 生成式AI、智能终端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推动先导性领域增长[19] - 模拟芯片需求增长显著 广泛应用于手机快充、电源管理等领域[25] - 图像传感器平台收入环比增长超两成 射频收入环比也有较高增幅[25] -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全球智能手机、电脑出货量增长 本地化供应链需求走强[26] 资本结构与融资活动 - 2024年80亿美元年收入对应73亿美元资本支出 资本投入占比超90%[24] - 近6年通过股权融资84亿美元、借款94亿美元、非控股股东注资94亿美元[24] - 高盛上调H股目标价15%至73.1港元 A股目标价微调至160.1元 维持"买入"评级[19] 行业环境与周期特征 - AI服务器需求强势增长 带动对先进制程高价晶圆需求[23] - 半导体行业预计来年增长率5%-6% AI领域代工需求可能增长更高[27] - 重资产、高资本支出特征明显 具有显著周期属性[24]
打开战略空间 中芯国际市值万亿新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07:05
公司市值表现 - 中芯国际A股股价在2025年1月1日至9月19日期间上涨30.47% 收盘价达121.34元 总市值9706.33亿元 [1] - 9月18日盘中股价冲高至127.49元/股 总市值历史性突破1万亿元 [1] - A股市盈率达200多倍 显著高于台积电不到20倍的估值 [1] 技术突破与产业地位 - 公司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具备较高制程能力量产验证的晶圆代工企业 [1] - 基于"增强版"工艺节点实现先进芯片生产 工艺爬坡取得重要进展 [7] - 纯国产高端手机搭载的国产芯片性能震撼市场 标志中国芯片制造能力重大跃升 [1] 关键发展时间线 - 2020年7月科创板上市 发行价27.46元 募资532.3亿元 首日收盘涨202% 市值达6137亿元 [3] - 2020年12月遭美国实体清单制裁 10nm及以下技术原则上拒绝出口许可 [4] - 2021年3月披露2020年报营收274.7亿元(同比增长39%) 净利43.3亿元(同比增长142%) [6] - 2022年10月美国升级出口管制 国内出台加速折旧减税等支持政策 [8] - 2023年8-9月高端国产手机发布带动情绪升温 [9] - 2025年初DeepSeek事件成为股价暴涨重要催化剂 [10] - 2025年9月市值突破万亿 受收购中芯北方少数股权等多因素推动 [11]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5年二季度实现收入22.09亿美元(约158.7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6.2% 毛利率20.4% [18] - 上半年营收323.5亿元 同比增长23.1% 毛利率21.9% 扣非净利润19亿元 同比增长47.8% [20] - 二季度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2.5%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 [21] - 收入结构:消费电子占比40.8% 智能手机24.6% 工业与汽车领域10.1% [21] 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二季度全球市占率5.1% 排名全球第三大晶圆厂 [18] - 台积电市占率70.2% 三星市占率7.3% [18] - 成熟制程价格战告一段落 八英寸与十二英寸晶圆产能利用率急速上升 [19] 资本运作与投资 - 公司公布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预案 中芯北方主要经营65纳米至24纳米成熟工艺 月产能超7万片 [22] - 2024年80亿美元收入对应73亿美元资本支出 资本投入强度超90% [20] - 近6年通过股权融资84亿美元 借款94亿美元 非控股股东注资94亿美元 [20] 机构观点与市场预期 - 高盛上调H股目标价15%至73.1港元 A股目标价微调至160.1元 维持买入评级 [15] - 本土无晶圆厂客户需求持续增长将推动长期增长 短期利润率将逐步回升 [16] - AI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及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需求提升 [16] - 市场估值从市盈率转向按未来地位的"市梦率"定价 [14]
芯海科技BMS芯片年产量过亿 技术与生态双轮驱动打开增长空间
全景网· 2025-07-21 09:11
核心观点 - 公司BMS业务进入收获期并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反映国产芯片在新能源与AIoT领域的突围路径 [1] 技术优势 - 凭借高精度ADC和MCU稳定性优势 打造"安全 精准 易用"的BMS产品 已在手机 无人机 笔记本电脑 汽车 电动工具等领域批量出货 [2] - 发布三款BMS新品CBM8565 CBM8570 CBM8582 具备高安全 高精度 低功耗 大功率优势 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 CBM8582通过头部客户验证 [2] - 累计申请专利1784项 获得专利983项 其中BMS相关专利近80项 专利数量科创板名列前茅 [2] - 2024年研发投入2.4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4.15% 同比增长8.01% [2]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总营收7.02亿元 同比增长62.22% BMS系列产品销售大幅增长 [3] - BMS产品年产量过亿颗 2025年一季度2~5节BMS产品出货量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 [3] 生态战略 - 依托"ADC+MCU"双技术平台 构建覆盖消费电子 泛工业 新能源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4] - 建立完整管理体系流程(TQM IPD LTC ISC IFS) 实现全链路数字化转型 形成行业稀缺管理竞争力 [4] - 与终端客户 上下游伙伴及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 制定行业标准 构建技术自研与客户定制的双向壁垒 [4] 应用领域拓展 - 2019年进军PC领域 成为全球少数通过Intel AMD及国产CPU平台全兼容认证的芯片供应商 [5] - 形成以EC为核心 覆盖PD HapticPad USB HUB BMS的横向产品布局 完成从传统笔记本到AI PC 台式机 工控机 边缘计算及服务器的纵向延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