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搜索文档
各地加速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发扬饮食文化 打通增值链条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发展 -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 [1] - 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食品产区和产业,将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 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 - 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59.64亿元,同比增长13.4% [2] - 贵州刺梨产业年综合产值超百亿元,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 [2] - 山西沁州黄小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超过3万吨,带动3万多户农户 [3] 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 - 柳州螺蛳粉产业形成"生产+加工+科技+文旅"现代化产业集群,吸引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 [4] - 贵州刺梨产业推进"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产研结合,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 [4] - 山西沁州黄小米构建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 [6] 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 - 柳州建成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深化与10多家科研院校技术合作 [4] - 贵州省完成44项刺梨研究课题,实施15个科技项目,提升刺梨功效成分利用和精深加工 [5] - 山西沁县近3年累计投入6731万元支持重点农业企业,推广"冬播谷子"技术 [6]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柳州螺蛳粉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文化体验精品线路和"非遗"体验目的地 [7] - 贵州刺梨提升"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影响力,打造"刺柠吉"等拳头品牌 [7] - 山西沁州黄小米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和有机认证提升品牌知名度,线上销售占比达30% [8]
让“地方味道”成为乡村经济新引擎
消费日报网· 2025-06-11 11:05
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单,标志着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1] - 政策释放出通过传统饮食文化拉动乡村经济的意图,加大对特色产区和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1] - 入选产业将享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多重支持,推动从"土特产"向"产业链"转型[2] 地方特色食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 地方特色食品承载乡土记忆,支撑数以万计的农户生计[1] - 特色食品产业带动农业、加工、包装、运输、电商、旅游等交叉融合的全产业链[2] - 贵州酸汤鱼通过"美食+文旅"带动周边村寨的民宿经济与乡村就业,实现"吃"出一条致富路[2]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地方食品应放眼更广市场,借助电商平台和数字化供应链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3] - 地方政府应围绕特色食品制定产业规划,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回流和青年创业[3] - 拥有独特文化基因与自然禀赋的地方食品在食品安全、营养与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市场竞争力[3] 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 - 政策"靶向培育"为地方政府厘清发展路径、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契机[1] - 地方食品品牌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和绿色认证体系建立,推动乡村由"资源输出地"向"价值创造地"转变[2] - "地方味道"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