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发展

搜索文档
中国“三号民企”的掌舵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9-07 12:03
公司规模与行业地位 - 恒力集团以8715亿元营收总额位列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 连续五年保持探花之位[1] - 公司营收规模超过榜单第5名比亚迪和第172名蔚来总和 员工总数达21万人 约为腾讯员工数量的1.9倍[1] 产业链布局特征 - 构建完整产业链覆盖"原油—芳烃、乙烯—PTA、乙二醇—聚酯—民用丝及工业丝、工程塑料、可降解新材料、薄膜—纺织"全环节[2] - 实现从最初端原油到最末端消费品的全自主生产 产业链完备性行业罕见[2] 历史发展阶段与关键投资 - 1994年以369万元收购镇办企业吴江化纤织造厂 成为吴江首批民营企业家 1995年盈利突破1000万元 1996年盈利增长至2700万元[2] - 2002年向上游化纤生产领域拓展 成立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一期项目投资22亿元[4] - 2010年进军石化产业 建设大连长兴岛产业园 2019年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 系民营炼化首个重大项目[4] 逆周期扩张策略 -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收购倒闭生产线 危机后产能扩张匹配市场复苏[8]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低价收购纺丝设备 逆势投资江苏宿迁工业园 同年首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407位[8] 新业务领域拓展 - 收购闲置十年STX大连造船厂 进军造船行业 2022年9月完成资产交割[8] - 累计开工船舶70余艘 手持订单排至2029年 年加工钢板能力达230万吨 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造船基地[9] - 通过建造两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及82000吨散货船突破技术壁垒 实现自主制造发动机[8] 管理层与传承安排 - 创始人陈建华24岁创业 其子陈汉伦在相似年龄进入家族企业 现任恒力重工总经理及董事[12] - 恒力重工借壳上市进程中由陈建华出任董事长 核心岗位安排体现二代培养意图[12] 财务表现与行业挑战 - 2023年上半年恒力石化受行业周期与外部环境影响 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12] - 旗下三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于75%[12]
科技赋能浆果“蓝”——辽宁持续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4 09:44
行业规模与地位 - 辽宁省蓝莓种植面积达20.5万亩 产量11万吨 均居全国前列 产值突破80亿元[1] - 蓝莓产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8] 科研与技术突破 - 搭建"研究所+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攻克采后修剪技术及花色苷提取与稳态化技术[2] - 自主研发蓝莓新品种包括"辽蓝513""辽蓝515""侠女""虞美蓝""启明星" 打破国外长期垄断[2] - 大连大学团队保存品种资源400余个 建立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圃 自主研发新品种300余个 授权70项占全国总量70%以上[3] - 花色苷稳态化技术使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 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7] 种植技术与推广 -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手册+现场指导"推广体系 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解决技术难题[4] - 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反季节增值 "美植袋"半基质栽培配合水肥一体化使亩产达750公斤[6] - 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手段 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6] - 预冷及新型保鲜技术延长蓝莓保鲜期至35天 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6] 经济效益与模式创新 - 种植户案例显示单棵蓝莓利润过百元 六分地大棚总利润接近10万元 投资一年回本[5] - "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模式建成500栋智能大棚 鲜果年产量超400吨[7] - 稳态化技术使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 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7][8] - 发展"蓝莓+旅游"休闲农业 开发果酱果酒等加工品 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7] 未来发展规划 - 强化种源自主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 扩大自主品种推广面积[8] - 推进"数字蓝莓园"建设 实现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全流程数字化[8] - 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美妆原料等高端产品 提升加工产值[8]
潍坊安丘:从田间破土到全链成金,全国大葱出口第一县的产业跃升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22:01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安丘正式跻身全国大葱主产区与出口基地行列,凭借过硬品质先后斩获"国家地理 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2020年,安丘大葱更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成 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欧盟、日本、新西兰三大市场准入的葱类产品,将"安丘大葱"的招牌稳稳推向国际 舞台。 如今在兴安街道大韩十里村,"老手艺+新方法"的传承场景随处可见:68岁的老葱农韩祥福仍坚守"看天 施肥、闻土辨墒"的传统技艺,28岁的新农人韩晓宇则用手机实时记录大葱生长数据。"老辈传下的选 种、培土技巧不能丢,但现在有了科学指导,种葱更省心、产量更稳。"韩祥福的话道出了新老种植模 式融合的优势。 依托"老带新、技传技"的产业传承模式,兴安街道将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农技深度融合,打造出2.3万 亩标准化示范葱田,不仅让亩均产量提升约15%,更将优质品率稳定在98%,让百年"老招牌"在新时代 持续焕发新活力。 "双码溯源"赋新能 数字科技解锁品质新维度 在中国葱类产业版图中,安丘市无疑是耀眼的"领头羊"——年产量120余万吨,年出口量约占全国 80%,是全国最大的大葱出口生产基地。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奠定了其"中国葱类出 ...
文化赋能糟粕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路径
海南日报· 2025-08-20 09:11
产业文化价值 - 糟粕醋产业承载海南历史、地域记忆与侨乡情怀的文化符号 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2] - 文化内涵为产业提供精神内核和价值基础 使经济产品延伸为文化符号和地方名片 [3] - 文化叙事打造"踏浪南洋""渔家酿造""百年酸汤"三大文化IP 连接侨乡情感并体现海洋资源利用智慧 [4] 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共有生产、餐饮主体270余家 其中51.9%在近5年内成立且规模较小 [5] - 2024年全年行业产值约1亿元 存在品质不稳定和标准化生产难题 [5] - 需通过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推动传统作坊向现代化工业转型 [5] 产业链建设 - 按照"特色化建基地、产业化扩规模、科技化筑基础、标准化提质量、品牌化增效益、体系化促融合"路径发展 [6] - 建设原辅料生产基地 形成"糟粕醋+旅游+文化+教育"复合型产业链 [6] - 挖掘祛湿开胃功能推动"文化+养生" 吸引健康消费群体 [6] 品牌与传播 - 培育"铺前三婆""海岛永芳""琼州糟粕醋"等龙头企业 借助名人效应和数字平台传播 [7] - 运用故事化叙事+场景化营销策略 通过文化节、烹饪大赛增强体验传播 [7] - 参与国际食品博览会 制作海外传播纪录片 开拓东南亚华侨市场 [8][9] 创新发展方向 - 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设计包装及文创产品 举办设计大赛激发创新 [6] - 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工厂 探索"产业小镇"发展模式 [5]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申报区域公共品牌 打造从地域文化标识到国民级调味品形象 [7]
华邦健康:多领域协同发力 上半年业绩实现稳步提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22:28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59.45亿元 同比增长0.39% [1] - 归母净利润3.88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23.9% [1] - 经营现金流净额5.37亿元 同比大幅提升46.10% [1] - 拟实施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分红计划 [1] 医药板块发展 - 原料药糠酸莫米松和克唑替尼通过A认证 [2] - 6个制剂产品获批上市包括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等 [2] -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为国内首仿及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 [2] - 巩固处方市场优势并开拓国内广域市场及海外原料药市场 [2] - 布局泛皮肤健康管理业务 推出功能性护肤品三蕊紧致淡纹舒缓乳 [2] 医疗板块扩张 - 重庆松山医院新增减重和代谢病门诊及睡眠特需门诊等特色科室 [2] - 打造重庆首家民营医院特需中心 [2] - 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床位增至457张 诊疗人次稳步攀升 [2] - 北京巴拉塞尔诊所投入运营 重庆松山会员医院有序发展 [2] - 拓展精准医疗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2] 农化板块复苏 - 受北半球春耕用药旺季需求释放及海外补库需求回升影响 [3] - 行业细分品种供需改善 价格显著上涨 呈现局部回暖态势 [3] - 农化板块主业盈利能力逐步修复 业绩企稳回升 [3] 新材料与旅游板块 - 新材料板块需求回暖带动订单增加 叠加低价液氯成本优势 [3] - 产品出货量及毛利提升 业绩同比明显增长 [3] - 旅游板块利润同比稳健提升 市场竞争力增强 [3] 战略规划 - 构建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 业务覆盖医药医疗农化新材料旅游五大领域 [1] - 完善原料药制剂功能性护肤品泛皮肤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全产业链模式 [3] - 深化医药医疗农化新材料旅游多领域协同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3]
龙头引领 梯队跟进 呼和浩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聚“链”成势
内蒙古日报· 2025-08-16 23:13
产业集群发展 - 呼和浩特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形成乳、肉、粮、油、薯、菜、草七大主导产业链 [1] - 集聚规上企业110家,较2024年新增28家,占全市"六大产业集群"规上企业总数的29.8% [3] - 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引领贯通"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 [8] 科技创新突破 - 优然牧业赛科星首创奶牛性控精液生产技术,生产效率较国外提升3倍、成本降低70%、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4% [3] - "育种一号芯片"集成CAGT靶向捕获测序技术,可筛选高产、高繁、抗病、低碳、长生产期的优良基因型奶牛 [3] - 芯片已应用于300余头奶牛检测,基因筛选准确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市场化应用该技术的企业 [4] 草业技术升级 - 正时集团通过智慧气象管理模块实现苜蓿种植精准决策,提升效率并节约灌溉量 [6] - 攻克苜蓿越冬难、雨季收储风险高等难题,将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提升至20%以上,亩均产量从600公斤增至1200公斤 [6] 政府战略规划 - 呼和浩特市农牧局重点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数字产业集群及科技引领型集群 [8] - 布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创建国家级草业技术中心与奶牛核心育种场,突破农牧业卡脖子技术 [8] 产业协同效应 - 科技赋能推动"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全链发展格局,形成生态友好、链条完整的现代农牧业体系 [3][8][10] - 乳业、草种业技术突破显著提升牛群遗传品质和牧场降本增效能力,同时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5][6]
湖北南漳奶产业串起“牛链条”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10
公司业务与运营 - 云上牧歌智慧牧场总投资12亿元 占地1200亩 填补湖北规模化奶源空白[1] - 牧场采用现代化设施 包括挤奶车间 自动清理设备 奶牛佩戴监测脖环和耳标实时监控生理状态[1] - 奶牛饲料使用小麦秸秆 公司与农户签订500吨收购协议 收购价每吨420元 要求秸秆水分降至8%[2] - 每头奶牛年需3.5亩草料供给 公司流转农民土地3万余亩分包给合作社种植牧草 带动3000余户农户增收[2] - 鲜奶蛋白含量达3.6克/100毫升 通过保温罐车运输 207国道接入厂区道路节约半小时运输时间[1][3] 产业链布局 - 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包括牧草种植 奶牛养殖 饲料加工 有机肥生产 乳制品精深加工和牧场观光旅游[3][4] - 云上有品乳制品项目总投资3.5亿元开工 与丰达食品签订协议拟投资3亿元新建肉牛屠宰及加工厂[4] - 与上海申汲环境科技共同投资2亿元建设生物质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畜牧粪便[5] - 盛科生物年消耗畜禽粪便超10万吨 新增水溶肥生产线 投产后两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5] 政府支持与资金投入 - 南漳县财政局联合金融机构发放专项贷款2.6亿元 争取产业链补贴1200万元[3] - 对种植青贮玉米农户实施每亩300元补贴 创新推出"智慧农业贷"支持项目[3] - 县政府组建10多个部门工作专班 提供项目用地 供电保障 秸秆收储等全周期服务[6] - 着力构建覆盖25家企业强链聚能 推动6个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达效[6] 技术合作与产业协同 - 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教学实习基地 推动智慧牧场建设和绿色低碳养殖技术[4] - 建立"牧光互补+农废循环"体系 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等高附加值产品[5] - 通过订单化收购模式实现饲草料种植与奶牛养殖配套衔接 降低企业饲草料投入成本[2][3]
新疆喀什用核桃串起七十二亿元全产业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3 08:55
产业规模与产值 - 新疆喀什地区拥有全疆最大核桃种植版图 种植面积200万亩 年产核桃43万余吨 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1] - 核桃精深加工年加工量达18万吨 产值25亿余元 带动就业1.8万余人[1] - 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年产值1.9亿元 通过提纯单宁酸、生产机制炭和板材实现全要素利用[1] 种植管理与技术升级 - 通过网格化责任机制实现3万亩核桃精细化管护 亩产较传统种植增效超30%[2] - 构建"专家团队+技术员+农户"三级培训网络 推广标准化生产体系[2] - 叶城县实现脱青皮、水洗、烘干等初加工环节标准化生产 拥有加工设备1045台和生产线33条[3] 产业链结构与带动效应 - 叶城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核桃收入占比30% 全县超35万人围绕核桃产业链增收致富[3] - 形成"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经营模式 拥有14家加工企业(含1家国家级龙头)及415家合作社[3] - 产业融合模式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包装、电商等多领域[3] 科技研发与创新 -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动 设立昆仑鲜果产业研究院等三大研发平台[4] - 聚焦品种优选、栽培技术、产品研发与健康营养等关键环节开展产学研攻关[4]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 - 建成区域性核桃综合交易市场 年交易量逾10万吨[4] - 依托自贸试验区区位优势 年出口俄罗斯等国超1.6万吨[4] - 通过"大仓东移"等多元化销售平台年销售核桃4万吨 120余款商品入驻"832平台"[4]
禹王:从一颗大豆到百种产品的价值裂变
齐鲁晚报网· 2025-08-06 16:3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李庆都 通讯员 庞占英 8月4日,在位于德州禹城市的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禹王"),这个全球最大的非转基 因大豆蛋白及原料加工基地内,一场关于"一粒大豆的奇幻冒险"正在上演。从田间地头的金黄豆荚,到 实验室里跃动的分子结构;从生产线上的精密加工,到餐桌上的健康美味,以全产业链创新,禹王将一 颗普通大豆的价值提升了数百倍,书写了现代农业的"魔法传奇"。 大豆膳食纤维和大豆乳清水含有丰富的小分子活性物质,以大豆乳清水为原料通过技术创新提取的大豆 β淀粉酶,主要用于高麦芽糖浆、啤酒、面包等淀粉糖化,与其它淀粉酶相比,大豆β淀粉酶具有适温 范围广、酶活稳定、糖化作用均衡的特点。 近年来,禹王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倡导"少吃肉蛋白,多吃豆蛋白"的健康理念,依托产业集群优势, 建设2万吨植物蛋白肉系列食品透明工厂,研发并量产植物酱牛肉、植物牛肉干、手撕素肉等系列高品 质植物蛋白肉新产品,加快植物蛋白肉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正积极拓展"大豆—大健康"生态版图。 "植物蛋白肉替代动物肉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8月1日德州市举行的第二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 牌"系列记者见面会上,该公司总 ...
四川:内江天冬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 2025-08-01 22:05
行业动态 - 天冬和麦冬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 推动产业发展[1] - 内江天冬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提升品牌价值[1] - 天冬产业采用粮药、林药套种模式 兼顾粮食产量和经济收益[2] 产品开发 - 已开发天冬膏、天冬粉、天冬饮品等40余个大健康产品[3] - 天冬系列产品包括洗护用品、蜜饯等 销售达3000多万元[3][5] - 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公司目标2024年相关产品产值突破5000万元[3] 种植情况 - 东兴区天冬种植面积近5万亩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10.3亿元[5] - 天冬栽种3年采收 亩产约8000斤 鲜货价格约3.5元/斤[1] - 建立54个生态种植基地保障品质 研发新品种"川冬1号"[2] 科研合作 - 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展20余项研究 包括良种繁育和抗衰老研究[2] - 成立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产业技术分院等科研平台[2] - 开展天冬"药食同源"科研和精深加工实验[3] 发展战略 - 实施育苗、种植、加工、研发等"七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5] - 通过政策赋能和科技驱动促进产业升级[5] - 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