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食品
搜索文档
消费协作 | 2025年“藏品入沪”宣传体验系列活动在普陀启动
搜狐财经· 2025-11-13 19:40
活动概述 - 2025年“雪域珍品 飘香万家”藏品入沪宣传体验系列活动在普陀区启幕 [1] - 活动旨在将西藏特色农牧产品 非遗工艺品等引入上海市场 [3] - 现场同步举办藏品市集 设有十余个展位 展销低GI青稞产品 藏地奶茶 风干牦牛肉制品 沙棘汁等特色食品及文创产品 [3] 政企合作与品牌建设 - 西藏驻沪办已连续5年开展“藏品入沪”系列活动 不断提升藏品知名度与美誉度 [3] - “藏品入沪”品牌已成为藏沪协作的重要纽带 对助力西藏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发挥积极作用 [3] - 普陀区自2013年起与西藏亚东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因地制宜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3] 参与企业与市场推广 - 拉萨康达汽贸集团 上海冰川5100化妆品有限公司 西藏友茗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现场分享品牌故事 [3] - 活动依靠市场与企业力量推广西藏特色产品 [3] - 文旅推介官介绍西藏文旅业态 展示当地风土人情以促进推广 [3]
单品销量增长5倍,从流量到“留量” 贵州风味借拼多多出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01:41
文章核心观点 - 以贵州酸汤和脆哨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食品,正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及文旅IP(如“村超”)的流量,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升级,并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2][3][15][19] 电商平台驱动增长 - 拼多多的“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及“千亿扶持”政策助力地方老字号加速出圈,贵州酸汤是典型代表 [2] - 南山婆在拼多多平台从9月开始运营,迅速达到月销售额六十多万元 [2] - 丁家脆哨通过调整包装和推广策略,在拼多多年销售额从100多万元翻了好几番至400多万元,今年目标500万元且已完成百分之七八十 [3] - 玉梦集团电商销售额从2021年到2024年呈指数级增长,去年达2000万元,今年目标5000万元,拼多多是排名前三的平台 [15][16] 生产工艺标准化与技术创新 - 酸汤生产面临二次发酵导致涨瓶、白酸汤保质期短(三天变味)等技术瓶颈,产业化需解决规模化和标准化问题 [11] - 南山婆通过原料标准化管控、数字化设备及精准控制微生物发酵技术三大创新,解决传统生产效能低下问题 [11] - 玉梦集团1999年引入菌株解决发酵增味增香问题,并与高校合作每年用上百吨原料测试,突破技术瓶颈 [12] - 玉梦集团通过菌株干预缩短发酵时间,整体产能提升25%,二厂扩产2万吨,二期3万吨工程已完成 [19] - 黔东南州现有酸汤制品生产线58条,年产能15万吨以上,产品远销北美、东南亚等地 [12] 产品多元化与市场拓展 - 酸汤产品从传统底料扩展到酸汤复合火锅底料、硒米酵素酸汤饮料、酸汤方便粉、酸汤捞饭等 [12] - “酸汤+”创新模式涌现,如“酸汤+海鲜”、“酸汤+麻辣”及快销速食开发 [16] - 南山婆规划酸汤、火锅底料、方便速食和特色酱料4大体系,并拓展饮料和休闲食品(如酸汤魔芋爽、酸汤口味薯片) [22] - 为适应家庭及一人食场景,玉梦推出无添加熟酸“傻瓜”火锅品类,南山婆开发58克小克重产品(拼多多客单价9.9元) [11][16] - 丁家脆哨计划从佐餐辅食扩展至肉类零食赛道,推出麻辣味脆哨,并考虑番茄、孜然等新口味 [22] 文旅IP赋能与流量转化 - 贵州“村超”话题综合浏览量超1150亿次,榕江县接待游客2000多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多亿元 [15] - 南山婆与“村超”合作推出油辣椒、酸汤等产品,并组建美食足球队参赛,将文旅流量赋能特产品牌 [15] - 贵阳暑期游客如织,丁家脆哨线下游客带来线上复购及旅游推广热度,其在拼多多的店铺成为贵州特产集合店 [15] - 玉梦借贵州文旅出圈,2023年酸汤迎来爆发,与“村超”合作推动增长 [15] 产业链与富民效应 - 玉梦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5万多亩基地,保底收购协议使农户户均增收7500元 [19] - 南山婆产业园总投资7.57亿元,占地217亩,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通过示范基地保障辣椒、西红柿等原料供应,累计农产品收购金额超2.5亿元 [19][20] - 线上线下的流量激增激活产业链,市场需求激发带动农户种植 [19] 消费群体变化与渠道策略 - 酸汤消费群体从30-45岁中年女性扩展至20-30岁年轻消费者,推动酸汤粉、酸汤饮料等方便速食开发 [22] - 南山婆在拼多多经营策略以大单品为主,聚焦调味品(9月进入旺季)和方便速食(全年销售)两大赛道 [16] - 玉梦在拼多多采用自动化打法,从需专业运营转为全智能化,增效降本,双十一销量同比增长20%,日单量从2000增至4000-5000单 [16] - 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种草拉口碑,再在拼多多拉销量,南山婆58克酸汤底料上架后实现500%以上增长 [16] 品牌合作与赛道拓展 - 丁家脆哨与玉梦合作三年,年进货额150万元左右,玉梦为其代工,品牌联动拉大市场规模 [22] - 丁家脆哨学习南山婆爆款方便速食粉,计划推出脆哨拌粉,向方便速食赛道扩展 [22] - 玉梦借鉴螺蛳粉成功经验,在酸汤基础上加入贵州米粉,跨入快消品赛道 [22]
一碗粉搭建中泰院校产教融合合作桥梁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07:26
合作主体与框架 - 泰国黎逸职业学院和重庆清一真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加入由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牵头的地方特色(非遗)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3] - 中泰双方以柳州螺蛳粉为纽带,合作方向为政企校研协同、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育支撑 [1] 合作目标与意义 - 共同体不仅传承地方风味,还致力于开拓世界餐桌市场 [3] - 柳州螺蛳粉产业将东盟市场作为“走出去”重点,实体店已开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3] - 合作旨在助力柳州螺蛳粉企业开展海外认证、促进出口便利化、打通海外物流及加强平台合作和人才培养 [3] 具体合作举措 - 计划在泰国推进举办以柳州螺蛳粉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并共建“柳州螺蛳粉国际创业学院” [4] - 开设“技能+泰语”跨境电商订单班,启动中泰院校交换生项目并实现学分互认 [4] - 推动柳州螺蛳粉等中国地方特色美食走进泰国校园食堂和超市 [4] - 泰国黎逸职业学院希望在中方合作下,在学生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共建等方面携手同行 [3]
“川行天下”加速
四川日报· 2025-10-04 10:02
活动总体成果 - 今年前9月开展国际市场拓展活动77场,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意向订单超240亿元 [1] - 活动助力四川对东盟、欧盟、俄罗斯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7.5%、6.1%、18.4% [1] - 活动通过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经贸促进、完善营销体系等五个方面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1] 企业参与成效 - 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参加5场活动,赴日本、韩国参展,推出1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 [1] - 在欧洲国际营养保健食品展上,欣美加、华太生物等鱼油企业收获千万元订单 [2] - 通过参加活动,近千家企业掌握行业领域国际市场变化,有效提升外贸主体抗风险能力 [1] 重点市场拓展 - 针对欧洲市场,组织中国(四川)—巴伐利亚州经贸文旅合作交流会等活动,四川微型水电机组、机械传动件等小型设备吸引欧洲厂商 [2] - 针对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举办中国(四川)—印度尼西亚经贸文旅推介交流会等活动,推动前7月四川对东盟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7.1% [2] - 组织企业参加摩洛哥国际食品科技展等展会,推动前7月四川对非洲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7.5% [2] 未来计划 - 下一步将聚焦全球高能级科技和产业类展会,组织企业参加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沙特国际农业展等28场活动 [2] - 未来将引导企业深耕东盟、中亚、中东、欧洲等西向南向重点市场 [2]
从街头小吃到省级议题——糟粕醋“升级密码”藏在哪?
海南日报· 2025-09-22 09:20
行业热度与市场表现 - 海南糟粕醋在社交媒体上热度显著,抖音话题“糟粕醋火锅”播放量近10亿次,小红书近三个月相关笔记超1万篇 [1] - 糟粕醋已从海南地方小吃发展为流行火锅品类,并冲出海南,店面开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国内城市,并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2] - 2024年全年,海南糟粕醋行业产值约为1亿元,但与贵州酸汤产业规模突破25亿元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2][6] 产品特性与消费驱动力 - 糟粕醋由酿酒米渣发酵而成,具有微辣酸甜的独特风味,契合了当前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美味的饮食追求,其以大米为发酵基底、低脂低卡的特点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2][3] - 消费行为从满足味蕾需求转向文化探索,作为承载百年海洋文化的渔家智慧结晶,糟粕醋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和游客,部分门店游客占比达七八成 [4][5] - 消费者因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与好奇产生消费,社交平台上“好奇”、“想尝鲜”成为高频评论词 [5] 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 产业主体规模较小且较新,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共有糟粕醋生产、餐饮主体270余家,其中51.9%在近5年内成立 [6] - 行业面临核心瓶颈包括消费认知的地域局限、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消费场景的单一性 [6] - 行业目前多为作坊式生产,存在标准化不足、有品类无品牌、有技艺无标准、有传承无创新等问题 [6][7] 政府支持与产业升级路径 - 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以工业化思维、全产业链思路推动产业发展,具体举措包括编制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知名品牌体系、培育龙头企业等 [7] - 产业升级需多方挖掘新消费群体,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面向年轻人,并利用海南自贸港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9] - 提升产品力是关键,需强化产品创新以开发糟粕醋风味零食、调味品等多元化产品,并解决供应链痛点,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入冷链物流和智能仓储系统来降低损耗、保障品质 [10] 消费场景拓展与未来潜力 - 当前消费场景集中在餐饮和家庭烹饪,未来可拓展至旅游场景(如打造文化体验园、推出特色伴手礼)和办公场景(如推出小包装零食)以覆盖更广泛人群 [12] - 文化的赋能、品质的支撑、创新的延伸被视作糟粕醋从地域符号升级为超级IP的关键 [12] - 糟粕醋产业的发展为其他海南特色美食(如文昌鸡、清补凉、海南粉、儋州米烂等)的升级探路,业界提出通过政策扶持、品牌培育、产品创新打造“琼味矩阵”的合力 [13][14][15][16]
首批重点培育名单公布!哈尔滨红肠、孝感麻糖等39个特色食品产业上榜
新华网· 2025-08-12 13:52
政策动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涵盖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及其所在产区[1] - 该名单为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 评选综合考虑产业基础、现实规模、成长潜力及风土人情、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等元素[1] - 主管部门后续将持续开展重点培育工作 指导各地明确发展方向和培育优先级以营造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1] 产业影响 - 政策通过前瞻布局和顶层设计推动特色食品产业整体发展 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支持[1] - 名单覆盖哈尔滨红肠、孝感麻糖等具地域代表性的特色产品 体现对传统食品文化的保护与推广[1] 发展导向 - 政策强调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注重地方特色与产业优先级的协同[1] - 通过培育工作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强化食品工业多元化发展路径[1]
各地加速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扬饮食文化 打通增值链条
新华网· 2025-08-12 13:49
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 -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 [1] - 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食品产区和产业,小特产被做成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59.64亿元,同比增长13.4% [2] - 贵州刺梨产业年综合产值超百亿元,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 [2] - 山西沁州黄小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超过3万吨 [3] 产业集群现代化发展 - 柳州推动螺蛳粉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集聚,打造"生产+加工+科技+文旅"现代化产业集群 [4] - 柳州认定螺蛳粉原材料生产示范基地20个,核心原材料种植养殖规模超20万亩 [4] - 贵州围绕"统一公共品牌、统一功效研究、统一系列标准"推动刺梨产业集群现代化 [4] - 贵州探索"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进刺梨规模化种植 [4] - 山西沁州黄小米构建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 [6]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柳州借助螺蛳粉品牌影响力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文化体验精品线路和"非遗"体验目的地 [7] - 贵州持续提升"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影响力,打造"刺柠吉"等拳头品牌 [7] - 贵州实施全省、全国、全球"三步进阶"战略进行刺梨销售及品牌推广 [7] - 山西沁州黄小米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和有机认证提升品牌知名度,线上销售占比达30% [8]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贵州省联合研究机构完成44项刺梨研究课题,实施15个刺梨研究项目 [5] - 山西沁县与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合作,建立"技术体系+龙头企业+育种基地"体系 [6] - 沁县创建标准化绿色、有机育种基地19处3205亩,培育出"沁黄2号"等优良品种 [6]
广西赴福建开展特色食品产销对接
广西日报· 2025-07-13 09:39
活动概况 - 2025年广西特色食品产销对接暨招商推介活动在厦门举行,闽桂双方签署6个战略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1.6亿元 [1] - 活动由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主题为"闽桂共兴食业 政企共促内需",聚焦精制茶、特色米粉、山茶油、恭城油茶、新茶饮五大特色产业 [1] - 现场设置广西好品展区,展示50余家特色食品企业的产品,涵盖粮油、特色米粉、桂酒、桂茶、新茶饮原料、乳制品等品类 [1] 合作与平台建设 - 活动旨在搭建闽桂特色食品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两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 [1] - 主办方编印《广西好品·特色产品采购指南》,为采购商、经销商、投资商提供精准对接渠道,打造常态化产销链接平台 [1] 广西食品工业发展 - 2024年广西食品工业实现规上产值3257亿元 [2] - 广西重点发展新茶饮、特色米粉、果蔬加工、精制茶、酿酒等十大产业集群 [2] - 培育了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横州茉莉花、北海虾滑、桂林米粉、玉林牛腩粉6个食品产区(产业) [2] - 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业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2] - 成功打造柳州螺蛳粉、广西丹泉2个首批中国消费名品 [2]
让“地方味道”成为乡村经济新引擎
消费日报网· 2025-06-11 11:05
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单,标志着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1] - 政策释放出通过传统饮食文化拉动乡村经济的意图,加大对特色产区和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1] - 入选产业将享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多重支持,推动从"土特产"向"产业链"转型[2] 地方特色食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 地方特色食品承载乡土记忆,支撑数以万计的农户生计[1] - 特色食品产业带动农业、加工、包装、运输、电商、旅游等交叉融合的全产业链[2] - 贵州酸汤鱼通过"美食+文旅"带动周边村寨的民宿经济与乡村就业,实现"吃"出一条致富路[2]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地方食品应放眼更广市场,借助电商平台和数字化供应链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3] - 地方政府应围绕特色食品制定产业规划,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回流和青年创业[3] - 拥有独特文化基因与自然禀赋的地方食品在食品安全、营养与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市场竞争力[3] 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 - 政策"靶向培育"为地方政府厘清发展路径、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契机[1] - 地方食品品牌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和绿色认证体系建立,推动乡村由"资源输出地"向"价值创造地"转变[2] - "地方味道"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