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垃圾焚烧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垃圾真不够烧了?藏在25家公司财报里的产业真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7 11:33
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产业面临局部地区"垃圾不够烧"的挑战,企业通过跨区域布局和收购扩大业务 [1] - 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光大环境以15.99万吨/日处理能力位居第一 [5][6] - 全国垃圾焚烧厂数量从2005年67座增至2024年1010家,处理能力从3.3万吨/日增至86.18万吨/日 [4] 市场格局 - 行业TOP5上市公司为光大环境、瀚蓝环境、三峰环境、节能环境、绿色动力 [5] - 光大环境2024年营收302.6亿港元,瀚蓝环境合并粤丰环保后处理能力达8.58万吨/日 [6] - 瀚蓝环境产能利用率119%,绿色动力84.86%,伟明环保达97% [7] 产能利用 - 近两年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约60%,16%项目利用率低于50% [5] - 陕西渭南光大环保能源厂设计能力21.9万吨/年,实际处理仅5.373万吨,利用率24% [8] - 局部地区产能过剩主因规划规模偏大或村镇垃圾收集不足 [7][8] 企业动态 - 中科环保3.5亿元收购广西两家垃圾焚烧公司 [1] - 深圳能源投资3.67亿元在肇庆建设垃圾焚烧项目 [1] - 企业拓展多源垃圾处理如开挖存量填埋场,但成本较高 [1] 技术转型 - 垃圾焚烧处理比例从2005年9.8%升至2023年82.5%,填埋比例从85.2%降至7.5% [3] - 2020年后焚烧成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主流处理方式 [4] - 行业经历2008年和2017-2020年两波建设高峰 [4] 市场拓展 - 企业下沉县城市场面临挑战,海外市场如东南亚成为新发力点 [1] - 并购整合趋势显现,但大并购潮或难出现 [1]
中国垃圾,不够烧了
投中网· 2025-06-13 10:59
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供应不足问题,平均负荷率仅60%,40%产能闲置[10] - 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内停运"达83467天次,相当于76个厂全年停摆[14] - 全国现有1010家焚烧企业,占全球2100座焚烧厂的近半数[17] 发展历程 - 2003年特许经营政策开放推动行业转型,BOT模式加速扩张[20] - 2017-2021年平均每年新增103座焚烧厂,2019年河南/河北分别启动20/37个项目[24] - 2023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03.5万吨/日,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80万吨/日目标[29] 企业竞争格局 - 瀚蓝环境通过收购实现日处理能力从3000吨增至14350吨(2014年),2023年达97590吨/日[26][27] - 光大环境2020年日处理能力13.5万吨,相当于1.2亿城镇居民日垃圾量,6年项目数从15个增至168个[28] - 头部企业排放标准优于欧盟2010,技术覆盖飞灰处理(如上海环境FAST工艺)[41][42] 市场新动向 - 企业跨区域争夺垃圾资源: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接收3地垃圾,咸阳焚烧厂覆盖周边县市[8] - 填埋场资源再开发:广州开挖350万立方米存量垃圾,多城市跟进[7] - 出海布局东南亚/中东超50个项目,输出全产业链(越南芹苴项目日均处理400吨)[36][38] 产业转型特征 - 处理能力从2014年14350吨/日跃升至2024年111万吨/日,十年增长77倍[28][29] - 焚烧厂数量激增导致填埋场萎缩,实现100%无害化处理[30][31] - 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等案例形成商业闭环[45][46]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
36氪· 2025-06-09 18:47
垃圾焚烧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供应不足问题 平均负荷率仅60% 40%产能闲置 [9] - 多地出现抢垃圾现象 包括支付回扣(50元/吨)、开挖填埋场(如广州350万立方米)、跨区域收运(河南接收3城垃圾) [7][8] - 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厂计划内停运达83467天次 相当于76个厂全年停产(美国仅77个焚烧厂) [15][16] 行业发展历程 - 2003年政策转向特许经营+BOT模式 2006-2014年补贴/标准等政策推动行业爆发 [23][24] - 2017-2021年平均年新增103座焚烧厂 2019年河南/河北分别启动20/37个项目招标 [26] - 处理能力从2009年单厂(广州)增至2023年111万吨/日 提前2年超额完成"十四五"80万吨/日目标 [25][2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拥有全球近半焚烧厂(1010家/全球2100家) 技术达世界顶级水平 [19][35] - 头部企业快速扩张:瀚蓝环境日处理能力6年从3000吨增至97590吨 光大环境2020年达13.5万吨/日(覆盖1.2亿居民日产量) [26][27] - 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清运(如中山1500个收集点)+下游炉渣建材+环保设备 [37] 技术突破与出海 - 飞灰处理技术突破:上海环境FAST工艺转化工业盐 排放值优于欧盟2010标准 [36][37] - 海外已投运50+项目 覆盖东南亚/中东/欧美 如越南芹苴项目处理椰子壳发电 [34][35] - 技术输出带动全产业链出海 包括设备/药剂/运营管理等 [37] 行业供需矛盾 - 垃圾填埋场数量因焚烧过剩而减少 出现"问题机器比问题多"现象 [31][32] - 2023年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 但仍新增55个项目 加剧产能过剩 [29] - 类似地沟油变航空燃料案例 行业转向商业利益驱动的解决方案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