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赓续
搜索文档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
央视网· 2025-09-13 16:26
城市文脉赓续政策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为重要任务,提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原则[1]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及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17] - 全国范围内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作为传承载体[23] 淄博工业遗存改造案例 - 山东淄博博山陶瓷厂旧址改造为陶瓷琉璃体验馆,保留13座原窑及超过5万平方米关停企业厂房[3][5] - 当地遵循“应保尽保”、“修旧如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原则,将废弃古圆窑改造成咖啡馆、艺术馆,5000平米厂房改造为文化综合体[7] - 项目一期占地150亩,吸引70多家商户入驻,30多位陶琉大师及专业人才进驻,老房子改造为高校实践基地和青年创业基地[9] - 改造推动陶琉产业从传统日用品向高端艺术品转型,实现空间重塑、业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11][13] 北京亮马河生态修复案例 - 亮马河全长9.3公里,过去环境脏乱,经生态修复后入选住建部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9][21] - 北京市朝阳区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等六大工程,实现东三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贯通18公里滨水绿道,改造24座桥梁[22] - 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带动两岸企业自发投资,从“水安全”扩展到“水生态”、“水环境”、“水生活”及“水经济”[22] 文脉赓续模式与成效 - 通过非遗传承人进驻和青年创业空间实现文脉活态传承,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 - 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重构“空间—文化—人”的有机联系,建设有根有魂的现代化人民城市[15][17][23] - 理念转变实现多维目标共治,结合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通过景观廊道带动商业繁荣和消费拉动[22]
焦点访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
央视网· 2025-09-12 21:58
城市文脉赓续政策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为重要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1]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及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17] 淄博工业遗存保护与活化案例 - 山东淄博对原博山陶瓷厂13座古窑遗址及超过5万平方米关停企业厂房进行摸排梳理,最终以应保尽保思路保留工业遗存[3][5] - 当地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将13座废弃古圆窑改造为咖啡馆、艺术馆,并将5000平企业厂房改造为陶琉文化展示创作体验综合体[7] - 项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一期150亩区域吸引70多家商户入驻,老房子改造为高校实践基地和青年创业基地,吸引30多位陶琉大师及专业人才[9] - 工业遗存保留促进了传统技艺创新和产业向高端艺术品转型,成为淄博文旅产业新名片,实现空间重塑、业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11][13] 北京亮马河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案例 - 亮马河全长9.3公里,过去环境脏乱、污水直排,两岸商业背对河道,经改造后入选住建部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9][21] - 北京市朝阳区启动更新改造,实施岸线整治等六大工程,实现东三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贯通18公里高品质滨水绿道[23] - 改造桥梁24座,全线景观亮化,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带动两岸企业自发投资改造[23][25] - 理念从单一功能型转变为多维目标共治,从水安全延伸到水生态、水环境、水生活,并拉动了水经济[25] 城市更新理念与全国资源基础 - 城市文脉赓续强调整体活态性传承,通过非遗传承人进驻和年轻人创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 - 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重构空间—文化—人的有机联系,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27] - 全国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及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28]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城市文脉保护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需平衡改造开发与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要求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并完善历史文脉保护体系[1] -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城市文化繁荣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1] 文脉保护现状与成果 - 全国已认定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中华文化传承载体[3] - 各地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资金投入形成系统保护机制 数字化转化与文化IP打造推动文脉融入现代生活[3] - 部分城市仍存在保护重视不足 传承发展薄弱环节及文化建设同质化等挑战[3] 体制机制建设措施 - 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建立文化遗产普查制度和居民主体保护机制[4] - 加强历史建筑与街区分级分类保护 明确保护范围与开发管控红线[4] - 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和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强化监督检查与考核问责机制[4] 创新传承与代际衔接 - 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5] - 将城市历史脉络与非遗传习纳入学校课程 开展博物馆研学和传承人进校园活动[5] - 建立传承人梯度培育机制 提供职业培训与创业扶持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5] 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 开展老城及历史街区专项调查 梳理地域民俗/建筑/技艺等独特文化基因[6] - 坚持一地一策原则 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施[6] - 推动多部门协同合作 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并融入中华美学元素[6][7]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40
城市文脉保护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需处理城市改造开发与遗产保护关系 坚持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原则[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要求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并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1] 文脉保护现状与成果 - 全国已认定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3] - 各地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形成系统保护机制 数字化转化与文化IP打造推动文脉融入现代生活[3] - 部分城市仍存在保护重视不足 传承发展薄弱环节及文化建设同质化等挑战[3] 体制机制建设措施 - 健全城市文化遗产普查调查制度 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 实行分级分类保护[4] - 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和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完善资金投入与多方主体协同保障机制[4] - 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问责 实时纠正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或拆除问题[4] 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 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5] - 将城市历史脉络与非遗传技艺纳入学校课程 开展博物馆研学和传承人进校园活动[5] - 建立传承人梯度培育机制 提供职业培训与创业扶持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5]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 开展老城及历史街区专项调查 系统梳理地域民俗/建筑风格/手工技艺等独特文化基因[6] - 坚持一地一策原则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施[6][7] - 打破部门壁垒 统筹规划/建设/文旅等多部门合力 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开发[6][7]
城市向新,生活向美
广州日报· 2025-06-02 07:28
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项目 - 广州市越秀区林克明旧居陈列馆、广州电业局旧址(华安楼)和越秀山体育场入选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1] - 林克明旧居焕发新颜,成为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的窗口,具有半圆露台、灰墙红砖等特色 [1] - 华安楼被誉为广州电力"祖屋",承载时光印记,是一部穿越历史的"活教材",霓虹溢彩、展陈更新 [1] - 越秀山体育场通过小尺度构建安全慢行系统,"一栋一策"治理城市微观空间,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1]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越秀区以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作 [2] - 越秀山体育场周边环境改造采用"开门建设"、广纳民意的方式,使城市建设更接地气、更贴民心 [2] - 从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到省体育场,通过改街、改路、改设施,添新、添绿、添服务,打造全龄友好的新空间 [2] - "赛时服务盛会、赛后惠及民生"的策略,既提升颜值又提升内涵,通过"微改变"汇聚百姓幸福增量 [2] 城市文脉活化与传承 - 越秀区以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为核心,联动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及周边商业,实现三大空间无缝连接 [3] - 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贯通一条融汇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历史轴线,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3] - 象牙街修葺一新的广式花窗作为独特美学符号,标记城市过去与未来 [3] -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康养片区通过产业赋能,将辐射惠及更广大区域 [3] - 为每栋传统风貌建筑"量身定制"保护图则,加快建筑遗产及周边资源有机整合,激活城市"二次生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