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韧性

搜索文档
对话王凯:不能再泛泛而谈“以人为本”,当前应重点关注四个“2亿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5 15:46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曾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设计项目,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北京总体规划、杭州、宁波、厦 门等城市发展战略负责人。 每经记者|杨弃非 余蕊均 每经编辑|杨欢 "中国城市要服务近10亿人口,一代人比一代人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 这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对未来的基本判断。他希望借此强调,城市工作会越来越棘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王凯一直以来向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表达的观点都是,要用细节服务人。在他眼中,高品质生活是多样化的,城市空间设计应越来越精、越来越细, 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一个月来,各方讨论很多、关注度很高,城市进化论也与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对话。借此机会,我们再次邀请王凯,解读他眼 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新一轮城市发展。 在他看来,"以人为本"需要更细的颗粒度,不能再泛泛而谈,当前应重点关注四个"2亿人"—— 2亿儿童。儿童友好是一座城市应有的"温度和善意",我们需要"蹲下来",用"一米视角"建成真正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2亿老年人。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的住房适老化设施和小区适老化环境还存在严重不足,尚 ...
如何建设一座有韧性的城市?
36氪· 2025-07-11 16:03
极端天气下的脆弱小城 - 榕江县遭遇30年一遇洪水,洪峰水位达253.5米,超出保证水位2米,流量8360立方米/秒,近4.2万人紧急转移 [5] - 洪水导致县城大多数街道被淤泥覆盖,道路交通中断,救援车辆难以通行,抽水机连续运作数日仍无法清空积水 [5] - 商户损失惨重,一家服装店损失高达150万元货物和装修成本,早餐店、小卖部等个体户面临重新开业的不确定性 [7] - 农户因洪水冲走蔬菜瓜果和粮食,可能面临全年无收入的困境 [7] 教育与医疗体系崩溃 - 极端气候导致学校被迫停课,受灾家庭进入收容场所避灾,慢性病患者因交通与通信中断无法及时购药或就诊 [12] - 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造成打击,郑州"7·20"特大暴雨后居民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的概率明显增加 [12] - 社会组织网络在灾难中力不从心,临时救助机制难以维持超过数日 [12] 城市韧性建设不足 - 榕江县防洪堤最高标准为20年一遇,而此次洪峰流量已达11360立方米,接近100年一遇的11740立方米标准 [13] - 小县城防洪排涝能力远低于大城市,榕江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亿元,支出却高达30.34亿元,财政自给率不足 [13] - 全国1867个县域平均财政自给率仅为33%,气候韧性相关设施建设往往被"排在后面" [13] 国际韧性城市建设案例 - 纽约市在2012年"桑迪"飓风后投入200亿美元实施257个气候适应项目,私营部门追加投资使总额接近300亿美元 [14] - 纽约推出"桑迪飓风中小企业贷款与赠款计划",为250家受灾企业提供金融援助 [15] - 卢旺达基加利成立"城市韧性工作组",由市长牵头协调资源投入重点领域,并出台《绿色增长和气候韧性战略》 [15] 国内韧性城市发展历程 - 2015年前为理念引进阶段,通过"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项目取得进展 [17] - 2015至2020年为实践探索阶段,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开始涵盖韧性城市建设内容 [17] - 2020年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8] 国内韧性城市建设成果 - UNDP与同济大学打造中国RISE Lab平台,在上海推动城市生命周期抗灾基础设施规划与技术共享 [18] - 中新天津生态城推动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累计投资近18亿元 [18] - 韧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主体协同参与,强调城市系统的综合响应能力 [18]
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07:15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 2023年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导致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多地遭遇破纪录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1] - 2024年入汛后南方多省遭遇多轮强降雨,贵州榕江县出现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华北部分地区气温超40℃[1] - 中国城镇化率达67%(约9.4亿城镇人口),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 2017年启动28个城市试点,2023年扩大至39个试点城市,覆盖七大地理分区和不同规模城市[2] - 试点城市在政策创新、生态修复、风险防控、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成效[2] - 北京将气候适应纳入城市规划,深圳开展韧性社区试点,丽水打造海绵城市和绿色风廊[2] 城市建设系统性改造 - 需要重构城市空间、生态和社会系统,而非简单工程叠加[3] -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管理,采用通风廊道、海绵城市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3] -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智慧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风险点位监控[3]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4] - 重点提升市民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4] -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