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青绿不只此 “两山”韵悠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5 11:53
陵水新村疍家渔排海上民宿。尹建军摄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内,一排排木制船屋漂浮海面,形成了广阔的"海上村寨"。 伴随着"突突"的马达声,一艘穿梭于水道间的渔船将游客送上船屋。迎接他们的,是90后的疍家人郭玉光。 疍家人是我国华南沿海逐水而居的渔民。他们世代以船为家,在海湾水面上扎起渔排,建起木屋,耕海牧渔。 近年来,得益于近海生态修复、社区转型发展与疍家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疍家海上渔排成为热门景点。许多人专程来 到这里,逛一逛疍家博物馆,尝一尝非遗美食气鼓鱼粥,住一晚疍家渔排民宿,感受疍家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开始只有4间房,现在已经24间了,"郭玉光笑着告诉记者,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他的渔排民宿早已订光,"一间房一晚能收1000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疍家人有了切身体会。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海南的宝贵财富。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为了让中 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含绿量"更足、"含金量"更高,海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2018年至2025年6月,海南启动13个中央资金支持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 ...
【环球财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干旱问题专家采加伊: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新华社· 2025-07-04 14:09
全球干旱风险现状 - 人类已步入新的干旱时期 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干旱已从传统农业问题演变为冲击整个社会结构的系统性风险 [1] - 当前全球干旱呈现新特征:发生频率上升30%(2000-2019年) 强度增大 范围扩展 且更难预测 其中"骤旱"现象尤为突出 [1][2] - 干旱造成"连锁式"和"螺旋式"冲击 部分国家每年因干旱损失高达GDP的10% [2] 干旱应对机制转型 - 全球80余国制定干旱应对计划 但需强化执行层面 包括改进灌溉技术 推广抗旱作物 建设预警系统等 [2] - 需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如土地修复 流域治理 雨水收集 这是生存必需而非选择 [2] - 必须从短期应急转向长期韧性建设 打破部门壁垒 实现跨层级跨部门协作 [2]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 中国在土地恢复 抗旱技术推广方面经验丰富 正将经验输出至非洲 中亚等地区 [2][3] - 在中亚地区发挥核心支持作用 在非洲推动从被动响应转向系统性韧性建设 [3] - 注重能力建设 协助合作国家增强可持续治理能力 突破政策短视局限 [3]
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07:15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 2023年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导致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多地遭遇破纪录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1] - 2024年入汛后南方多省遭遇多轮强降雨,贵州榕江县出现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华北部分地区气温超40℃[1] - 中国城镇化率达67%(约9.4亿城镇人口),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 2017年启动28个城市试点,2023年扩大至39个试点城市,覆盖七大地理分区和不同规模城市[2] - 试点城市在政策创新、生态修复、风险防控、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成效[2] - 北京将气候适应纳入城市规划,深圳开展韧性社区试点,丽水打造海绵城市和绿色风廊[2] 城市建设系统性改造 - 需要重构城市空间、生态和社会系统,而非简单工程叠加[3] -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管理,采用通风廊道、海绵城市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3] -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智慧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风险点位监控[3]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4] - 重点提升市民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4] -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4]
给森林“照CT”,北大郭庆华团队绘制全国首张“树密度地图”
新京报· 2025-05-16 06:41
树木测量技术 - 激光雷达技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获取森林三维点云数据,分辨率达厘米级,可精确测量树高、树冠大小等参数[8][9] - 自主研发的空地一体化遥感平台集成多种设备,能在复杂林况下实现高精度数据采集[8] - AI单木分割算法处理7万多个1公顷样方数据,构建全国树木数量估算模型[5][6] 全国树木资源 - 截至2020年全国树木总量约1426亿棵,平均密度689棵/公顷,人均约100棵[2][4] - 长江流域树木数量最多达496亿棵,四川以超100亿棵居各省首位,西藏人均近2000棵居首[4] - 首张"树密度地图"耗时10年完成,覆盖960万平方公里,包含森林分布与单点树木数量信息[2][4][5] 生态保护应用 - 激光雷达技术为黄帝手植柏等古树建立"全息档案",记录根系至树冠纹理的三维数据[11][12] - 研究发现部分地区人工林密度过大导致碳汇能力下降,需优化树木数量与结构[13] - 新一代中国植被图将完成更新,对比显示过去40年50%土地覆盖类型已发生变化[11] 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设备解决进口仪器昂贵、功能单一问题,适应雨雪风沙等恶劣天气[6][8] - 点云优化与AI模型集成降低中下层树木识别误差,树高测量偏差小于1厘米[6][9] - 联合团队使用自研激光雷达将中国最高树记录从76.8米刷新至102.3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