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投退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城投“退平台”风暴来袭,万亿城投债何去何从?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0:59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以来城投平台加速与政府信用“切割”,在监管政策(如“150号文”)设定的2027年6月最后期限前,必须完成市场化转型,脱离政府融资职能 [2][3][4] - 城投平台“退平台”过程涉及存量债务的妥善处理和新融资渠道的开拓,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需重新界定,而非简单割裂 [5][9][11] - 政策倒逼城投平台从依赖政府信用转向构建自身“造血”能力,业务重心需转向能产生持续现金流的市场化运营 [13][14][15] “退平台”政策背景与时间表 - 2025年8月底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150号文”,明确要求2027年6月前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零和隐性债务清零 [2][4] - 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25年7月30日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为政策定调 [4] - 自2023年“一揽子化债”方案提出至2025年,全国已有607家发行人退出平台,2025年内有114家官宣退出 [4][5] “退平台”进展与地域分布 - 截至2025年9月26日,山东省退出平台数量最多,为28家,其中市级8家、区县级20家;江苏省次之,为19家,市级6家、区县级13家 [4] - 从化债以来整体情况看,江苏、浙江、山东退出数量居前,分别为117家、94家、81家,且退出主体主要集中在区县级 [5] - 历史上共有四轮“退平台”高峰,最近一轮(2023年至今)截至2025年8月末已有4596家平台以各种方式退出名单 [6] 债务处理与金融机构协调 - 平台退出名单需征得三分之二债权人同意,过程中需主动向金融机构说明隐性债务化解进展 [7] - 对存量经营性债务,平台公司可通过借新还旧、债务重组、资产盘活等方式进行审慎流动性管理,确保如期偿还 [7] - 金融机构对退出后的城投平台评估标准改变,将其视为一般国企,重点关注经营性现金流、有息负债和资产规模,可能要求足额抵押 [11] 城投与政府关系重构 - 城投平台退出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不能简单割裂,二者需通过明确权责边界实现规范协作 [9][11] - 案例显示,重庆城投在退出平台后成功发行20亿元中期票据,其业务本质和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9][10] - 城投公司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其职能定位与业务开展仍与政府规划息息相关 [11] 城投业务转型方向 - 转型核心是从重资本投入转向重市场运营和民生服务,需构建自身“造血”能力 [13][14][15] - 具体路径包括巩固基础设施运营、城市公共服务等传统业务以保障稳定现金流 [15] - 积极拓展市场化业务,如新能源、智慧城市、产业园区运营等,以培育新利润增长点 [16] - 有效盘活土地、房产等存量资产,通过专业化运营或证券化将其转化为持续收益 [16]
拉开转型大幕 城投“退平台”倒计时
经济观察网· 2025-10-25 09:40
2025年下半年起,陈洲手头的城投项目已基本停止了。 作为华南一家租赁机构的业务负责人,陈洲在过去十年重点布局城投平台业务,该类项目曾贡献公司收 入一半以上。 但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政府城投平台宣布与政府信用"切割"——不再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不再承 担政府融资职能。 10月22日,贵州大方县1家融资平台及46家类平台公司公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与地方政府信 用脱钩;10月20日,安徽蚌埠龙子湖区龙鼎建设公司退出平台监管名单;10月14日,青海融鑫实业发展 有限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转型为市场化主体…… 仅10月份以来,已经有超过15家城投平台宣布退出政府融资平台。 2025年8月底,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退出融资平台公司的通知》(银发 [2024]150号)(下 称"150号文"),要求在2027年6月份之前,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清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零,城投公 司退出融资平台名单,剥离政府投融资职能。"150号文"出台以来,各地城投"退平台"行动紧锣密鼓地 展开。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年内,已经有百余家城投平台官宣退出政府融资平台。 随着城投平台逐步清退,陈洲意识到,一个时 ...
2025年度城投“退平台”情况如何?
搜狐财经· 2025-08-27 17:0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城投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重要载体 过去数十年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做出卓越贡献[1] -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城投平台原有运作模式面临挑战[1] - 2025年在政策推动下城投平台退平台进程加速 对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产生深远影响[1] - 2014年国发43号文明确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监管政策持续细化和强化[1] - 2024年8月150号文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退出 要求不晚于2027年6月末完成相关工作[1] - 2025年1月99号文给出详细执行进度标准 要求2025年底2026年底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75%和90% 2027年6月底前实现融资平台全部退出[1] 退平台进展统计 - 全国已有超4000家城投企业完成退平台工作[2] - 2025年退平台速度明显加快 截至8月26日今年已有209家地方融资平台发布退平台公告[2] - 退出数量最多省份为山东省青海省江苏省 数量占比依次为14.29%9.05%8.10% 合计占比约31.43%[2] - 退平台企业主体信用级别多为无评级AA和AA+[2] 分省份退平台详情 - 山东省共计30家 其中AAA级1家 AA+级13家 AA级13家 未评级3家[4] - 青海省共计19家 全部为未评级企业[5] - 江苏省共计17家 其中AAA级2家 AA+级2家 AA级13家[6] - 浙江省共计13家 其中AAA级1家 AA+级5家 AA级4家 未评级3家[8][9] - 云南省共计12家 其中AAA级1家 AA级1家 未评级10家[10] - 河南省共计12家 其中AA级7家 未评级5家[11] - 广东省共计10家 其中AAA级4家 AA+级2家 AA级4家[12] - 安徽省共计10家 其中AA+级4家 AA-级1家 AA级1家 未评级4家[13][14] - 重庆市共计9家 其中AAA级4家 AA+级2家 AA-级1家 AA级2家[15][16] - 四川省共计9家 其中AAA级1家 AA+级3家 AA级5家[17] - 陕西省共计9家 其中AAA级1家 AA+级3家 AA级1家 未评级4家[18] 区域推进特点 - 东部地区凭借经济优势走在市场化转型前列[34] - 中部地区在债务化解与业务聚焦中稳步推进[34] - 西部及欠发达地区依赖政策支持和存量盘活寻求突破 成为退平台第一梯队[34] - 中部省份面临保民生与化债务的双重艰巨任务[34] - 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因财政薄弱产业基础较差 退平台进程相对滞后[34] 影响与挑战 - 退平台带来市场化运作空间拓展债务风险隔离市场定价机制优化等积极效应[34] - 同时面临债务压力业务转型难度信用风险分化等挑战[34] - 城投平台需要通过业务多元化拓展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资产整合与盘活等策略实现成功转型[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