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业态
搜索文档
国庆引流84.8万人次,佛山禅城“内外兼修”打开消费新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20:43
国庆黄金周消费表现 - 国庆假期全国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和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1] - 禅城区主要商业体销售额超2.6亿元,汽车、楼市等大宗消费超10亿元 [1] - 岭南新天地等七大祖庙商圈销售额突破1.1亿元,佛山创意产业园超60%商家营业额同比增长15% [1][3] - 祖庙-岭南天地商圈八大重点商业载体累计接待客流超过330万人次 [3] - 佛山创意产业园假期期间园区日均客流超过15万人次 [3] 消费促进策略与杠杆效应 - 通过千万级消费券发挥杠杆效应促进消费 [1] - 全域推出超过100项文商旅活动,实现全时段、全场景覆盖 [3] - 佛山创意产业园推出300场特色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互动体验场景 [3] 城市治理与协同机制 - 建立“区—镇街—商圈—商家”四级联动机制提升响应效率 [1][2] - 佛山大草地音乐秀场散场后交通接驳高效,音乐节第二天仅用18分钟完成场内疏散,200台免费公交车运载乘客 [2] - 两大商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覆盖7大部门365项高频事项,审批效率提升60%以上 [3] - 跨部门、多层级的协同体系涉及公安、交通、应急、宣传等多个系统 [2] 业态创新与消费场景融合 - 南庄镇“车水马龙节”打造“文旅+赛事+会展”复合型业态,三届活动惠民汽车展累计销售汽车近4000辆,销售额超6.6亿元 [4][5] - 消费场景融合通过多业态集成推动商品和服务焕新,以沉浸式体验重塑消费方式 [5] - 岭南天地“新焺游园”活动构建昼夜可游、老少皆宜的沉浸式文化场域,有效承接假期客流 [3] 区域协作与资源链接 - 成立“万亿城央”新质商业发展联盟,链接全国顶级商业资源 [1][5] - 联盟首期资源库覆盖六大城区48个商业综合体、43个头部品牌与老字号、14个商协会及13个核心商圈 [6] - 截至今年9月,联盟成员区在禅城投资合作项目达42个,例如苏州万怡文旅打造的“梁园夜游”项目成为现象级消费热点 [6]
当年疯狂砸钱做文旅的老板们,如今都去哪儿了?
虎嗅· 2025-06-11 08:50
公司现状 - 公司面临严重债务危机 法人被限高 债主追债 新股东频繁更换 总部面积缩水 员工大规模裁员 连食堂都已停运 [5] - 原老板已完成资产转移 法人变更 家人移民海外 个人账户清空 通过信托等方式实现财务隔离 [6] - 公司文旅项目80%处于半瘫痪状态 仅靠年卡维持人气 工作日客流量极低 连保洁人员都闲置 [12] - 现有资产缺乏现金流变现能力 被内部评价为"更慢的负债" 无法解决债务危机 [13] 行业历史模式 - 2010年代文旅地产黄金期 头部开发商通过"地块+融资"模式快速扩张 典型企业包括融创 恒大 世茂 华侨城等 [14][24] - 项目开发依赖三大信仰:银行持续输血 概念包装接盘侠 地方政府政绩需求 实际运营能力薄弱 [28] - 典型操作手法包括:12%高息贷款(如百亿贷款年息12亿) 泥洼地开工仪式 配套住宅用地反哺文旅项目 [27][25][34] - 失败项目普遍采用"表外剥离"处理 成立新壳公司承接债务 公告中仍维持"资产运营"等模糊表述 [30][31] 商业模式缺陷 - 项目盈利核心依赖配套住宅回款 而非文旅运营本身 某案例显示商铺年租金不足贷款季度利息 [35] - 开发商普遍缺乏长期运营规划 错误判断"中国的迪士尼"可复制性 实际建成大量"鬼城文旅小镇" [37][38] - 决策层存在认知偏差 酒后反省"不该借太多"但次日继续推进新项目 被内部评价为"宿醉非反思" [32][33] 行业转型现状 - 原开发商群体已完成身份转换 包括移民海外 转型投资人 经营民宿等 与遗留项目完全切割 [41][45] - 现存团队主要处理债务清算 轻资产托管等善后工作 景区仅维持最低限度运营 [47] - 行业话语体系更替 十年前"沉浸式体验""复合业态"等概念已被抛弃 当前焦点转向实际运营能力 [44] 典型案例 - 华中某20亿投资项目:选址荒山野岭 最终成为银行坏账 且已从上市公司报表彻底剥离 [21][22] - 文旅小镇规划失误:未争取配套住宅用地 全部开发商铺 导致租金收入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35][36] - 资本操作案例:原老板通过法人变更 资产信托 账户清空等操作实现债务隔离 个人生活未受影响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