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部不确定性
icon
搜索文档
穿越未知:商业银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实务框架探讨
搜狐财经· 2025-05-30 10:35
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 -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呈现"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宏观风险大于微观风险"特征,商业银行需长期应对外部不确定性[2] - 关税战等外部因素对银行经营环境、业务、客户、资产产生综合性影响,难以被现有风险管理框架完全识别[2] - 风险定义已从单纯关注负面因素演变为同时关注正负面因素,但实务中仍侧重负面因素识别[3] 现有风险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 商业银行采用9+X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但外部不确定性如贸易战具有"二向箔"式综合打击效应,现有分类无法充分捕捉交叉性风险[4] - 管理工具依赖压力测试、ECL模型参数调整等方法,但忽视外部冲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影响[4] - 工作机制存在部门协作不足、决策信息缺失问题,分解评估方式导致方案协同性与前瞻性不足[5] 风险管理理念与国际差距 - 国际银行重视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国内银行存在业务与风险对立现象,部分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否定业务逃避责任[6] - 强监管环境下部分银行陷入"安全竞赛",风险管理职能退化为免责导向,导致过度保守决策[6] - 地缘政治风险通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路径影响银行,需参考BIS/IMF/ECB研究成果优化管理[6][7][9][11] 改进建议与实施路径 - 构建迭代工作方法替代传统"总-分-总"模式,增强部门协同并聚焦战略目标实现[12] - 建立覆盖宏观政策、中观行业、微观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统一业务与风险评估信息基础[13] - 在战略制定中融入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量化工具,动态调整战略假设[16] - 通过长周期资产评估、预期管理等措施实施对冲策略,注入确定性因素[15] 战略与风险管理的整合 - 需均衡配置业务与风险背景的决策人员,保持权力平衡与正确考核导向[16] - 将风险机会评估信息流引入战略流程,持续挑战战略假设适当性[16] - 商业银行需在战略视野下协调风险与发展,把握环境变化中的业务机遇[17]
智库要论丨马海涛: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搜狐财经· 2025-05-26 09:02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出口压力加大,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抬高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削弱价格优势,机械、电子等行业出口压力显著上升[3] - 全球需求疲软抑制经济增长,IMF将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3.3%下调至2.8%,中国面临终端需求不足、中间品订单减少等挑战[3] - 产业链重构风险加剧,发达国家推动"去中国化"战略,东南亚国家以优惠政策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双向挤压"[4] 财政政策应对措施 -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通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直接拉动社会总需求[7] - 中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2023年政府负债率仅67.5%,显著低于G20国家118.2%的平均水平[8] - 强化财政支出导向,重点支持民生消费、就业保障和科技创新领域,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9][10] 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 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11] - 央行需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配合国债发行期间的公开市场操作[11] - 聚焦"两重"项目(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两新"政策(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投资消费需求[9] 制造业发展挑战 - 发达国家实施"中高端制造回流+限制高端制造流出"策略,发展中国家推进"低端制造承接+中端制造升级",挤压中国制造业空间[4] - 技术封锁风险加剧,发达国家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实施技术垄断措施[4] - 需通过财政支持弥补科技创新短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10] 金融领域风险传导 - 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加剧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短期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5] - 美国强化中概股监管限制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机构合规要求导致资本外流[5] - 关税政策通过汇率、资本流动等渠道冲击国内股市、债市及房地产市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