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

搜索文档
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集思录· 2025-08-12 21:53
就业市场现状 - 当前就业环境较差 部分公司存在大小休制度且培训敷衍 却急于要求员工出成果[1] - 顶尖人才才能获得钱多事少的工作 普通求职者面临较大竞争压力[7] - 部分工作收入水平与付出不成正比 投入回报率低 类似"熊市中的垃圾股"[13] 年轻群体就业心态 - 部分毕业生对工作较挑剔 拒绝加班文化 倾向选择轻松岗位[1] - 存在"躺平"现象 但长期不工作会导致精神压力 包括家庭同辈压力和自我价值缺失[2] - 新一代开始质疑工作必要性 出现"工作非人生必须选项"的觉醒思潮[3] 职业发展路径 - 教育辅导行业可作为过渡选择 案例显示通过家教逐步建立工作室 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并获得社会认可[1] - 建议分阶段重返职场 先接触社会 再从事基础岗位过渡 最后转向目标职业[10] - 技能培训(艺术/厨艺/驾驶等)有助于重建信心 同时拓展社交圈[9] 家庭影响机制 - 父母干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状态 过度施压可能导致逃避行为[10] - 家庭经济条件决定试错空间 富裕家庭可支持创业 普通家庭需控制经济补贴[7] - 社会阶层差异导致资源不对等 高阶家庭通过人脉直接解决就业问题[12] 结构性矛盾 - 社会上升通道收窄 努力与回报相关性减弱 存在经济周期与个体命运的结构性冲突[11] - 日本曾出现类似现象 反映经济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4] - 学历预期与现实落差大 部分大学生对工作条件要求脱离市场实际[9]
经济上行读985,经济下行做团播:年轻人的道心破碎了
36氪· 2025-08-08 15:44
直播行业现象 - 单场直播中观众赠送上千份嘉年华礼物 每份价值3000元 单场消费金额达数百万元[1] - 高学历人才涌入直播行业 包括前主持人 医护人员 消防员等职业背景人员参与直播带货[2] - 直播行业成为年轻人就业新选择 经济下行环境下娱乐内容消费呈现上行趋势[25] 就业市场现状 - 大学生毕业平均薪资为6199元 但实际就业率处于低位 高校采用灵活就业手段拉高统计数字[1] - 传统行业如奶茶店和外卖配送行业出现就业饱和现象[1] - 教培行业遭遇政策调整 互联网大厂实施裁员措施 进一步压缩就业空间[6] 职业选择转变 - 医学硕士放弃读博机会转向销售行业 因传统医学路径月薪上限仅1-2万元 无法满足财富积累需求[22] - 财经记者被裁员后转型自由撰稿人 实现工作自由与生活质量提升[18] - 私立学校教师转行行政工作并兼职写作 月薪3000余元但通过副业获得额外收入[15][17] 社会观念变革 - 职业评价体系发生重构 "体面工作"定义从社会地位转向生存保障与身心自由[26] - 互联网平台成为就业焦虑放大镜 同时提供新就业出路[26] - 1998年大学扩招使毕业生数量从80万激增至1000多万 导致学历价值稀释[12] 青年生存策略 - 毕业生通过"××钱吃一个月"系列视频分享极端省钱方案 实习期工资普遍偏低[18][21] - 销售行业成为创业跳板 可实现被动收入积累[23] - 文科专业就业竞争激烈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科中相对具有就业优势但仍面临挑战[6]
年轻人:毕业可以不成功吗?
虎嗅· 2025-08-08 15:42
直播行业打赏现象 - 单场直播中用户赠送上千份嘉年华礼物 每份价值3000元 单场打赏金额达数百万元[1][2] - 打赏金额与毕业生平均薪资形成巨大反差 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为6199元[2] 就业市场现状 -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惨淡 高校采用灵活就业等手段拉高就业率[2] - 传统行业如奶茶店、外卖行业岗位趋向饱和[3] - 高学历毕业生进入大众眼中不体面的行业 包括外卖、直播等行业[5][6] 职业选择转变 - 医生、教师、主持人等传统体面职业无法留住年轻人[4] - 地方台主持人转行外卖骑手 医护人员、消防员、职业运动员进入直播行业[6] - 毕业生职业选择多元化 包括团播、外卖、直播等行业[47][50] 薪资与生存压力 - 北京自由撰稿人底薪2000元加提成 难以维持生存[16] - 私立中学教师月薪3000多元 副业写作增加收入但不愿公开[30][32] - 毕业生通过"××钱吃一个月"等方式降低生活预算 实习期工资极低[37] 行业转型案例 - 财经记者被裁员后转为自由撰稿人 收入不稳定但能养活自己[33][34] - 中医专业硕士放弃读博机会 选择无底薪销售工作以积累创业经验[39][40][43] - 销售工作实现被动收入 同时筹备创业项目[44] 行业价值重构 - 直播行业成为经济下行时期的就业选择 完成经济积累[47] - 好工作的定义转变为生存保障、身心自由和价值实现[49] - 职业体面不再依赖名校光环或稳定编制 更注重实际生存需求[49]
新信号出现,大学学费“集体涨价”
36氪· 2025-07-28 08:14
高校学费上涨趋势 - 2025年超几十所大学学费上涨,涨幅在500-20000元/年不等 [1] - 民办院校涨幅较高,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从50000元/年涨至68000元/年(+18000元),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从85000元/年涨至105000元/年(+20000元) [2] - 公办院校涨幅相对平缓,如云南师范大学部分专业年涨500-800元,太原理工大学从6000元/年涨至8970元/年(+2970元) [2][3] 学费上涨历史背景 - 2023年已有高校调价,如华东理工部分专业学费涨幅达54%,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类学费上涨40% [5] - 吉林省规定部属高校学费上浮不超过15%,国家级一流专业学费上浮不超过10% [5] - 2006年国家发布限涨令但效果有限,2014年起全国学费标准全面提高 [8][9][10] 高校经费结构 - 高校经费三大来源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依赖政府拨款 [11] - 学费收入长期未调整,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大学生数量增长加剧经费压力 [11] 学费上涨影响 - 学费每涨1000元,农村入学率下降1.2个百分点 [5]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学费涨幅可能掏空普通家庭年收入 [5][8] 应对策略 -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2025年额度提升至1.6万元/年)及奖助学金(公办高校困难生覆盖率超20%) [13] - 优先选择公办高校及就业率高专业(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类),规避民办艺术类及中外合办高学费专业 [13][14]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变化 - 2020年18岁人群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9%,研究生比例达6.72%,学历溢价从1982年的150%降至2022年的30% [16][17][18] - 就业市场更看重实际技能(如媒体创作、营销销售、体制内协调能力),而非学历本身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