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暑养生
icon
搜索文档
大暑:湿热交蒸,消暑祛湿(节气与健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9:23
大暑养生要点 -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到来,具有"炎热之极"的特点,此时阳光猛烈且高温高湿交织[2] - 中医认为暑热湿邪易侵袭人体,可能导致中暑、消化道疾病及皮肤病,需注重消暑热、祛脾湿[2] - 大暑正值"三伏天"初伏,自然界阳气旺盛,是调理冬季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等)的最佳时机[2] 起居调整建议 - 建议顺应夏季昼夜变化适当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中午高温时段可午睡或闭目养神以缓解疲劳[2] 饮食调理方法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蔬菜水果,避免肥腻辛辣食物[3] - 室外工作者需及时补水,体质寒者应以热饮为主,推荐绿豆、薏米、赤小豆等药粥补气清暑[3] - 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荞麦)可清热健脾,预防湿热引发的皮肤病[3] 运动与情绪管理 - 户外运动应避开正午高温,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慢跑等温和项目,运动后补充电解质饮品[3] - 需戒躁戒怒,通过听舒缓音乐等方式预防"情绪中暑"[3]
大暑养生关键词:清暑、祛湿、养心
新华社· 2025-07-20 15:50
中医养生建议 - 大暑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扰乱脏腑功能,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固护阳气 [1] - 高温高湿导致人体阳气浮散于体表,内部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 [1] - 湿气重浊黏滞,易阻碍脾胃运化功能,引发腹胀、肢体沉重、舌苔黄腻 [1] - 暑热通于心,易致心火过旺,引发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1] - 高温扰动心神,表现为焦躁易怒、注意力涣散 [1] 饮食调养 - 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兼顾祛湿,适当食用西瓜、绿豆、冬瓜、苦瓜、莲藕、黄瓜等清热生津之品 [1] - 饮用乌梅汤、酸梅汤等饮品以清热解暑 [1] - 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药、芡实等健脾利湿食材煮粥 [1] - 适量食用生姜、陈皮、紫苏等以温化脾胃湿浊 [1] - 出汗多者可喝淡盐水或米汤,忌肥甘厚腻,避免过食甜食、冷饮 [1] 生活习惯调整 - 注意防暑降温,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身体 [2] - 宜夜卧早起,中午小憩15至30分钟避暑养心,避免熬夜 [2] - 大汗后切勿立即冲冷水澡、喝冰饮 [2] - 清晨或傍晚可进行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2] - 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以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过激 [2] 特殊人群健康管理 - 老年人应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宜少量多次饮用温水 [2] - 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因出汗脱水导致指标异常 [2] - 儿童玩耍时宜选择阴凉处,每20分钟补充温水或淡盐水 [2] - 儿童出现厌食及脾胃失调可食用山药、小米粥调理 [2] 中医外治方法 - 按揉风池穴和大椎穴能够疏通经络、疏散风热,快速缓解因暑热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