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
搜索文档
西湖大学创立天文系!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毛淑德任系主任,所有教授都将站上讲台授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17:16
机构设立与领导任命 - 西湖大学天文系正式成立,首任系主任由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毛淑德教授担任[1] - 毛淑德教授于2025年初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为天文学讲席教授,其学术背景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及在清华大学等机构的领导经验[1]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天文学学科将于2026年依托物理学学科开展博士生招生培养,目前已开放报名通道[1][3] - 机构计划为所有本科生开设天文学通识课程,毛淑德教授已为27位本科生讲授《天问》课程[4] - 机构的教学将兼顾理论、观测和计算能力培养,所有教授都将参与授课[3] 研究重点与战略方向 - 机构将聚焦于系外行星与天体生物学、星系宇宙学、人工智能与计算天体物理学等前沿领域[3] - 机构秉持"小而精"和"国际化"的理念,致力于与全球科研团队在观测、数据共享、仪器研发等方面合作[3] - 天文学科的设立旨在完善理学板块布局,并成为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战略支点[6] 基础设施与国际合作 - 在云谷校区三期楼顶启动建设配备80厘米望远镜的小型天文台,预计2026年春节后投入使用,将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3] - 机构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Brian Schmidt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天文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4]
宇宙探索:当“算力”定义“视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1 17:37
AI在天文科研中的能力边界 - AI在天文学大数据时代承担大量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实现对传统科研流程的效率革命 [3] - AI能从传统上被视为噪声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号,有望将拉索探测器的灵敏度提升数倍,相当于“再造几个拉索” [4] - AI算法在开普勒卫星数据中挖掘类地行星候选者,将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搜寻信号缩短至一天完成 [4] - AI在大型深海多节点精密设备上能处理复杂深海信号并监控预警探测器健康运行 [4] - AI的运作本质是数据驱动和模式匹配,无法产生人类源于好奇心的探索欲,无法自发地对未知产生追问 [9] - AI目前擅长在既有范式下进行优化,但研究方向的重大突破仍需科学家基于知识积累、学科直觉和想象力来提出 [10] - AI的“黑箱特性”使其难以提供清晰的物理机制,无法解释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或暗能量的本质 [10] 观测范式与设备设计的智能化变革 - 算力星座计划将AI模型直接部署到太空中卫星上,实现数据实时处理,对暂现源实现快速反应,避免传统模式数小时至数天的延迟 [5] - AI可实现全球望远镜网络的秒级协同响应,例如“GOTTA司天工程”意图通过AI实现全球上百台望远镜的智能调度 [5] - AI的引入使得“计算光学”成为可能,利用算法补偿不完美光学系统误差,以软实力弥补硬件制造能力不足 [11] - 望远镜造价近似和口径的三次方成正比,AI可能使基于“大量小装置+智能算法”的性价比更高科研模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11] 数据融合与科研门槛的降低 - 利用AI构建智能化“数字宇宙”,未来天文学家只需用自然语言提出需求,AI即可自动融合来自不同望远镜的多波段、多信使数据 [6] - AI大语言模型的识别能力让科研人员无需精通专业SQL数据库查询语言即可轻松获取所需数据产品,大大降低数据使用门槛 [6] 对科研人才培养的影响 - AI能让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学生更早接触并解决前沿科学问题,一个博士生配上AI工具可独立承担过去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 [14] - 未来天文学家对AI工具的掌握将如同今天对编程和英语的掌握一样成为必备技能 [15] - AI的便捷性带来思维惰性,学生拿到数据后直接扔给AI模型并采纳结果,不再思考数据背后物理机制,可能导致年轻学者的科学直觉退化 [16] - 过度依赖AI易使学生知识体系空洞碎片化,一旦遇到AI无法处理的非常规问题就束手无策 [16]
AI与天文,望远镜与看星星的人
虎嗅· 2025-09-19 18:29
望远镜与端侧AI -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革新天文观测的范式 [1] - 端侧AI的应用可能改变望远镜等科学装置的底层设计 [1] - AI技术有助于降低望远镜的制造成本 [1] AI与天文科研教育 - 人工智能推动天文学领域的科研与教育发展 [1] - 高校正在利用AI壮大其巡天观测力量 [1] - AI技术有潜力让天文学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科学 [1] 技术应用与领先地位 - 在宇宙极端环境探测方面,AI技术有助于维持国际领先地位 [1] - 天文领域的技术创新有望惠及气象和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 [1]
七夕来临,“牛郎”“织女”竟“渐行渐远”
新华网· 2025-08-27 15:57
七夕节天文背景 - 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代神话 [1][3] - 现实中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约16光年 相当于9.46万亿公里/光年 无法实际相会 [8][10] 天体特征与位置 - 牛郎星中文名河鼓二 为天鹰座主星 与河鼓一、河鼓三组成扁担状排列 [5][6] - 织女星中文名织女一 为天琴座主星 周边四颗恒星呈菱形排列 象征织布梭子 [5][6] - 两星分居银河东西两岸 呈隔河相望态势 [8][10] 运动轨迹与距离变化 - 两星以每秒28.7千米速度相互远离 每年距离增加约原距离的十七万分之一 [10][12] - 织女星向东北偏北方向自行运动 牛郎星向东北偏东方向运动 [12] 北极星演变规律 - 地轴进动导致北极星位置变化 1万多年前织女星曾担任北极星 [12] - 当前北极星为勾陈一 预计1万多年后地轴将再次指向织女星附近 [12] - 未来织女星作为北极星时将常年固定可见 牛郎星呈现绕其旋转景象 [12] - 银河中心部分在多数夜晚可见度将显著提升 [12]
【人民日报】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8-25 08:38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本世纪以来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3] - 研究范畴涵盖恒星、黑洞、星系和星系团、宇宙大尺度结构 探索物质、能量、运动与时空规律[3] - 技术层面实现从地面到空间的全电磁波段覆盖 望远镜口径持续扩大推动重大发现[2]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4] - 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大尺度结构、恒星与银河系研究、月球探测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4] -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具备获得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的客观条件[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近地天体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5]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6] - 引力波探测推动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催生大量高新技术[3] 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6] - 规划明确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6]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依托重大工程强化基础能力发展[6] 科学价值与文明意义 - 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与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7] - 促进国际广泛合作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揭示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7] - 深化对生命、宇宙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7]
驻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组织推进天文观测科普教育系列活动
南方农村报· 2025-08-18 17:22
活动概况 - 8月11日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委党校驻镇工作队与学衡教育联合主办的天文观测科普活动在乳源一六镇启动 活动主题为"英仙驭流光白马踏星芒" [1] - 活动由乳源山城水都阳光湖农旅公园与广州观山月国际旅行社承办 现场3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 [1][2] 行业意义 - 天文学是国家学科发展布局中的基础学科 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其创新水平体现大国科技实力 [2] - 天文观测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天然吸引力 是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绝佳载体 [2] 活动内容 - 活动选择英仙座流星雨峰值期在阳光湖农旅公园观测基地开展 该基地绿草如茵且视野开阔无遮挡 温湿度稳定 具备优质观测条件 [4] - 参与者通过天文观测仪观察土星及大小熊星座 并等待流星雨 有广州10岁儿童反馈户外草地观测体验远超学校 [4][6] 战略规划 - 学衡教育负责人周旭菲表示将持续推进乳源天文观测基地建设 完善多元化体验项目 满足大众对星空观测 太阳活动观测及深空摄影的需求 [5] - 工作队队长刘海文强调活动符合国家科普与科技创新并重政策 旨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通过寓教于乐方式照亮科学梦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