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

搜索文档
2025年度10大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及产业技术问题发布,哪些仪器受热捧?
仪器信息网· 2025-07-08 15:38
导读: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7月6日在北京举行,发布2025年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旨在推动原创性、颠覆性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7月6日在北京举行。主论坛上,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中国科协自2018年开始,持续组织开展重大科技问题难题征集发布活动。2025年活动,从前沿性、引领性、创新性、战略性四个方面严格把 关,经过严谨规范的审读、评议、投票等程序,最终选出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为持续性产出原创 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树立"风向标"。 十大前沿科学问题 | 01 | 流形的拓扑和几何分类 | | --- | --- | | 02 | 希格斯粒子性质和质量起源 | | 03 | 准金属替代过渡金属用于精准合成与催化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 | 04 | 台风路径异常与强度突变 | | 05 | 宏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与系统间相互作用机制 | | 06 | 基于密码学视角 ...
天文学家发现第三个进入太阳系的“星际访客”
观察者网· 2025-07-04 11:02
【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3日报道,天文学家近日证实,一个来自星 际空间的天体3I/ATLAS已经进入太阳系,预计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从火星附近掠过,最终飞出太阳 系。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第三个进入太阳系的星际天体。 当地时间1日,位于智利里奥乌尔塔多、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 预警系统(ATLAS)望远镜首次报告发现一颗来自星际空间的彗星,它来自人马座方向,最初被标记 为物体A11pl3Z,现已被正式命名为3I/ATLAS和C/2025 N1。 NASA称,研究人员随即查阅了全球三台ATLAS望远镜和加利福尼亚州帕洛玛山天文台兹威基瞬变观测 设施的档案,追溯到6月14日的观测数据。对彗星运动轨迹的计算表明,这颗天体来自太阳系以外。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Paul Chodas)表示:"当我们追溯它的轨 迹,我们发现它显然起源于太阳系之外。它肯定来自另一个恒星系统,并且可能已在星际空间中飞行了 数百万年,直到它偶然造访我们的太阳系。" 意大利虚拟望远镜项目捕捉到的3I/ATLAS图像 虚拟望远镜项目网站 目前,天 ...
星空有约|水星4日迎来年度第二次东大距,观测条件不错
新华社· 2025-07-03 09:16
天文观测事件 - 7月4日将迎来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 观测条件良好 我国公众可在日落后西北方低空肉眼观测 [1] - 水星因距离太阳最近且同升同落 常被太阳光辉掩盖 导致地面观测难度大 [1] - 水星与太阳角度最大时(东大距或西大距)是唯一观测窗口 东大距时黄昏可见于西方地平线 [1] 水星运行规律 - 水星公转周期仅88天 每年出现3-4次东大距和西大距 每次观测条件因地平高度差异而不同 [1] - 2023年水星东大距共3次 分别为3月8日 7月4日和10月30日 前两次观测条件较优 [2] 本次观测细节 - 7月4日东大距时水星地平高度约18度 亮度0.4等 此前几天高度更高 建议7月初抓紧观测 [2] - 观测无需限定4日当天 前后数日均可 需选择晴好天气及无遮挡开阔场地 可辅以双筒望远镜 [2]
星空有约丨年度“最小太阳”等亮相7月“星空剧场”
新华网· 2025-06-30 16:24
7月天文现象概览 - 7月4日4时地球过远日点 太阳视直径为全年最小 公众可观测"最小太阳" [1] - 7月4日至5日凌晨金星与天王星近距离相合 借助金星定位可用望远镜观测天王星 [1] - 7月4日水星迎来今年第二次东大距 日落后30-50分钟可在西北方天空观测 [2] 行星与月球相会事件 - 7月22-23日凌晨金星和木星先后与残月近距离相伴 形成"星月童话"景观 [2] - 7月28日傍晚火星与蛾眉月相距最近 视觉效果最佳 29日凌晨我国不可见 [5] 特殊天象观测机会 - 7月25日冥王星冲日 需20厘米以上口径望远镜观测这颗神秘矮行星 [5] - 7月底宝瓶座δ南/摩羯座α/七月天龙座γ流星雨叠加 虽规模小但流星数量增多 [7] 注:文档3为水星照片、文档5含金星伴月照片、文档7含流星雨照片 均未提供新增信息点 [3][5][7]
俄公布国家航天项目计划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07:31
俄罗斯航天新国家项目计划 - 俄罗斯科学院公布深空探索计划清单,资金将于2024年开始投入[1][3] - 计划旨在保持俄罗斯世界航天强国前三地位,包含天文学、行星研究、日地物理和生物医学项目[4] - 未来3年预计拨款超1万亿卢布,2036年前总投入约4.5万亿卢布[6] 深空探测项目 - "毫米波"项目将部署世界首个10米级制冷望远镜,用于太赫兹频段观测,寻找水和有机化合物[4] - "光谱-紫外"太空望远镜将在紫外波段工作[4] - "光谱-伦琴伽马"天文台将创建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研究中子星和黑洞物理现象[4] 行星探测计划 - 金星探测任务包括轨道器、大气模块和着陆模块,寻找生命迹象并研究大气演化[5] - 月球计划包含7项任务,重点探测极地冰层并采集月壤样本[5] - 将发射自动装置进行地形勘探,为月球站选址做准备[5] 日地物理研究 - "共振"和"拱形"项目将分别研究地球磁层和太阳日冕[6] - 数据将与新建的地面太阳观测望远镜协同处理[6] - 将发射两个载有动物的"生物-M"航天器研究太空飞行对生物影响[6] 项目意义与进展 - 计划由所有相关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处于政府审批最后阶段[7] - 项目涵盖航天科学关键领域,有助于维持俄罗斯航天强国地位[7] - "光谱-紫外"等大型轨道天文台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新计划将加速其发射准备[7]
时隔36年 海王星与土星再次近距离“相聚”夜空
新华社· 2025-06-27 12:00
天文现象观测 - 6月29日海王星与土星相合,形成"星星相吸"现象,我国公众可在午夜后朝东南方天空观赏 [1] - "合"指太阳系内两个天体在天球上视黄经相同,从地球看角距离非常近,主要由公转周期决定 [1] - 土星公转周期29.5年,海王星164.8年,两者相合罕见,上次角距离相近是36年前 [1] 天体位置与观测条件 - 海王星位于土星北边约1度(相当于两个满月宽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相对位置变化小均适合观看 [2] - 土星亮度0.9等,海王星7.8等,亮度差异悬殊,海王星需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 [2] - 相合发生在当天下午,但两星午夜后从东方升起,最佳观赏时间为午夜后东南方天空 [3] 观测技巧与摄影建议 - 海王星在双鱼座无亮星区域难寻找,29日前后利用土星定位是观测良机 [2] - 天文摄影需选择东南方空旷、无光污染场地,借助小型望远镜拍摄,考验设备精度和观测环境 [2][3] - 海王星在望远镜中呈现暗蓝色小点,对视力、望远镜分辨率及对焦精确度要求极高 [2]
观测太阳,多了一双“慧眼”
科技日报· 2025-06-27 09:18
太阳,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然而,这颗演化了46亿年的星 球,还存有诸多未解之谜,静待人类探索。 如今,人类对太阳的观测仰望,又多了一双"慧眼"。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 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 并投入试运行。建成后,该望远镜将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 "目前太阳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太阳爆发的物理机制。譬如太阳为何会爆发、太阳爆发是如何释 放能量的、太阳爆发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等。"WeHoST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教授丁明德介绍,WeHoST的科学目标就是观测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太阳爆发现象,特 别是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特征和机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已有的大型太阳望远镜镜视场小,虽然能够清晰观察到太阳表面 小尺度的精细结构,但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区和太阳爆发活动还远远不够。而WeHoST最大的特点就是既 有大视场又有高分辨率,可以看到太阳爆发全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 授方成表示,WeHoST的观测 ...
韦布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发现一颗系外行星
新华社· 2025-06-26 19:31
韦布空间望远镜新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技术发现系外行星TWA 7b存在的证据,若最终确认将成为该望远镜直接成像的首个系外行星 [1] - TWA 7b围绕110光年外的恒星TWA 7运行,其质量与土星相似 [1] - 该发现突破直接成像技术灵敏度极限,行星质量仅为以往直接成像发现最小行星的十分之一 [2] 技术方法对比 - 韦布望远镜此前主要通过凌日法发现系外行星,该方法依赖行星经过恒星时引起的亮度变化 [1] - 直接成像技术难度更高,需排除恒星信号干扰,此次研究团队利用中红外观测仪成功捕捉到尘埃环中的行星特征信号 [1] - 理论计算显示信号源为背景星系的可能性极低,支持行星存在的结论 [1] 科学意义 - 直接成像发现小质量行星标志着观测技术灵敏度实现数量级提升 [2] -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由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1]
最新天文研究发现一颗小型气态巨行星 或助理解早期行星形成
环球网资讯· 2025-06-26 12:30
天文发现 -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最新探测到一颗小型气态巨行星 [1] - 该行星位于约640万年前形成的恒星TWA7周围的三环星盘中,质量小于木星但大于海王星(亚木星) [1] - 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早期行星形成以及原行星盘内的动态过程 [1] 行星特征 - 候选系外行星命名为TWA7b,预计质量为木星的0.3倍 [2] - 轨道距离恒星为52个天文单位(au) [2] - 质量和轨道特征符合在星盘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间隙中形成的系外行星预期特性 [2] 研究意义 - 探测结果及系外行星成像为原行星盘与周围天体相互作用提供了新信息 [2] - 拓展了成像技术在理解小型系外行星中的作用 [2]
超清太阳表面图像揭开“磁帘”秘密
科技日报· 2025-06-26 07:30
太阳表面微观磁场结构研究 - 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团队利用井上太阳望远镜捕获超清晰图像,首次完整呈现太阳表面"条纹结构"的磁条状特征,这将重塑对太阳表面微观尺度磁场动力学的认知 [1] - "条纹结构"被比喻为悬挂于米粒组织边界的"磁帘",是太阳表面磁场的帘状电流片结构,其波动起伏与光线相互作用产生明暗交替的条纹模式,可精确反映底层磁场空间变化规律 [1] - 当"磁帘"区域磁场弱于周边时呈现暗条纹,强于周边时呈现亮条纹,条纹宽度约1000公里(米粒组织直径量级) [1] 观测技术与物理机制 - 突破性观测依赖井上太阳望远镜可见光宽带成像仪(VBI)在G波段的超高分辨率能力,该波段能显著增强磁活动区特征,精准捕捉太阳黑子及精细结构 [1] - 数值模型对比证实,"条纹结构"反映太阳表面强度约100高斯的微弱磁场涨落(相当于冰箱贴磁场),却能引发数公里量级的"威尔逊凹陷"位移效应 [2] 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发现为理解宇宙磁场的普遍行为提供新视角,类似结构在分子云等天体也有观测记录 [2] - 研究成果将提升对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测精度,直接影响地球空间环境 [1] - 突破性观测为破解日冕加热、太阳风起源等太阳物理学难题提供新线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