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微子偏差
搜索文档
十年磨一剑!江门中微子大科学装置用“中国精度”重新审视宇宙法则
央视网· 2025-11-19 15:20
江门中微子实验首个重大成果发布 中微子可以轻松穿透地球,是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隐身客。比如这样一伸手,就有数以亿计的中微子穿行而过。所以,有人调侃说中微子就是 幽灵,中国科学家在憋大招要捉鬼了,其实并非如此。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的一种基本粒子,携带着宇宙爆炸之初很多神秘信息。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一个现象:从太阳发出的中微子, 竟有三分之二在抵达地球前神秘失踪,直到深入研究后才揭晓谜底。中微子并非单一粒子,而是由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组成 的"三兄弟",它们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会悄然互换身份。 然而,解开旧谜题的同时,新疑点随之浮现。当科学家对比来自太阳与核反应堆的中微子时,惊讶地发现它们的"变身规律"并不一致。这就像 两位目击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出现矛盾,暗示着要么我们对太阳内部的认知还存在盲区,要么中微子本身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面对这一难题,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这台位于地下700米的"宇宙侦查仪",凭借其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4.5万只高精度"眼睛",在距核电站 53公里的最佳观测点上,精准记录下了中微子的每一次身份转换。 央视网消息:11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大科学装置— ...
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成果 高精度证实暗示新物理的偏差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14:43
实验核心成果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发布首个物理成果,以目前最高精度证实了“太阳中微子偏差”[1] - 该偏差暗示可能存在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1] - 实验在2025年8月26日至11月2日期间成功捕获2300多个中微子,对“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比此前最好实验结果提高了1.5-1.8倍[3] - 实验通过反应堆中微子证实了此前太阳中微子与反应堆中微子对质量平方差测量结果存在约1.5倍标准偏差的不一致[3] 实验装置与性能 -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位于地下700米[1][5] - 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在运行期间首批数据中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已准备好开展中微子物理前沿研究[5] - 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安置于地下实验大厅44米深的水池中央[6] - 探测器主体为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结构,承载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2万吨液体闪烁体、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及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部件[6] 项目发展历程 - 项目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构想,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5] - 国际合作组于2014年获批并获经费支持,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5] - 实验室建设于2021年12月完成并开始探测器安装,探测器于2024年12月完成建设并开始灌注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5] - 项目历经10余年设计和建设,在高探测效率光电倍增管、超高透明度液体闪烁体等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6]
【中国新闻网】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成果 高精度证实暗示新物理的偏差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14:03
11 月 18 日,发布会前一天,江门中微子实验地下实验厅,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发言人王贻芳院士 向媒体介绍中心探测器关键参数。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悉,中国科学院高能所2008年提出江门中微子实验构想,2013年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 专项(A类)及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支持;2014年得到国际合作组多个国家的批准和经费支持;2015年启 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2021年12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开始探测器安装;2024年12月探测器完成建设 并开始灌注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 历经多年持续攻关,江门中微子实验在高探测效率光电倍增管、超高透明度液体闪烁体、超低本底 材料和精密刻度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 安置于地下实验大厅44米深的水池中央,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作为主支撑结构,承载了包括35.4米 资料图: 2024 年 10 月,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在建设安装的中心探测器。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直径的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以及前端 电子学、电缆、防磁线圈和隔光板 ...
“幽灵粒子”探测精度世界第一!江门中微子实验重大成果发布
南方都市报· 2025-11-19 12:40
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是宇宙中最轻且最难以捕捉的粒子之一。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为探测这些"幽 灵粒子"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于2025年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 南都讯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省江门市举办发布会,宣布江门中微子实验 (JUNO)装置建设成功并发布了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 精度提升了1.5-1.8倍。 JUNO探测到的一个反应堆中微子事例。 经过JUNO国际合作组十余年的设计和建设,JUNO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 的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在运行期间首批获取的数据显示,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 计预期,表明JUNO已准备好开展中微子物理前沿研究。该探测器性能分析文章已提交《中国物理 C》,并于11月18日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布。 在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一项汇聚了全球智慧的大型 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也是中 国科学院在科技领域引领创新发展、体现大国担当的具体实践。希望项目团队再接再厉,确保江门中微 ...
建成仅两个多月,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物理成果
新京报· 2025-11-19 12:08
项目核心成就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设成功并发布首个物理成果 [1] - 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 [2] - 探测器位于地下700米,可探测53公里外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2] 科学目标与意义 - 核心科学目标是着手解决粒子物理学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中微子质量排序 [2] - 凭借超高探测灵敏度,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 [2] - 将开展对太阳、超新星、大气及地球中微子的研究,并寻找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2] 首个物理成果与性能 - 通过对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测量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到1.8倍 [3] - 通过反应堆中微子证实了此前存在的“太阳中微子偏差”,该偏差暗示可能有新物理 [3] - 探测器性能完全符合设计预期,仅用2个月时间即完成高精度测量 [3] 项目规划与前景 - 项目于2015年启动建设,2025年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 [3] - 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未来可升级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 [3] - 未来几十年将持续产生重要物理成果并培养新一代物理学家 [4]
论文“收割机”?地下700米的大国重器建设成功
仪器信息网· 2025-11-19 11:55
项目重大进展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设成功并发布首个物理成果 [1] - 利用JUNO投入运行后59天获取的数据,成功测量了两个关键的"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测量精度提升至此前最好结果的1.5到1.8倍 [1] - 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 [3] 技术性能与科学意义 - 通过反应堆中微子证实了此前存在的"太阳中微子偏差",该偏差约为1.5倍标准偏差,未来可通过同时测量太阳和反应堆中微子进一步研究 [3] - 运行期间首批数据显示,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已准备好开展前沿研究 [3] - 探测器性能分析论文已提交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物理C》并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布 [3] 核心技术与工程突破 - 项目在高探测效率光电倍增管、超高透明度液体闪烁体、超低本底材料和精密刻度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4] - 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安置于地下实验大厅44米深的水池中央 [4] - 探测器主支撑结构为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承载包括35.4米直径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及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 [4]
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取得重大成果:证实太阳中微子偏差的存在,为探索未知物理世界打开新窗口
格隆汇· 2025-11-19 11:29
格隆汇11月19日|据央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后的首个重大科研成果:证实太阳中微子偏差的存在。科研人员通过分析59天的反应堆中微子数据,测 量了两个振荡参数,证实了太阳中微子偏差的存在,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实验的主要科学目标是解决中 微子质量顺序问题,为探索未知物理世界打开新窗口。 ...
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取得重大成果
新浪财经· 2025-11-19 11:07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后的首个重大科研成果:证 实太阳中微子偏差的存在。科研人员通过分析59天的反应堆中微子数据,测量了两个振荡参数,证实了 太阳中微子偏差的存在,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实验的主要科学目标是解决中微子质量顺序问题,为探索 未知物理世界打开新窗口。(央视新闻) ...
大国重器传来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首个重大成果发布
央视新闻· 2025-11-19 11:02
今天(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后的首个重大 科研成果。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构想,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 2021年12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开始了探测器在地下实验室的安装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探测器为 有效质量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安置于地下实验大厅44米深的水池中央。直径41.1米的不锈钢 网壳作为主支撑结构,承载了包括35.4米直径的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两万只20英寸光电倍 增管、两万五千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以及前端电子学、防磁线圈和隔光板等众多关键部件。遍布探测器 内壁的光电倍增管协同工作,探测中微子与液闪相互作用产生的闪烁光,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未来升级后将解决诸多领域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 作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将助力科学家对 来自太阳、超新星、大气和地球的中微子开展前沿研究。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后期 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升级后,该装置将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检验中 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