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商业化

搜索文档
释永信翻车,关键并不在于财色破戒
虎嗅APP· 2025-07-29 21:36
少林寺与日本寺院的经营模式对比 - 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因违反佛教戒律被开除僧籍,涉及挪用资金和与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 [1] - 日本曹洞宗僧人桥本英树将寺院服务明码标价,改革后收入从3000万日元增至1.28亿日元 [2][3] - 日本寺院多为家族企业,住持相当于CEO,可娶妻生子并继承寺院 [6] 寺院经营模式的差异 - 日本寺院收入主要来自葬仪服务,部分还经营民宿业务 [9] - 少林寺依靠品牌授权、文化IP、武术表演等未公开的收入来源 [10] - 日本寺院服务透明化,而少林寺运营模式不透明 [3][10] 不同宗教团体的管理方式 - 道教正一教允许食肉娶妻,海南玉蟾宫住持罗星道人经营多家企业 [12] - 台湾慈济功德会采用基金会模式透明运作 [13] - 中国寺院管理需现代化,产权需清晰化 [9][12] 寺院经营的历史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允许僧人娶妻生子并继承寺院 [6] - 中国禅寺早期为集体所有制,少林寺近年发展出庞大商业版图 [9] - 中国社会对公共财产的认知影响寺院管理模式 [7][8]
释永信:“佛门CEO”的双面人生
和讯财经· 2025-07-28 19:19
01 释永信的"三次危机" 根据公开报道,释永信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天前出席少林寺全体僧众会议。这些年,频繁出现在台 前的他,每天都在更新个人社交媒体,最后一条微博的更新停留在7月24日。 (原标题:释永信:"佛门CEO"的双面人生) 1928年发生的一场大火,几乎完全摧毁了少林寺。如今,一场围绕现任方丈释永信的负面争议,再次让 少林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称,释永信的所作所为性质十分恶劣,严重败坏了佛教界的声誉,损 害了出家人的形象,同意对释永信(俗名:刘应成)的戒牒予以注销。 据少林寺管理处7月27日消息,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 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实际上,早在2015年,释永信就因举报陷入争议。当时,有署名 "少林弟子释正义" 的人在网络上发布 文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随后释延鲁与其他四名举报者向最高检察院、中国 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局递交材料,举报释永信敲诈财物、挪用善款、侵占少林资产、生活腐败、与多名 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多项罪名。 ...
释永信和他的全球化商业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7-28 14:23
少林寺商业化进程 - 1996年注册域名建立官网 成为最早拥抱数字化的宗教机构之一 通过公开《易筋经》等经典提升全球知名度 [3] - 1997年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为中国佛教界首家商业公司 标志正式踏上商业化征程 [3] - 2002年创办少林书局出版《少林功夫》等图书 2003年成立少林欢喜地公司开展佛教用品设计业务 [5] - 2004年重启少林药局开发活络膏等产品 2019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成为中医药领域网红品牌 [5] - 2008年上线淘宝店"少林欢喜地" 2015年转型为文化生活品牌 2020年电商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 [5] 商业版图扩张 - 商标注册数量达795个 涵盖珠宝 教育娱乐 服装鞋帽 方便食品等45类生意 [6] - 曾控制18家企业 构建包含文化 餐饮 药品 服饰等领域的商业帝国 [6] - 1999年起武僧团全球巡演 单场演出收入从10万美元升至50万美元 年演出超200场 [6] - 通过授权网游 开发音乐 为联通号码开光拍卖等方式拓展收入来源 [6] 商业化争议 - 部分观点认为商业化将破败古刹打造成全球文化品牌 推动少林文化国际传播 [6] - 质疑声音指出过度商业化使寺院背离佛门清净 门票价格高昂 商业活动频繁 [6] - 关联公司涉足房地产等行为 引发对僧人形象与商业身份冲突的公众困惑 [6] 事件影响 - 2015年释正义举报事件虽未坐实 但已损害公众信任 [8] - 此次刑事犯罪指控暴露宗教领域财务不透明 权力过度集中等治理困境 [8] - 事件反映宗教监督机制缺失 需建立兼顾宗教特性与反腐功能的监管体系 [9]
“佛门CEO”释永信被查,方丈的商业版图究竟有多大?
创业邦· 2025-07-28 11:05
少林寺商业化发展历程 - 1982年电影《少林寺》以1毛票价创1.6亿票房,首次体验流量经济红利[14] - 1994年通过起诉"少林寺牌火腿"侵权案,开启品牌保护先河,系统注册商标捍卫IP[14] - 1996年注册域名建立官网,公开《易筋经》等秘籍吸引全球武术爱好者[14] - 1997年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涉足文化、餐饮、药品等多领域[14] - 2008年成立核心平台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14家子公司[17][21] 商业版图与收入结构 - **文化旅游**:2017年景区门票收入3.5亿元,衍生体验项目收入1.2亿元,2019年游客量4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2亿元[22] - **大健康产业**:少林药局开发活络膏等产品,2019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24] - **电商与新零售**:淘宝店"少林欢喜地"2020年销售额2300万元,抖音直播带货首秀达500万元[25] - **海外扩张**:武僧团全球巡演单场收入从10万美元升至50万美元,年演出超200场[25] - **知识产权**:截至2022年累计申请商标706个,覆盖食品、珠宝、饮料等45类[26] 争议与挑战 - 2014年因门票分成与嵩山景区管委会公开冲突,引发利益分配争议[30] - 2022年关联公司以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用地,被质疑"进军房地产"[32] - 商业化导致门票和香火费用高涨,引发对佛门清净原则的质疑[28][32] 组织架构与关键人物 - 释永信实际掌舵少林寺26年,从19岁进入管委会到22岁任主任[11] - 释永福接替释永信担任少林无形资产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商业资产管理[17][21] - 公司通过"宗教+商业"模式形成文旅、知识产权、大健康、科技四大业务板块[21]
释永信独揽寺内外合作大权,2025被查事件揭商业帝国核心运作
新浪财经· 2025-07-28 08:27
权力垄断的运作机制 - 决策权高度集中在释永信个人手中,所有合作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需其最终拍板,形成"一支笔"决策模式 [1] - 海外扩张战略完全由其主导,包括柏林、伦敦等40余家"海外中心"及美国130余家武馆的建立 [3] - IP商业化涉及700余项商标注册及开光商品电商销售,均需其批准执行 [3] - 释永信同时担任宗教领袖和商业实体实际控制人,模糊了信仰与资本的边界 [3] 权力失控的制度性根源 - 少林寺内部缺乏制衡机制,传统佛教戒律未能有效约束方丈行为 [3] - 寺院资金与关联公司账目混淆不清,从未公开审计 [3] - 外部监管缺位,商业行为如2022年4.52亿竞拍郑州商业用地时资金流向未受实质性审查 [4] - 2015年弟子举报索要700万元"供养",官方调查仅认定部分款项属"自愿布施",未深究财务漏洞 [4] 权力异化的系统性后果 - 传统供养制异化为寻租工具,门票收入、项目资金被挪用,形成"功德箱变提款机"循环 [4] - 海外资产如澳大利亚酒店、高尔夫球场等购置由释永信直接决策,资金跨境流动无透明记录 [5] - 弟子因不满商业化过度还俗下山,直言"太热闹了,不如去更繁华处谋生" [4] 事件反思与制度警示 - 释永信模式本质是"威权+资本"的冒险,短期成功(14人破庙发展为千亿IP帝国)终因财务黑箱、戒律失守而溃败 [5] - 宗教机构若缺失"决策委员会+独立审计+戒律监督"的制衡框架,绝对权力必然吞噬信仰根基 [5] - 社会舆论质疑商业化是否必然导致异化,或权力垄断催生系统性腐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