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导演中心制
icon
搜索文档
《繁花》维权事件,浮华背后是封建与腐朽
虎嗅· 2025-10-21 21:05
事件概述 - 编剧“古二”为电视剧《繁花》维权,要求署名并爆料剧组内幕,最终其公众号被封号,事件无疾而终 [1][6] - 维权事件因涉及知名导演王家卫及众多利益方,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各方说法不一 [2][3] - 事件核心争议点在于“古二”未能提供过硬证据证明其编剧贡献,且其公开私下对话录音的行为导致舆论转向道德审判 [6][7] 行业核心矛盾 - 影视行业存在前现代制作模式与现代工业体系的深层矛盾,表现为劳动不受保障、权力不受约束 [8] - 行业实行导演中心制,权力高度集中,导致编剧等工种的贡献在集体创作中难以被清晰界定和认可 [12][14][19] - 编剧工作具有高度创意性和复杂性,从大纲到成文耗时数年、修改十几稿,但其劳动价值在权责不清的体系下被系统性矮化 [14][15] 编剧培养与生存困境 - 编剧行业依赖师徒制培养,具有“反工业化”特性,难以通过标准化高等教育批量产出人才 [9] - 在“工作即学习”的模糊关系下,编剧的劳动常被视为学习过程,缺乏对应报酬和明确职责,导致其价值被惯性认知为廉价 [10][11] - 行业内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会组织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编剧权益保护几乎完全依赖甲方自觉或自身咖位 [15][17] 行业生态影响 - 编剧行业普遍采用项目制下的“计件”工资,编剧工作成果无客观价值评估标准,全凭导演等核心人物主观判断,经济保障薄弱 [21] - 零工计件式的报酬分配模式和熟人社会运作机制,使得从业者敢怒不敢言,导致人才严重流失 [24][25] - 行业在故事创作层面出现肉眼可见的衰落,同质化、安全化表达盛行,反映出编剧行业疲软的事实 [24] 行业奖项与社会认知 - 奖项评审体系存在“导演中心制”偏向,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最受关注,编剧的集体贡献难以得到同等尊重 [18] - 社会文化普遍吹捧导演与明星,小编剧的创意劳动既不被观众看见,也不被制度承认 [26]
不赚钱的文艺片,为何一直有人投资
36氪· 2025-07-31 15:25
文艺片行业现状 - 文艺片市场面临寒冬 部分项目停滞三年仅完成《三个字》一部作品 [5] - 头部导演娄烨作品票房表现不佳 最高票房仅6000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多数作品低于3000万 [5] - 电影节展体系问题频出 First影展持续陷入舆论争议 平遥电影节展映作品质量遭质疑 [3][19][23] - 新导演创作同质化严重 模仿文学文艺作品或复刻国外电影现象普遍 [25] 文艺片商业模式 - 小成本模式:控制成本在200-300万 通过电影节奖金和院线回收实现盈利 典型案例《心迷宫》170万成本获1000万票房 [7] - 明星盘模式:投资千万级 利用明星降薪冲奖诉求 需票房过亿才能盈利 如《河边的错误》3亿、《乔妍的心事》1.5亿 [7][9] - 海外预售模式:贾樟柯通过北野武工作室、法国MK2等海外发行网络实现版权预售回本 [18] 制作体系问题 - 导演中心制导致制片约束力薄弱 超支和任性拍摄现象普遍 《地球最后的夜晚》预算从2000万增至5000万 [14][16] - 文艺片拍摄不可控因素多 停拍单日成本达30-40万 [16] - 宣发策略错位案例:《地球最后的夜晚》用爱情片营销获2.8亿票房但折损口碑 [18] 投资方动态 - 福莱魔石投资娄烨新片《三个字》涉及地产背景资本 大股东李烨东与"烂尾楼之王"李贵斌家族存在商业关联 [11][12] - 相关投资方存在高风险:李烨东和李贵杰均为限制高消费人员 涉及股权冻结和司法案件 [12] - 资方撤资现象普遍 除法国制作公司外 娄烨电影出品方多为单次合作 [11] 创新方向 - 《宇宙探索编辑部》示范成功路径:6000万票房证明创新题材市场潜力 [23] - 类型片融合成为国际趋势 惊悚类型与文艺片结合的商业化探索 [25] - 需打破审美固化 避免"自说自话式"创作 建立更开放的内容评价体系 [1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