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内卷

搜索文档
有些MCU,开始一个月降本一次了
芯世相· 2025-06-06 15:15
MCU市场内卷现状 - 8位MCU价格跌至几分钱(如九齐6分、航顺5分、某上市公司1分),32位MCU价格下探至0.38元甚至更低,分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按厘计算"或亏本出货 [3][4][5][8] - 国产替代逻辑从"进口转国产"演变为"国产替代国产",型号间价格战白热化,32位MCU通过丰富外围资源(ADC精度、定时器等)实现差异化竞争 [5][6] - 封装技术成为降本手段,客户要求从SOP-8转向更紧凑的SOT23-8以降低成本 [3]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厂商如航顺推出1mm²超小尺寸32位MCU(HK32F005),价格≤0.05美元,参数全面超越TI同类型产品(Flash容量64KB vs 16KB,性能翻倍) [9][10] - 兆易创新发布GD32C231系列,定位"平价不低配";普冉等新厂商快速流片切入市场,加剧竞争 [5][10] - 海外大厂(ST、TI、Microchip)推出低成本MCU应战,但消费电子领域国产MCU性价比优势显著 [7][9] 行业业绩分化 - 2025年Q1数据显示:21家本土MCU企业中7家营收同比下滑(国芯科技-51.13%、紫光国微-10.05%),9家净利润环比下降,ROE普遍低于2% [11][12] - 头部企业如兆易创新营收增长17.32%(19.09亿元),士兰微净利润同比增1072.4%,但尾部企业受价格战、库存去化拖累严重 [11][12] - 业绩下滑主因:消费电子复苏慢于预期、车规/工业客户未放量、国际厂商价格战冲击(如杰发科技AC784系列) [12] 市场需求与库存 - ST预计Q2库存周转天数降至150天以内,Microchip库存总额已大幅下滑,但现货市场(如STM32F429系列)需求仍低迷 [14][15] - 台新投顾分析:MCU库存去化进度落后于其他IC领域,需求回暖或延迟至下半年,若电子业景气不明朗则全年难回升 [15] - 消费电子、家电等领域国产MCU份额持续提升,但工业/汽车等高端市场仍由TI、英飞凌等海外IDM主导 [6][16] 技术趋势与厂商策略 - 32位MCU通过性能差异化(如48MHz Cortex-M0内核)向下挤压8位市场,向上挑战进口品牌 [5][10] - 服务与账期内卷:FAE提供实时在线支持甚至上门调试,账期延长至60-120天,拖欠货款现象普遍 [8] - 厂商转向工业/车规等高毛利市场寻求突破,但技术壁垒与品牌认知度仍是挑战 [16]
7大锂电企业暴雷、破产丨复盘2024
起点锂电· 2025-02-03 13:42
锂电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 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截至11月国内装机量前4企业市占率达81% 三元电池前4市占率超89% 磷酸铁锂前4市占率81.6% [3] - 储能电芯环节10强垄断99.3%全球出货量 前4企业占比超70% 近1年超3500家储能企业进入异常经营状态 [3] - 行业加速出清 2023年松下沈阳工厂/捷威动力等停产 2024年订单缩减+回款周期延长 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4] 国内暴雷企业案例分析 负极材料领域 - 旭明新能源因债务破产 注册资本仅300万元 人造/天然石墨市场80%份额被前十企业占据 头部企业贝特瑞产能49.5万吨/年 杉杉股份国内布局70万吨产能 [7][9] - 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贝特瑞2024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下滑49.44%/50.81% 杉杉股份净利润暴跌98.07% [9] 正极材料领域 - 合纵科技控股股东40%股份被司法拍卖 涉及2.86亿元逾期借款 公司前三季度亏损1.81亿元 证监会处以400万元罚款 [13][16][20] - 旗下湖南雅城拥有1.5万吨钴系产品产能 但股权分散风险突出 前十大股东均为自然人 控股方持股仅11.86% [18][21] 锂电池制造领域 - 安福国锂负债1900万元 40套设备拍卖仅82.3万元 实缴资本70万元不足注册资本1.2% 股东5930万元出资未追缴 [23][24][26] - 桑顿新能源破产重整 总负债37.93亿元 2023年亏损5.24亿元 曾为国内软包电池三强 6GWh产能因技术路线更迭失势 [30][31][32] 海外明星企业败局 技术路线偏差 - Ambri累计融资超14亿元 液态金属电池成本为锂电1/3 但F轮3亿美元融资失败 因密封件技术缺陷+量产难度大 [35][40][41] - Northvolt获1073亿元融资 瑞典工厂年产能仅1GWh 550亿美元订单停滞 宝马因交付延迟终止合作 [52][55][57][58] 经营策略失误 - Moxion Power户储电池负债1-5亿美元 账户余额不足20万美元 盲目扩张致资金链断裂 中国厂商低价竞争加速其出局 [43][47][48] 行业结构性特征 - 产能过剩背景下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维持优势 如尚太科技推动负极材料两极分化策略 新产品量产成为破局关键 [10] - 欧洲市场本土化受阻 中韩企业海外布局挤压Northvolt等欧洲初创企业生存空间 未来中外合资模式或成主流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