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年末抢跑
icon
搜索文档
\年末抢跑+双降\预期及债市有效策略的探讨:近期市场反馈及思考7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1-04 17:00
2025 年 11 月 04 日 送彩票 相关研究 《如何寻找债券市场的合理定价 近期市场反馈及思考 6》 证券分析师 黄伟平 A0230524110002 huangwp@swsresearch.com 奕强 A0230524110003 luanqiang@swsresearch.com 干明路 A0230525060003 wangml@swsresearch.com 杨雪芳 A0230524120003 vangxf@swsresearch.com 张晋源 A0230525040001 zhangjy@swsresearch.com - A0230525100003 于哲- wangzy@swsresearch.com 徐亚 A0230524060002 xuya@swsresearch.com 研究支持 杨琳琳 A0230124120001 yangll@swsresearch.com 曹璇 A0230125070001 caoxuan@swsresearch.com 2025/10/10 《"资金分流+反内卷"下的债市 中导逻辑变迁- -近期市场反馈及 思考 5》 2025/08/18 "走楼梯" ...
近期市场反馈及思考7:“年末抢跑+双降“预期及债市有效策略的探讨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1-04 16:15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聚焦于2025年四季度及2026年初债券市场的策略展望,认为债市主导逻辑已从单边牛市转变为震荡市,策略重心需从久期策略转向套息杠杆策略,并提升资产配置的“含权量”[16][18] 报告判断今年四季度出现类似往年强劲抢跑行情的概率较低,机构行为将更趋谨慎,行情可能更多体现在信用债而非长久期利率债上[9][10] 对于货币政策,报告认为央行重启买债更多是流动性管理工具,买债空间或在8700亿至1.15万亿元之间,而降息概率边际提升但仍不高,降准则与买债规模存在替代关系[11][12][13] 四季度抢跑行情与机构行为 - 每年四季度行情是对下一年预期的浓缩,机构抢跑核心在于乐观判断第二年债市行情,但今年抢跑做多态势可能弱于往年[8][9] - 制约因素包括:市场对2026年债市中期行情谈不上明显乐观、2025年以来配置盘力量持续不足(保险负债增长不如往年且更愿配股、银行受利差空间小影响配置动力不强)、交易盘博弈气氛仍浓且部分基金久期维持高位、公募基金费率新规是否落地是四季度最重要影响因素[9] - 即使有抢跑行情,也可能更多体现在信用债的套息杠杆策略上,而非拉长久期利率债,因四季度资金宽松概率较为确定,但长债赔率形成制约[10] 货币政策展望:买债与双降可能性 - 央行重启买债主要出于投放长期流动性和低成本置换金融负债的考虑,买债期限可能以短端为主、中长端为辅但适当拉长,买债空间预计在8700亿至1.15万亿元之间[11][12] - 降息概率可能边际提升但不算高,因政策表态侧重数量型工具、定存到期对银行降成本效果提升、新型政策性工具效果有待观察;降准与否重点取决于买债规模,二者存在一定替代关系,推迟降准的概率或边际更高[13] 市场交易拥挤度与投资者心态 - 交易拥挤度相比三季度有所下降,但部分基金仍保持高久期,存在明显博弈心态,市场久期出现分化[14][16] - “踏空者众还是止盈者多”不能一概而论,债市隐含风险不大,但下行幅度需依赖新的逻辑出现,基本面偏弱和流动性宽松使得回调空间有限,但下行受债市赔率、降息空间、股债性价比等因素约束[14] 四季度及2026年有效策略 - 未来纯债策略可能从久期策略转向套息杠杆策略(中短端确定性较高,长端双边波动加大),同时资产配置再平衡下,策略的“含权量”上升(加权益、加转债、加公募REITs等)[16][18] 信用债行情可持续性与策略推荐 - 10月以来信用债表现偏强,但四季度潜在最大利空是公募基金赎回费新规,若未落地则利空未完全出尽,信用债可能从“偏强”走向“震荡”[19][21] - 信用策略推荐关注1-3年信用债的性价比,以及3年左右一级市场参与机会;对负债端稳定投资者可适度关注3-5年高等级品种,但对信用拉久期(尤其5年以上)需保持克制[22] 保险I9新准则对二永债影响 - 2026年初保险全面实施I9新会计准则,可能导致保险对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配置力量减弱,但整体影响相对可控,对银行永续债的负面影响可能大于二级资本债[23] - 影响可控的原因包括:保险在二永债投资者中占比不高(截至21年2月末二级资本债投资者中保险占比5.5%)、会计方法转变需时、非上市保险公司资产占比不到10%且部分已提前执行[24][25] 增值税新规对信用债影响 - 增值税新规恢复了金融债利息收入增值税,对金融机构自营的影响大于资管产品,对票息越高金融债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导致新老券出现定价差异[26][27] - 策略上可适度关注1-3年AAA/AAA-级券商普通债新券一级买二级卖的参与机会;新规亦影响了基于中债估值的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测算,报告提出了调整方法以剔除增值税影响[27][28][29] 可转债市场展望与策略调整 - 负债端资金向股票迁移的过程会逐步提升风险偏好,反而可能增加对转债的需求,同时资产端股市走强将利好转债平价上升,因此不应看空转债[30] - 针对老券临近到期强赎预期明确的情况,固收加组合应重视次新券和不强赎券的投资价值,因其弹性空间有望提升[31] - 面对转债市场中位数价格持续高位,投资框架应从自上而下的价格周期波动维度,切换为自下而上的正股基本面弹性维度来判断投资价值[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