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精神

搜索文档
用好暑期实践 砥砺爱国情怀(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0
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 - 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可通过社区义诊、留守儿童课业辅导践行职业伦理 [1] - 农业经济专业学生可深入田间开展产业调研,助力农产品电商化转型 [1] - 文旅专业学子可参与非遗推广和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解读乡村发展密码 [1] - 新能源专业学生可调研光伏电站项目,分析可再生能源基层应用路径 [1] 科技前沿与人才培养 -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接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2] - 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需要青年创新人才勇闯"无人区" [2] - 科技与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角力的核心,需增强学生科技报国内生动力 [2] 产业与基层发展 - 专业学识与乡土实践结合可加速构建"国之大者"认知体系 [2] - 深入一线服务人民能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建设行动 [2] - 基层实践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转型需求 [1][2]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温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的精神魅力青春为炬照山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7 08:30
展览概况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馆藏英模蜡像展,精选30尊英模人物蜡像展出,涵盖革命先驱、劳动模范、文艺巨匠、科学巨擘、人民公仆和时代楷模等类别 [3] - 展览通过艺术化场景设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和故事解读等多种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感人事迹 [3] 英模人物事迹 - 李大钊将大部分工资用于革命事业,倡导简易生活理念,留下480多篇文章,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6][7] -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等文稿,表达对革命的信仰和对祖国的真情 [8] - 向警予在家书中告诫后辈关注世界潮流和社会问题,强调真正的青春在于改造社会 [9] - 刘胡兰和江竹筠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展现出对未来的笃信 [9] - 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人心,成为民族解放的号角 [11] -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跋涉2500余公里走访120多个生产大队,制定科学规划 [12] - 黄文秀放弃优越生活,主动回到农村扶贫,留下"总是要有人回来的"的感人话语 [12] 英模精神影响 - 英模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在人间正道上书写人间奇迹 [13] -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新时代,英模精神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青春不一定轰轰烈烈 微光成炬也有动人的温暖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09:03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孟瑞鹏为救两名落水儿童牺牲 生命定格在23岁 其精神成为激励他人的温暖光芒 [1] - 孟瑞鹏在日记中强调理想与良心的坚守 这成为华水学子的共同座右铭 激励他们投身志愿服务 [2] - 自2012年起 华水连续13年派遣60名青年志愿者赴贵州黔西南安龙县支教 通过教育帮扶改变当地孩子命运 [2] 支教团具体行动 - 华水第二十届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向山区孩子承诺"知识改变命运" 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 播撒爱国种子 [2] - "孟之舟"志愿者服务队以孟瑞鹏命名 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 开展敬老院陪伴、防艾宣传、留守儿童关爱等公益活动 [5] - 志愿者通过"以爱抗艾"等公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同时参与社区服务 用点滴善举汇聚社会暖流 [5] 精神传承与影响 - 孟瑞鹏生前笔记中"施与受是硬币两面"的观点被志愿者奉为座右铭 强调付出与快乐的辩证关系 [5] - 华水通过塑像等形式纪念孟瑞鹏 其舍己救人事迹和精神持续影响校园文化 [3] - 支教团在贵州与学生合影留档 体现教育帮扶工作的延续性与团队凝聚力 [5]
在“无树之城”的荒芜中,感受“扎根”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06:4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个人奉献精神和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成长展开,并未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投资分析要点。以下是文章核心内容的非商业性总结: 精神奉献与坚守 - 谈海玉在那曲市人民医院(2018年前为"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坚守19年,克服海拔4500米的高寒缺氧环境与医疗资源匮乏等困难 [2] - 通过抄写药方、学习藏语、心理疏导等方式突破医疗障碍,被牧民尊称为"曼巴"(藏语医生) [2] - 高原环境最终影响健康被迫离开,但转至拉萨那曲第四高级中学继续服务高寒地区学生,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等资质拓展服务能力 [3] 教育领域的类比 - 支教经历与医疗奉献形成镜像:同样面临环境适应(黄土高原沙尘/高寒风沙)、知识传递障碍(学生理解困难/牧民治疗依从性低)等挑战 [1][2] - 通过课程本土化(融入"土壤与作物"等乡土内容)与持续改进教案实现教育价值,激发学生职业理想 [2] 精神传承体系 - 新一代志愿者杨鑫芳接棒那曲市人民医院岗位,形成奉献精神接力 [4] - 那曲市人民医院从土坯房发展为全国海拔最高三甲医院,体现集体坚守成果 [4] - 个人短暂奉献(如一年支教)与长期坚守(19年)共同构成西部开发的"精神星图" [4] (注:根据任务要求,未包含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非相关内容)
学习道德模范 激发奋进动力
郑州日报· 2025-05-27 09:05
道德模范表彰与精神文明建设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张效房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并以105岁高龄成为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1] - 张效房从医执教80载,其事迹是中国眼科医学发展史的缩影,展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职业精神 [1] - 张效房的事迹体现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奖掖后学、许党报国的高尚品质,成为新时代道德丰碑 [1] 郑州精神文明建设实践 - 郑州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 郑州正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两高四着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 [2] - 郑州持续将道德模范榜样力量转化为1300多万市民的生动实践,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2]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方向 - 郑州需汲取榜样力量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打造"平安郑州、幸福郑州、创新郑州、智慧郑州" [3] - 郑州将通过价值引领、弘扬城市精神、擦亮"大爱之城"品牌、培树先进典型提升文明建设水平 [3] - 从张效房等道德模范事迹中汲取力量,为郑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力 [3]
青春,向西北
中国青年报· 2025-05-07 09:46
话剧《青春·向西北》创作背景与内容 - 话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巧妙剧情、生动演绎和震撼舞台效果 [1] - 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接,演绎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诠释教育家精神,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2] -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师生共同完成 [4] 话剧三幕主要内容 - 第一幕聚焦陕北,讲述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李想投身窑洞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初至陕北遭遇村民阻挠,最终凭借真诚与不懈努力赢得村民信任 [4] -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李翔全力备战创新设计大赛,与导师团队携手共进突破难关,抒发"科研报国,矢志初心"壮志豪情 [4] - 第三幕交织校园与野外作业现场,古生物学专业学生李襄在老师和同学引导下逐渐对学业产生兴趣,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刻思考 [4] 创作过程与细节 - 剧本历经12次修改,演员走进实验室与导师同吃同住,去陕北跟着施工队实践,把真实故事融入台词 [4] - 为真实还原舞台场景,团队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演员在黄土梁上反复走场体验式表演,连村民使用的旱烟袋都按原貌复刻 [4] - 为呈现科技攻关场景,舞美团队将风洞实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动态效果,查阅30余份技术文档、历经多次迭代设计 [4] - 为呈现陕北地区昼夜光影变化,团队设计多种灯光组合方案,包括清晨窑洞的暖黄色炊烟光、正午黄土高原的层次分明顶光、深夜实验室的冷蓝色调 [7]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该剧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政教育实践,将"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崇高信念植入观众心底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姚丹表示,参演过程让她对"大思政课"内涵有更深体悟,未来将把剧中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案例 [8][10] - 该剧创作初衷是将陕西高校师生真实故事升华为舞台精神史诗,是"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 [10] - 随着陕西高校巡演启幕,这群陕西学子的青春故事将跨越山海,让更多年轻人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深埋心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