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精神

搜索文档
用好暑期实践 砥砺爱国情怀(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0
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 - 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可通过社区义诊、留守儿童课业辅导践行职业伦理 [1] - 农业经济专业学生可深入田间开展产业调研,助力农产品电商化转型 [1] - 文旅专业学子可参与非遗推广和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解读乡村发展密码 [1] - 新能源专业学生可调研光伏电站项目,分析可再生能源基层应用路径 [1] 科技前沿与人才培养 -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接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2] - 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需要青年创新人才勇闯"无人区" [2] - 科技与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角力的核心,需增强学生科技报国内生动力 [2] 产业与基层发展 - 专业学识与乡土实践结合可加速构建"国之大者"认知体系 [2] - 深入一线服务人民能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建设行动 [2] - 基层实践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转型需求 [1][2]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温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的精神魅力青春为炬照山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7 08:30
当英模的形象与泛黄的手稿再现,当青春的誓言与民族的脉搏同频,我们仿佛听见激昂的回响:青春,当以 信仰为火种,照亮山河。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馆藏英模蜡像展,以一场沉浸式的历史对话,将百年来 中国青年的热血、理想与担当凝固成永恒。 本次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00余尊蜡像中精心遴选30尊英模人物作品展出。其中既有李大钊、向警予、 方志敏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有王进喜、雷锋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既有鲁迅、聂耳、冼星海等 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巨匠,也有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等以身许国的科学巨擘;既有焦裕禄、孔繁森、杨 善洲等心系群众的人民公仆,也有罗阳、黄大年、黄文秀等苦干奋斗的时代楷模。展览通过艺术化场景设 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和故事解读等多种表现手法,让广大观众从中深切感受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 业各条战线上的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现场。 在李大钊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 骛于虚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生命的写照。这副联语,一洗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在 时代大变革 ...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青春不一定轰轰烈烈 微光成炬也有动人的温暖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09:03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孟瑞鹏为救两名落水儿童牺牲 生命定格在23岁 其精神成为激励他人的温暖光芒 [1] - 孟瑞鹏在日记中强调理想与良心的坚守 这成为华水学子的共同座右铭 激励他们投身志愿服务 [2] - 自2012年起 华水连续13年派遣60名青年志愿者赴贵州黔西南安龙县支教 通过教育帮扶改变当地孩子命运 [2] 支教团具体行动 - 华水第二十届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向山区孩子承诺"知识改变命运" 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 播撒爱国种子 [2] - "孟之舟"志愿者服务队以孟瑞鹏命名 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 开展敬老院陪伴、防艾宣传、留守儿童关爱等公益活动 [5] - 志愿者通过"以爱抗艾"等公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同时参与社区服务 用点滴善举汇聚社会暖流 [5] 精神传承与影响 - 孟瑞鹏生前笔记中"施与受是硬币两面"的观点被志愿者奉为座右铭 强调付出与快乐的辩证关系 [5] - 华水通过塑像等形式纪念孟瑞鹏 其舍己救人事迹和精神持续影响校园文化 [3] - 支教团在贵州与学生合影留档 体现教育帮扶工作的延续性与团队凝聚力 [5]
在“无树之城”的荒芜中,感受“扎根”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06:48
"只要不去那曲都挺好的。" 姨夫这句无心之言,穿过报道的铅字,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我记忆的深 潭,瞬间激起了陇东群山的风声。谈海玉19年前踏上那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无树之城"时,可曾预见 到,她的选择会成为一面镜子,如此清晰地映照出我,以及无数如我一般选择向西而行的灵魂深处,那 份被风沙磨砺、被孤寂淬炼,最终被"被需要"的价值感所充盈的质地? 她的故事,我读得缓慢而沉重。并非因其遥远,恰恰相反,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旋开了我支教岁月里 那些未曾言说的暗匣。那曲的"苦",是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海拔最高城市",是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与刮 骨的风沙,是土坯房缝隙里透出的刺骨寒意,是点不着的牛粪炉子升腾起的迷茫烟雾。这"苦",于我, 是黄土高原沟壑间盘旋的沙尘呛入喉咙的粗粝,是初登讲台面对陌生环境和知识断层时的手足无措,是 深夜灯下反复修改教案却依旧忐忑的孤影。我们都在一片被世人视为"边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体温对 抗着某种巨大的"荒凉"——地理的,也是认知的。 然而,谈海玉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这"苦"的承受力。是她在那曲市人民医院(2018年前为"那曲地区 人民医院"——编者注)19年的跋涉,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触 ...
学习道德模范 激发奋进动力
郑州日报· 2025-05-27 09: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 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日前召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获评第 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并以105岁高龄成为本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年龄最大的获奖者。这既 是对郑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效的高度认可,也为1300多万市民群众树立了榜样标杆,必 将激励更多郑州人见贤思齐、挺膺担当,让文明奋斗之花在这座大爱之城向阳生长、竞相绽放。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面对改革攻坚期、转型关键期、发展窗口期,唯 有汲取榜样力量,激发奋进动力,才能推动我市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快打 造"平安郑州、幸福郑州、创新郑州、智慧郑州"。要坚持价值引领,让坚定信仰筑牢文明之基;弘扬城 市精神,让文明底蕴涵养城市气质;擦亮品牌标识,让"大爱之城"唱响全省全国;培树先进典型,让道 德模范引领城市新风。从张效房等道德模范的具体行动中照见品质,从他们的精神品格中悟出真谛,从 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每个人都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点滴微光汇成璀璨星河,必将为郑 州"奋力谱写中 ...
青春,向西北
中国青年报· 2025-05-07 09:46
话剧《青春·向西北》创作背景与内容 - 话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巧妙剧情、生动演绎和震撼舞台效果 [1] - 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接,演绎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诠释教育家精神,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2] -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师生共同完成 [4] 话剧三幕主要内容 - 第一幕聚焦陕北,讲述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李想投身窑洞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初至陕北遭遇村民阻挠,最终凭借真诚与不懈努力赢得村民信任 [4] -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李翔全力备战创新设计大赛,与导师团队携手共进突破难关,抒发"科研报国,矢志初心"壮志豪情 [4] - 第三幕交织校园与野外作业现场,古生物学专业学生李襄在老师和同学引导下逐渐对学业产生兴趣,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刻思考 [4] 创作过程与细节 - 剧本历经12次修改,演员走进实验室与导师同吃同住,去陕北跟着施工队实践,把真实故事融入台词 [4] - 为真实还原舞台场景,团队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演员在黄土梁上反复走场体验式表演,连村民使用的旱烟袋都按原貌复刻 [4] - 为呈现科技攻关场景,舞美团队将风洞实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动态效果,查阅30余份技术文档、历经多次迭代设计 [4] - 为呈现陕北地区昼夜光影变化,团队设计多种灯光组合方案,包括清晨窑洞的暖黄色炊烟光、正午黄土高原的层次分明顶光、深夜实验室的冷蓝色调 [7]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该剧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政教育实践,将"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崇高信念植入观众心底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姚丹表示,参演过程让她对"大思政课"内涵有更深体悟,未来将把剧中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案例 [8][10] - 该剧创作初衷是将陕西高校师生真实故事升华为舞台精神史诗,是"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 [10] - 随着陕西高校巡演启幕,这群陕西学子的青春故事将跨越山海,让更多年轻人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深埋心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