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独立性

搜索文档
瑞可达闯关10亿可转债:高杠杆扩张下的产能博弈与现金流隐忧
新浪证券· 2025-08-08 19:20
募资计划与项目规划 - 公司拟发行10亿元可转债 募资投向高频高速连接系统5亿元 智慧能源连接系统改建升级2亿元 补充流动资金3亿元 [1] - 募投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营收16.52亿元 净利润1.26亿元 [1] 产能与市场风险 - 新能源连接器产能利用率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别达122.15%和135.33% 远超行业安全线 [2] - 公司解释产能存在结构性不足 需提升高频高速与智慧能源产品供给能力 [2] - 监管质疑扩建后产能消化能力 公司披露已获欧洲车企储能订单及高频连接器项目定点 但未公开具体客户与协议约束力 [2] - 募投项目达产当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7,782.08万元 占2024年净利润44.4% [2] 财务状况与偿债压力 - 资产负债率近四年从35.08%升至51.13% 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激增61.49%至5.49亿元 [3]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暴涨809.89%至1.34亿元 长期借款2.14亿元 有息负债规模近9亿元 [3]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65.18%至5,716万元 现金短债比仅0.5倍 [3] - 未来三年资金缺口高达14.44亿元 远超募资总额 [3]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2024年营收增长55.29%至24.15亿元 净利润仅增28.11%至1.75亿元 毛利率下滑2.75个百分点至21.79% [4] - 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低价竞争策略挤压利润空间 主力产品单价降至高端系列六成以下 [4] -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达8.96亿元 逾期款项占比攀升 [4]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增132%-163% 但主要源于非经常性损益 [4] 项目延期与技术依赖 - 2022年定增募投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及研发中心项目延期至2025年9月 [4] - 本次智慧能源项目为泰州电池连接系统二期工程 监管质疑重复建设与资源错配 [4] - 核心技术被指依赖上海交通大学 10名交大教职工通过关联平台持股10.53% 53项发明专利部分源于校方委托研发 [4]
两个中国狠人,拯救7万亿特斯拉
36氪· 2025-07-07 16:28
特斯拉上海独资建厂 - 2018年特斯拉面临严重产能危机和低良品率 在美国市场被华尔街做空 同时在中国市场因进口车高价(49.9万起步价Model 3)导致月销量仅120辆 [2] - 马斯克坚持独资建厂 拒绝合资模式 通过任宇翔(2015年加入特斯拉)的政府关系 推动"技术独立性"与"产业链带动效应"理论 最终2018年4月中国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 [3][6] - 任宇翔促成三项关键条款:1)土地以市场价1折(9.8亿元)获取86万平方米 2)获得160亿元3.9%低息贷款 3)半年完成审批 上海工厂10个月建成投产 2年后贡献全球50%产能且成本降65% [7] - 上海工厂解决产能与盈利问题 推动特斯拉市值2021年突破1万亿美元 [8] 朱晓彤的角色与贡献 - 朱晓彤2014年加入特斯拉 2018年负责上海工厂建设运营 创造3天立项选址 5个月审批 10个月投产的"中国速度" [12][14] - 2022年上海封控期间驻厂2个月 实现单月交付10万辆 全年产量75万辆占全球50% 2023年晋升为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 获34万股奖励 [16][17][18] - 2025年接管全球制造业务 下属包括加州 奥斯汀和上海工厂 面临销量连续下滑挑战(2024年179万辆降1.1% 2025Q2交付38.94万辆同比降12%) [9][10] 特斯拉当前市场挑战 - 2024年中国市场面临小米等新势力竞争 2025年朱晓彤推动Model 3/Y进入"新能源汽车下乡"目录 [19][20] - 欧洲市场前5个月新车注册量暴跌37% 马斯克接管欧美销售业务遭市场质疑 [22][23] - 公司市值跌破1万亿美元(9686亿美元) 股价跌至300.7美元(单周蒸发1万亿人民币) [9][26] - 公司转向Robotaxi和Neuralink芯片等新技术领域 但需解决销售端疲软问题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