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舍曲林
icon
搜索文档
吉贝尔抗抑郁1类新药三期达标 疗效安全性双优冲击百亿级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19:52
10月30日,吉贝尔公告称,旗下抗抑郁1类新药JJH201501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不仅疗 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更在关键安全性指标上展现出优于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物伏硫西汀的潜力。面对国 内9500万抑郁症患者的庞大未满足需求,这款具备明确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有望打破现有治疗格局, 为百亿级抗抑郁药市场注入新变量。 三期临床双重达标,凸显"同类更优"潜力 JJH201501的III期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对照的多中心设计,共纳入525例抑郁症患者,严 谨的试验设计充分彰显了申办方的底气与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试验选择氢溴酸伏硫西汀片20mg作为阳性对照药。作为全球市场表现优异的新型 多靶点抗抑郁药,伏硫西汀以改善认知功能著称,而JJH201501直接挑战其获批最高剂量,而非仅满足 于优于安慰剂,彰显了吉贝尔对其"同类更优"(Best-in-class)潜力的自信。 试验数据显示,连续治疗8周后,JJH201501的10mg和15mg两个剂量组,主要终点指标均统计学显著优 于安慰剂组,且疗效与伏硫西汀20mg组相当。这一结果为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递交新 药上市申请(ND ...
吉贝尔抗抑郁1类新药三期达标,疗效安全性双优冲击百亿级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19:32
10月30日,吉贝尔公告称,旗下抗抑郁1类新药JJH201501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不仅疗 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更在关键安全性指标上展现出优于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物伏硫西汀的潜力。面对国 内9500万抑郁症患者的庞大未满足需求,这款具备明确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有望打破现有治疗格局, 为百亿级抗抑郁药市场注入新变量。 三期临床双重达标,凸显"同类更优"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试验选择氢溴酸伏硫西汀片20mg作为阳性对照药。作为全球市场表现优异的新型 多靶点抗抑郁药,伏硫西汀以改善认知功能著称,而JJH201501直接挑战其获批最高剂量,而非仅满足 于优于安慰剂,彰显了吉贝尔对其"同类更优"(Best-in-class)潜力的自信。 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9500万,但规范治疗率不足50%,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弗若斯特 沙利文预测,国内抗抑郁药物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240亿元左右。然而该领域研发壁垒极高,病因 复杂、异质性强,安慰剂效应显著,就连跨国药企也屡遭Ⅲ期失败。 目前中国市场由进口原研药(如艾司西酞普兰)和国产仿制药(如舍曲林)主导,本土创新药长期处于 稀缺状态。2022年绿 ...
从强迫症手中拿回掌控权(看新闻 说健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8 07:03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想法、冲动或画面,它是一种侵入性的思维,导致过分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 强迫行为是指重复性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减少或阻止因强迫思维而引发的担心 和焦虑。 记者:那该怎么办呢? 最近有个新闻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讲的是18岁女大学生田田(化名),晚上坐在寝室床头,一次次用 酒精冲洗着自己的小腿,哪怕她已连着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清洁工作,前前后后共用掉了6瓶酒精,却 仍觉得脏。经相关检查,原来田田患上了"强迫症"。 那么,什么是强迫症?该如何应对?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竞、主治医师米 丝。 双管齐下治疗强迫症 记者:强迫症在一般人眼中,似乎就是因为害怕出错或者丢东西而去反复做一件事。那么,到底什么是 强迫症? 刘竞: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典型特征的精神障碍,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生 活和人际关系。 刘竞:需要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如果确诊强迫症,医生会推荐适合的治疗方 案。 强迫症的一线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有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心理治 疗目前最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 记者:吃药的话 ...
京新药业20250926
2025-09-28 22:57
**公司及行业** 京新药业(金新制药)[1]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主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已完成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舍曲林等品种集采[4] - 通过拓展院外市场实现收入利润稳定增长[2][4] - 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约6.3亿元[2][4] - 预计未来几年保持双位数增长[2][4] - 2025年预计扣非净利润7亿元 总利润8亿元[2][4] - 主业对应市值支撑100-120亿元[2][4] **创新药蒂达西尼表现与潜力** - 2024年11月进入医保 定价高于同类仿制药[2][4] - 单片价格约14元[2][5] - 半衰期短无蓄积效应 属精神科失眠领域创新[2][5] - 2025年放量迅速 预计销售额1.8-2亿元(远超市场预期5-8千万元)[2][4][5] - 未来销售额有望突破20亿元[2][4][5] - 对应市值贡献60亿元[2][4][5] **口服LPA小分子研发与估值潜力** - 研发进度全球领先 仅次于恒瑞和阿斯利康[2][6] - 正与海外MNC深度谈判[2][4][6] - 参考恒瑞交易估值(2025年初约20亿美元)按八折计算[6] - BD交易估值预计15-20亿美元[2][4][6] - 对应市值贡献约100亿元[2][4][6] **战略方向与长期价值** - 坚定转型创新 推进研发管线布局[3][7] - 拓展精神神经领域在研项目[3][7] - 增强长期投资价值[3][7] - 三步逻辑兑现后总市值有望达300亿元[4]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为传统仿制药企业转型[4] - 创新药引进自海外[4][5] - 恒瑞与石药2024年底至2025年初完成大额BD交易(约20亿美元)[6]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资界· 2025-09-18 16: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 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超91亿元 同比增长6%[5] - 线上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 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5] 行业竞争格局 - 抗抑郁药市场形成"原研药企+本土仿制药企"激烈竞争格局 伏硫西汀片呈现"原研1家+国内17家"模式[14] - 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 至少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4] - 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从2018年仅3家增至十余家 氢溴酸伏硫西汀今年新增9家仿制药企入局[13] 企业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7]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价格与集采影响 - 伏硫西汀原研药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 降幅达40%[19] - 集采后伏硫西汀最低中标价仅9.87元/盒 单片价格低至0.7元[20]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 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2] 患者用药特征 - 抑郁症需长期规律服药 患者可能同时服用8种药物[25] - 抗抑郁药物无法立竿见影 需持续用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26] - 撤药反应常被误认为成瘾 实际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戒断反应[2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精神卫生普及度提升 福建/广东/安徽/山东等地开展心理讲座超千场 覆盖超15万人次[12] - 专科医院建设加速 全国已有88家精神专科医院 正投资4亿元扩建床位[12] - 年轻一代就诊意愿增强 推动临床需求增长[11]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8 12:45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4]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去年超91亿元,同比增长6%[4]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4] 市场竞争格局与企业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6]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6]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6]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竞争格局,今年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2][13] - 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3] 价格与集采影响 - 集采后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价格跳水40%[20] - 伏硫西汀原料生产成本仅6元/克,原研药利润率曾达60000%[19]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2]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品种通过集采和医保实现价格大幅下降,患者用药成本不足原来十分之一[20] 需求驱动因素 - 社会认知转变推动就诊率提升,年轻一代主动寻求治疗[10] - 多地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福建累计679场心理讲座覆盖7.34万人次,广东推行"一村一心理咨询师",安徽开展487场讲座惠及8万余人[11] - 精神科成为医院"黄金科室",医生收入提升且缺口缩小[12] - 抑郁症需长期服药治疗,慢性病特性支撑市场持续扩大[23][31] 研发与产品特性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门槛高,新药推出缓慢[17] - 抗抑郁药需长期规律服用,突然断药会导致严重戒断反应[29][31] - 原研药企如辉瑞、丹麦灵北、礼来曾占据近九成市场份额[20] - 仿制药疗效早期较差,难以进入三甲医院,现通过集采实现以价换量[17][20]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虎嗅APP· 2025-09-17 18:02
抗抑郁药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去年超91亿元,同比增长6%[5]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5] 主要药企市场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7]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竞争模式,仅2024年便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4][15] - 2018年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仅3家,如今增至十余家[14] - 2024年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6] 集采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价格跳水40%[24][26] - 集采中标最低价达9.87元/盒(单片0.7元),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品种实际用药成本不足原价1/10[26] - 辉瑞舍曲林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9] 患者需求与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需长期服用,部分患者需同时服用8种药物甚至终生服药[32][41] - 心理治疗成本高昂(单次500元,月支出2000元),且行业存在资质参差不齐问题[39] - 多地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福建累计开展679场心理讲座(2025年),广东推行"一村一心理咨询师"计划[13] 原研药与仿制药成本利润对比 - 伏硫西汀化学生产成本仅6元/g,原研药售价曾达3570元/g,利润率超60000%[23] - 国际巨头(辉瑞、灵北、礼来)曾占据近90%市场份额,现因集采策略失误被本土药企替代[23][29]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中网· 2025-09-17 10:52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现状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6] - 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在去年创下超91亿元新高,同比增长6%[6]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飙升5倍[6] 市场竞争格局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的艾司西酞普兰片狂揽7亿销售额[7] - 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模式,竞争异常激烈[16] -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药(仿制药)获批上市,至少32款国产抗抑郁1类化药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涉及20余家药企[16] 价格变化与集采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售价跳水40%[25] - 伏硫西汀纳入集采的6家药企中最低中标价格仅为9.87元/盒,一片只需7毛钱[26]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销量大户"打成白菜价,患者实际用药成本可能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26]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的细分市场份额在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市场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8] - 抗抑郁药在等级医院销售TOP5厂家已重新洗牌,本土药企吞下更多市场份额[28] 患者需求与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才能稳住病情,无法像消炎药一样立竿见影[34] - 心理治疗门槛高,一次500元每周一次,每月支出2000元对多数家庭是不小负担[36] - 患者更倾向于吃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甚至终生服药的患者数不胜数[38] 社会观念与就诊率变化 - 年轻一代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精神科成为大医院的"黄金科室"[14] - 精神科医生缺口逐渐缩小,推动了更多患者走进诊室[14] - 2018年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仅有三家,如今涨至十余家[15] - 氢溴酸伏硫西汀(心达悦)仅今年便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5]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虎嗅· 2025-09-17 07:51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去年创下超91亿元人民币新高,同比增长6%[6]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数量飙升5倍[6] 主要药企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前三名[8] - 京卫制药的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到7亿元人民币[8] - 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8] - 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从2018年仅三家增长至如今十余家[26] - 氢溴酸伏硫西汀(心达悦)竞争激烈,今年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形成"原研1+国内17"模式[26][27] -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药(仿制药)获批上市,至少32款国产抗抑郁1类化药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涉及20余家药企[27] 药品价格变化与集采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大幅下降至27.5元/盒,原研药价格跳水40%[41] - 纳入集采的6家伏硫西汀药企中,最低中标价格仅为9.87元/盒,每片成本约0.7元[43]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销量大户"价格大幅下降,叠加医保后患者实际用药成本可能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43]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的细分市场份额在半年内下滑14%,而华海药业市场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46] - 多轮集采推进后,抗抑郁药在等级医院销售前五名厂家重新洗牌,豪森等本土药企占据领先地位[47] 行业发展趋势与驱动因素 - 精神科成为大医院的"黄金科室",医生收入提高且工作相对轻松,精神科医生缺口逐渐缩小[24] - 社会认知转变推动更多患者主动寻求治疗,讲座、免费筛查、社区心理服务逐渐落地[18][19][22] - 福建、广东、安徽、山东等省份积极建设心理服务网络和专科医院,例如福建累计开展679场巡讲覆盖7.34万人次,投资4亿元扩建床位[22] - 抑郁症作为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患者数量增加,药品市场将持续壮大[49]
第三大疾病市场,遭巨头放弃
新浪财经· 2025-05-08 00:26
阿斯利康战略调整 - 公司宣布全面退出CNS领域并终止多个管线项目 包括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MEDI1814 偏头痛的MEDI0618和糖尿病神经痛的MEDI7352 [1][8] - 该决策与公司设定的800亿美元收入目标直接相关 旨在集中资源于短期确定性高的领域如减肥药和ADC [2]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是直接原因 公司虽保留后续合作可能但实际开发计划已实质性终止 [8] CNS领域行业现状 - 领域呈现"喜忧参半"局面 礼来 渤健 福泰等公司在机理和产品获批方面取得突破 但辉瑞 安进 赛诺菲等大厂已相继退出 [2][8] - 2020年后出现里程碑进展 包括Leqembi Donanemab在阿尔茨海默病 Cobenfy在精神分裂症 Qalsody在ALS等领域的突破 [7][9] - 研发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他领域 FDA批准率仅6.2% 不足非CNS药物的一半 [4] 市场特征与研发挑战 - 全球第三大疾病市场 涵盖抑郁 精分 帕金森等需长期用药的疾病 需求刚性但迭代缓慢 [2][3] - 存在典型大品种案例 辉瑞阿立哌唑累计销售800亿美元 礼来奥氮平超500亿美元 强生帕利哌酮年销售数十亿 [3] - 核心研发障碍包括大脑机理认知有限 血脑屏障穿透难题 动物模型预测性差及临床终点主观性强 [4] 国际药企动态 - 并购活动显著升温 艾伯维87亿美元收购Cerevel 强生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BMS140亿美元收购Karuna [9][11] - 退出与回归并存 辉瑞2018年退出后通过Cerevel保留部分权益 安进2019年全面退出 BMS在2023年重新布局 [8][9] - 礼来 卫材等企业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突破推动行业估值回升 [9] 中国本土企业布局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22年169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311亿美元 CAGR约8% 高于全球水平 [12] - 主要企业采取差异化路径 绿叶制药通过改良型新药策略实现突破 其利培酮微球注射剂成为首个在美获批的中国CNS新药 [13][14] - 京新药业 先声药业等通过仿创结合布局 恒瑞尝试抗体平台切入阿尔茨海默病但尚未取得显著进展 [13] 领域发展悖论 - 高失败率与长周期导致大厂退出 但成功产品生命周期和竞争格局明显优于其他领域 [5] - 监管难度与机理复杂性形成天然壁垒 客观上保护了灵北等专注型企业的市场地位 [5][6] - 巨头战略摇摆形成"撤退-创新-回归"循环 当前阶段以并购整合为主要特征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