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
搜索文档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4 07:34
医护人员在北京安定医院门诊诊室内接诊。(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提起"精神科",有些人会有误解。事实上,精神科与其他医学科室并无本质区别,其诊疗范畴也远比许 多人想象得广泛。公众对精神科存在哪些常见误解?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后,预后都是不错的。即使是公众眼中最严重的精神 分裂症,只要能够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并按医嘱服药,许多患者能够实现临床康复。 误区2:患精神疾病是性格缺陷、想不开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现 董芳:这个误区把医学问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够坚强",是导致许多患者不被理解甚至不愿就医的重要 原因。事实上,精神疾病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状态,与性格缺 陷或意志力薄弱并无直接关系。 从医学角度看,精神疾病与大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例如,抑郁症常与大脑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 失调有关,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并可能伴随大脑结构(如海马体、前额叶皮层) 的轻微改变。这些生理层面的异常,是无法单靠"意志力"来扭转或控制的——就像糖尿病患者无法 靠"坚强"让胰岛素分泌恢复正常一样。 误区3:去看精 ...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科”(健康驿站·盘点常见健康误区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4 07:05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误区2:患精神疾病是性格缺陷、想不开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现 董芳:这个误区把医学问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够坚强",是导致许多患者不被理解甚至不愿就医的 重要原因。事实上,精神疾病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状态,与性 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并无直接关系。 从医学角度看,精神疾病与大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例如,抑郁症常与大脑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 功能失调有关,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并可能伴随大脑结构(如海马体、前额叶皮 层)的轻微改变。这些生理层面的异常,是无法单靠"意志力"来扭转或控制的——就像糖尿病患者无法 靠"坚强"让胰岛素分泌恢复正常一样。 误区3:去看精神科很丢人 10病区主任医师董芳:精神疾病是一个涵盖数十类、数百种疾病的庞大体系。精神分裂症仅仅是其 中一种"严重精神障碍",更常见的精神疾病是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强迫症等。 2019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不含阿尔茨海默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6.6%,其中 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抑郁障碍为6.8%,而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0.6%。由此可见,精神分 裂症只是精神疾病中占比 ...
AI能准确解读体检报告?备孕吃碱钙能生男孩?2025年8月科学领域流言榜
环球网资讯· 2025-09-27 15:57
AI解读体检报告 - AI可对体检报告项目进行识别分析并以通俗方式解读,对普通大众有帮助[1] - AI解读准确性存在较大问题,难以结合患者过往病史进行综合判断[1] - 可能存在AI幻觉导致解读结果看似合理但包含错误信息[1] - AI解读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权威诊断,有疑问应咨询专业医生[1] 焦虑症认知 - 焦虑症是真实疾病,无法仅靠自我调节情绪克服[2] - 病理性焦虑表现为持续紧张不安、过度担忧,即使现实问题解决仍持久存在[2] - 患者可能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包括肌肉酸痛、发抖、心悸胸闷等[2] - 焦虑症需要正视和规范治疗,不应被视为心理脆弱或心态不好[2] 儿童疫苗接种 - 疫苗每一针接种时间都经过科学研究制定,严格遵循时间表旨在让孩子在疾病风险最高年龄段获得保护[3] - 延迟接种会延长孩子暴露于病原体的危险期,可能导致后续剂次连环延迟[3] - 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感染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后果传染病[3] 紫外线防护 - 阴天UVA可穿透云层和单层玻璃,是导致光老化和皮肤癌的主因[4] - 阴天UVB仍存在一定辐射量,紫外线会通过云层、玻璃或地面反射等途径到达皮肤[4] - 长期忽略阴天防晒会增加光老化风险,应根据紫外线强度涂抹防晒霜[4] 中暑预防 - 预防中暑首要任务是足量补水而非补盐,应主动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5] - 普通人日常饮食盐摄入量往往已超标,额外饮用淡盐水会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5] - 高温下长时间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时,需要适量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5] 胎儿性别决定 - 胎儿性别由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决定,在精卵结合瞬间就已确定[6] - 人体各部位酸碱度由精密生理机制调控,日常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被饮食改变[6] - 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与胎儿性别毫无关联[6]
比明天上班还可怕,这种病困扰五千万人
36氪· 2025-09-01 10:12
焦虑症患病率与疾病负担 - 中国焦虑症年患病率达5.0%,终生患病率达7.6%,为最常见精神障碍[2] - 2021年中国焦虑症患者人数达5310万,较1990年增长超30%[2] 患者个体经历特征 - 留学生患者因学业压力、环境适应困难及自我要求过高引发焦虑躯体化症状[4][6][10] - 设计从业者因工作不确定性、试用期压力及经济负担导致持续焦虑状态[16][18][20] - 自由职业者因职业不确定性、决策风险及社会时钟压力产生焦虑[27][35][40] 社会认知误区 - 公众普遍存在将焦虑症归因于抗压能力弱或心理承受力差的认知偏差[2] - 社交场景中"放松点"等劝慰话语实际无法缓解患者焦虑症状[12][13] 应对机制与缓解途径 - 通过提升专业能力达成心流状态可显著减轻焦虑躯体化症状[15] - 环境变更与社交支持系统重建对缓解工作相关焦虑具有积极效果[24][26] - 自由职业者通过脱离主流社会比较体系降低同侪压力焦虑[41]
五千万人被困扰,焦虑症从何而起?
虎嗅· 2025-08-31 10:30
焦虑症患病率与疾病负担 - 焦虑障碍是中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中国成年人焦虑症年患病率为5.0% 终生患病率达7.6% [4] - 2021年中国焦虑症患者人数达5310万 较1990年增长超过30% [5] - 焦虑症被描述为困扰中国人的"精神感冒" 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5] 焦虑症症状表现特征 - 焦虑症常伴随躯体化症状 包括呼吸不畅、窒息感及失眠等生理反应 [12][14] - 患者出现社交功能障碍 表现为精力匮乏和持续恐慌状态 [15][16] - 形成恶性循环模式 社交困难反过来加剧焦虑症状 [17] 焦虑症产生机制 - 焦虑源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 是社会环境催化的"时代病症" [3] - 自由选择反而构成压力源 自我要求过高导致力不从心 [8][9] - 对不确定性恐惧是根本原因 患者过度追求对未来的掌控 [56][57] 行业从业者焦虑案例 - 游戏行业设计人员面临创作方向不明确 缺乏正反馈的工作环境 [26] - 自由职业者面临决策瘫痪 选择自由度超越认知带宽 [53] - 职场文化加剧焦虑 包括无偿加班和PUA企业文化等问题 [44] 焦虑管理应对策略 - 行动导向的解决方案 通过能力积累重建自信 [20][21] - 环境调整的重要性 物理脱离原有环境有助于症状缓解 [37] - 注意力转移方法 包括培养爱好和寻求替代性满足 [40][42]
令人焦虑的焦虑症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14:22
焦虑症患病率与流行病学特征 - 中国成年人焦虑症年患病率为5.0%,终生患病率达7.6%,为最常见精神障碍[1] - 1990年至2021年焦虑症患者数量从4050万增至5310万,增长幅度达31.2%[1] - 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特定生理周期及社会心理因素构成潜在风险[3]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 主要症状包括心慌、气短、头晕、胸闷等躯体表现,部分伴肠易激综合征[2][3] - 惊恐障碍特征为突发性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2] - 诊断需排除高血压、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平均辗转多个科室方能确诊[5] 治疗体系与医疗资源 - 标准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SNRIs类兼具抗抑郁焦虑作用)及心理治疗[8][10] - 临床痊愈后需继续药物治疗12个月,停药过程需数周至数月逐步进行[9] - 全国精神科医师仅占医师总数1.8%,资源紧缺导致诊断不规范现象[6][7] 社会认知与支持系统 - 29.8%抑郁障碍患者共患焦虑症,共病易导致误诊且增加自杀风险[8] - 病耻感阻碍就医,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与治疗依从性[10][11] - 心理咨询热线因费用低廉成为首选求助渠道,但专业机构治疗更具系统性[10] 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 - 上肢锻炼与户外运动结合认知模式调整为有效预防手段[12] -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及合理预期可减少焦虑发生频率[12] - 适度焦虑具有激发动机、提升专注力的正向作用[4]
Nature重磅:小时候接触奶茶等高果糖饮食,影响大脑发育,增加青春期焦虑症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6-12 11:36
果糖的特性与应用 - 果糖是饮食中仅次于葡萄糖的第二丰富单糖,具有甜度高、升糖指数低的特点,一度被视为"健康糖" [1] - 过去50年果糖消费量大幅增长,主要因高果糖玉米糖浆广泛用于饮料和超加工食品 [1] - 果糖被大量添加至奶茶、快餐、汽水等食品中以提升口感 [1][6] 果糖的健康风险 - 过量摄入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疾病显著相关 [1] - 流行病学显示孕期或青春期高果糖摄入与神经发育受阻存在关联 [6] - 最新研究发现生命早期高果糖暴露会损害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导致青春期认知缺陷和焦虑行为 [3][9][16] 果糖影响神经发育的机制 - 高果糖通过GLUT5转运蛋白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阻碍死亡神经元清除 [7][10] - 果糖代谢产物果糖-6-磷酸会重编程小胶质细胞至低吞噬状态,该过程依赖己糖激酶-2的线粒体定位 [8] - GLUT5基因敲除可完全逆转高果糖对神经发育的负面影响 [7][9] 研究的临床意义 - 首次揭示果糖直接影响神经发育的分子机制,解释青少年焦虑症发病率升高现象 [11][12] - GLUT5在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中表达异常,可能成为相关疾病研究新靶点 [13] - 研究团队正探索果糖类似物作为替代品的可行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