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
搜索文档
我们常说的夏普比率到底有什么用?
搜狐财经· 2025-10-25 18:40
夏普比率核心概念 - 夏普比率是衡量投资“性价比”的指标,即收益风险比,公式为收益 ÷ 风险 [8][9] - 其分子为超额收益,即投资回报减去无风险利率(通常为1%-2%的短期国债利率)[13][15] - 其分母为波动风险,指基金收益率围绕其平均值波动的剧烈程度,值越大代表风险越高 [19] 夏普比率的应用与解读 - 在A基金(收益15%)和B基金(收益20%)的选择中,若B基金波动风险更高(20%),则夏普比率显示A基金更具投资性价比 [21][23] - 公募或私募基金产品介绍页面会提供夏普比率数值,无需投资者自行计算 [24] - 夏普比率小于0表明投资回报低于无风险利率,投资价值低 [25] 使用夏普比率的注意事项 - 跨策略比对无意义,例如风险较低的套利策略夏普比率通常为2.0-3.0,而风险较大的主观多头策略通常在1.0-1.5之间 [27] - 评估需基于3-5年的数据,时间太短不可信 [29] - 单一维度不可取,需结合其他指标(如杠杆)综合判断,高杠杆可能使夏普比率虚高但隐含巨大风险 [31][32]
波动到底是风险还是收益?一文说清各种应对波动的策略
36氪· 2025-09-15 08:28
波动与风险的关系 - 从传统金融理论视角看,风险被定义为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其表现形式就是价格的波动,即波动等于风险 [5] - 夏普比率作为评估基金绩效的黄金指标,其核心是衡量每承担一单位风险(以历史收益波动率的标准差计量)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例如一个年化收益15%、无风险收益率3%、波动率标准差12%的基金,其夏普比率为1 [7][8] - 波动带来的亏损是实实在在的,例如投资者若在股价波动低点因急用钱而被迫卖出,将承担实际损失,因此波动在未来看是过程,但在现在看就是结果 [5][6] 对“波动=风险”观点的不同看法 - 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大师明确否定“波动=风险”的观点,认为真正的风险是资本的永久性损失风险,而非价格的短期波动,波动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是中性的 [12] - 另一种实战派观点认为,波动本身就是收益的来源,风险厌恶者因回避波动而付出的“折价”,使得风险偏好者能够从中获取收益,即“波动=收益”是“波动=风险”的另一面 [15][16] - 早期巴菲特在“捡烟蒂”策略中,实质是利用股价向下波动的机会低价买入,表明其曾视波动为收益的重要来源 [14] 波动在资产定价与投资策略中的应用 - 资产的实际定价遵循波动越大、风险越大、所需风险补偿越高的原则,例如经营稳定的长江电力,其股息率高于债券收益率,高出的部分即为对股价波动率的风险溢价 [10] - 高波动基金容易导致投资者“高点净申购,低点净赎回”,致使投资者实际平均收益率远低于基金本身年化收益率,而低波动基金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反而可能更高 [10][11] - 波动率可作为可交易的“商品”,例如期权定价与标的资产的历史波动率密切相关,波动率更高的资产其期权价格通常更贵 [17] 基于波动的投资策略分类 - 定投策略和网格策略等旨在从波动中获利,例如定投依赖“微笑曲线”利用先跌后涨的波动,网格策略则纯粹赚取均值回归的波动钱,尤其适用于“上有顶下有底”的可转债 [20][22] - 趋势交易策略将方向与波动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其本质是交易波动率在价格突破区间后的放大 [20] - 纯粹的期权波动率交易策略可通过组合对冲掉方向性风险,仅保留对波动率变化的敞口,其收益取决于对波动率变化方向的判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