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流域
搜索文档
天津推动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共享共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40
按照计划,双方将深化数据共享,细化数据目录,推动流程标准化,筑牢水资源数据底座,支 撑"智慧水务"、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等;加强技术交流与标准共建,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与科研攻关,完善 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标准,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各自业务优势,协同推进野外勘测,提升工作 效率;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在水资源规划调度、灾害防御、生态补水等方面推广应用调查成果,形 成"调查—应用—反馈—完善"的闭环管理机制。(段春祥 杨书畅) 此前,双方协作完成了全市水域空间调查,取得多项成果:一是摸清水资源家底,查清全市274条 河流、21座水库的空间分布,明确丰水期和枯水期水面范围;二是统一数据标准,协同完成河流名称、 起止位置、管理范围等关键属性的确认,形成统一的水域空间管理"一张图";三是明确应用方向,推动 调查成果更好服务规划编制、城市体检、生态修复、灾害防治等工作。 本报讯 近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签署《水资源基础调查及成果应用合作备忘 录》,构建数据共享、技术共研、成果互认等合作机制,着力解决数据壁垒、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共同推进全市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
行走江河看中国|治淮75年: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调度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07:14
中新网蚌埠10月13日电(记者左宇坤)淮河泱泱,奔流不息。这条横亘中原的大河,既是生存之本、文明 之源,也曾是桀骜难驯的洪荒巨兽。 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里,绣有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熠熠生辉。 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到如今数字孪生淮河初具雏形,75年治淮 历程不仅筑起了防洪除涝的坚固屏障,更见证了治水理念与技术手段的深刻变革——从千军万马肩挑手 扛的"人海战术",迈向智慧调度的AI赋能。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调控 淮河,曾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治理前,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困境长期困扰沿 岸百姓。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历史上治淮,离不开"人海战术"。 1991年,淮河流域遭遇了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淮河大堤上临时 搭起的灾民住棚一眼望不到头,防汛却主要人力"防、守、抢"。 如今,治淮已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精准调控的历史性转变。2024年,面对多河同频超警的严峻形势, 水工程联合调度有效避免了蓄滞洪区启用和近3万人员转移。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工程体系——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8600余座、堤防8.6 ...
防洪工程如何进一步“强筋健骨”(政策问答·回应关切)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举措 - 构建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综合运用蓄洪、滞洪、泄洪、排洪等措施增强洪水调控能力 [1] - 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行动,开工建设一批国家蓄滞洪区,推进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建设 [1] - 以流域为单元,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优化防洪工程布局,协同增蓄、扩排、分滞工作 [2] 重点流域工程进展与规划 - 海河流域已完成黄庄洼等14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划界工作,以解决围堤隔埝不达标、进退洪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 - 淮河流域实行"蓄泄兼筹"方针,上游实施出山店、昭平台等大型水库扩容,中游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下游实施入江水道整治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2] 数字化技术应用 -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洪水过程演进模拟时间从40分钟压缩到5分钟以内,为防汛决策抢出宝贵时间窗口 [2] - 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洪水演进预演以优化调度方案,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前瞻性 [3]
“桂水文”AI系统推动数智化转型升级
广西日报· 2025-06-09 10:04
通过广西水文资料网上申请平台,"桂水文"智能系统创新构建"线上申请、线下提供"的智能化服务 范式。系统通过语义理解技术自动匹配用户需求,帮助申请人按行政区域、河流水系和测站名称查询水 文资料的数据类型、资料年份等,并引导申请人通过线上方式选购水文资料、提交资料清单和生成服务 协议,大大节省了时间与资源,实现水文资料申请人"零跑腿",有效提升水文资料申请业务办理透明度 与规范性,推进水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该系统已向26家单位提供了2100站年约23万字组的水文 资料服务。 水利现代化,水文先行。"桂水文"基于移动端易信通技术架构,形成语音交互、信息推送与公众服 务智能防汛新模式。在防汛值班场景中,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实时调取流域水情数据看板,系统 自动关联气象卫星云图与历史水文曲线,大幅降低操作门槛,筑牢汛期应急响应"数字防线",实现业务 操作流程简化与应急决策效率跃升。 当前,广西水文锚定数字水文新高地,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水文"创新实践,聚焦数字孪生流域关 键技术,构建水文领域大模型,打造辐射东盟的智慧水文高地,为流域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撑。 (周映 周也茹 卢本添) 5月以来,广西水文中心以" ...
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8:10
数字技术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成效 -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成果显著,数字孪生三峡、数字孪生丹江口和数字孪生汉江等项目已完成先行先试建设任务,为数字化场景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 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感知体系,形成水监测感知体系及增强的流域治理管控应用体系 [2] - 监测网络与感知能力提升,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水文站、水位站、水质断面监测点系统收集水文、水质、水生态等数据,无人机、无人船及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广泛应用 [2] - 灾害防控能力增强,引入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整合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构建覆盖全流域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 [2]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 - 智能航运系统通过5G、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船舶自动驾驶、智能调度,提升航运效率与安全性,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3] - 数字技术助力沿江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3] 数字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数据共享存在障碍,涉水行业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整合难度大,部分单位对数据共享积极性不高,存在"数据孤岛"现象 [4] - 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引进,多技术融合应用不够深入,航运管理领域的智能调度系统与区块链技术、5G通信结合处于初级阶段 [4]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网络监测设备布局存在覆盖盲区,算力资源相对不足,数据中心集中于少数大城市 [5] - 复合型数智人才短缺,流域综合治理一线所需的"技术+实操"型人才储备不足 [5] 数字技术应用赋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 构建跨部门联动的数据体系,建立流域数据共享专项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流域统一数据仓库,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可信共享 [7] -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本土技术产品替代计划,设立技术融合创新共同体拓展新兴应用场景 [7] - 推进全域智慧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构建"干流—支流—毛细血管"三级监测网,优化数据中心布局 [8] - 完善数字人才培育体系,推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数智技术专业技能培训 [8]
李国英率国家防总检查组检查湖南湘江、资水流域防汛备汛工作
水利部网站· 2025-05-09 02:13
防汛工作部署 - 国家防总检查组赴湖南检查湘江、资水流域防汛备汛工作,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 [1] - 检查组深入湘江流域湘潭、株洲、衡阳、永州城市堤防以及支流耒水东江水库、干流老埠头水文站,资水流域邵阳城市堤防、干流犬木塘水库、柘溪水库,洞庭湖区长春垸等地,详细了解雨水情监测预报、流域防洪工程调度、堤防巡查防守等情况 [1] 防汛措施与体系建设 - 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网、水文站网"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在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高风险区域优先布设 [2] - 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流域水工程科学调度、统一调度、联合调度、精准调度 [2] - 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统筹水库库区、坝体和下游防洪安全,强化防洪库容和库区管理,开展水库库容曲线复核,加快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建设 [2] 防御工作重点 - 加快健全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防御工作体系,紧盯薄弱环节、突出防御重点,把责任、措施层层解构到最小单元 [3] - 着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精准划定风险点位及区域,压紧压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和人员转移"五个关键环节"责任 [3] - 加强中小型水库、病险水库、重点圩垸堤防安全度汛管理,做好超标准洪水防范应对准备,落实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 [3] - 重点关注在建工程、穿堤建筑物、险工险段、迎流顶冲段等关键部位,加强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 [3]
太湖流域管理局召开网信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2025年数字孪生太湖建设和网信工作
水利部网站· 2025-04-29 16:32
数字孪生太湖建设进展 - 2024年太湖局在数字孪生太湖顶层设计、业务系统应用、信息化基础及网络安全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1] - 当前存在业务系统应用不足、模型关键作用发挥不足、新技术应用不足等薄弱环节 [1] 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 - 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太湖前期工作,配合水利部部署国家数字孪生流域(一期)项目并适时启动建设 [2] - 健全"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并深化涉水信息共建共享 [2] - 持续推进"2+N"业务应用,确保业务系统管用、实用、好用 [2] - 强化模型技术攻关,推进太湖水利大模型及风浪模型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 [2] - 同步建设网络安全体系,强化数据管理并落实责任 [2] -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任务落实 [2] 会议参与情况 - 太湖局局长朱威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副局长戴甦及水文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伍永年参会 [1] - 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