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晋闽文旅“双向奔赴” 推动两地多元协同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19:20
合作背景与目标 - 活动为太原市文物局主动对接南方市场、深化区域协作的重要实践,旨在为晋闽两地文旅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 - 双方希望通过交流洽谈会深化在文物保护、展览交流、人员互访及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文化互鉴与文旅协同发展 [1] - 合作目标是以文物为魂,深耕北方市场的同时拓展南方市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 具体合作举措 - 晋闽双方就文物资源挖掘、精品旅游线路设计、客源互送机制建设等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1] - 太原市文物局面向福建合作旅行社推出专项服务:团队享受与本地旅行社同等门票优惠、建立团队预约快速通道、提供交通与停车便捷服务 [1] - 福建旅行社承诺将晋祠为核心的太原文物旅游资源整合纳入福建赴山西精品线路并重点推介,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太原资源在福建市场的知名度,支持太原在福建开展旅游推介活动 [2] 行业运营数据 - 2025年1月至今,太原市文物局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203.93万人,实现门票收入16387.02万元 [2] - 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7.89%,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8.81% [2] - 客源分析显示游客主要集中在北方附近省市 [2]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新华网· 2025-10-18 09:36
政策导向与战略定位 - 高层强调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将文化旅游业打造为支柱产业 [1] - 省级战略布局突出“五大文化”特色,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目标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 [1][13] - 省级层面组建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创意经济等6个实体化专班,推动产业主动对接,实现从“文旅+”到“+文旅”的转变 [1][19] 行业表现与投资动态 - 2024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及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和10.8%,入境旅游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94.8%和124.1% [1][3] - 2025年1-8月全省文旅产业招引落地项目1374个,总投资额1827.5亿元,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36% [2][22] - 2024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文旅落地项目2716个,登记投资额4361.75亿元,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30.8% [3] 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 - 以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梅戏文化构成的“五大文化”作为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引擎 [1][5] - 系统性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如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整理2600件(套)徽州文书、推动10个项目列入全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5][6][8] - 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滚动实施506个重点项目,累计发行专项债10.37亿元,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7][8] 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与特色发展 - “一区三圈四带”空间布局加速落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排头兵”,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52亿元,同比增长6.1% [13][14][17] - 各地区差异化发展:皖南突出徽风皖韵,合肥突出科创特色,大别山深挖红色资源,皖北勾画生态美景 [14] - 建成7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级民宿数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14]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体育+”、“戏曲+”、“康养+”等千行百业与文旅有机融合,例如黄山市2024年举办规模赛事193场,带动旅游消费超18亿元 [20] - 主攻休闲度假强化项目牵引,如六安市霍山县由1.8亿元社会资本打造的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实现四季业态衔接 [21] - 黄山市通过“三张清单”机制推动项目良性循环,2025年1-8月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8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占比77.05% [21] 文化传播与社会价值 - 利用热门旅游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桐城市六尺巷日均客流达2万人,将“和文化”深度融入全域文旅规划体系 [24] - 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凸显,持续提升3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86个“大思政课”项目,建设近百个红色村镇 [27] - 文化赋能城市转型,如马鞍山由“钢城”转型成“诗城”,年吸引游客超4000万人次 [27]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34.4万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9-29 21:12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推动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消费场景迭代升级,让文化和旅游 的产品、服务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孙业礼说。他进一步 表示,文化、旅游融合,也带动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像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很多新的产 品,基于新科技的许多文旅产品,互动性强,沉浸式体验感也强,很受游客的喜爱。 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迈上了新台阶,在服 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结构布局持续优化,三是消费潜力不断释 放,四是文化出海成效显著。 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 高质量发展成就。 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介绍称,"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党中央 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力促 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美 ...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丨白皮书:新疆文化发展成效显著
新华网· 2025-09-19 15:09
文化发展成效 - 新疆文化发展成效显著[1] - 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1] -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1] 文艺创作与生产 - 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中心环节[1] - 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形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1]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 - 集中力量打造冰雪旅游等旅游品牌[1] - 旅游产品业态持续丰富[1]
洞穴篮球有搞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8:50
赛事基本情况 - 首届沿河洞篮四省市邀请赛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汆塘村凤鸣洞内举办 共有来自贵州 湖南 重庆 湖北四省市的12支草根队伍参加[1] - 洞穴篮球场可容纳2500至3000名观众 开幕式期间观众超5000人 决赛日观众进出量超6000人[1] - 洞内温度常年保持15至25摄氏度 具备天然恒温特性 结合遮风挡雨条件形成独特优势[2] 场馆建设与运营 - 凤鸣洞篮球场于2025年4月动工建设 8月建设完成 集篮球场与天然溶洞景观于一体[2] - 项目通过2024年村民集资和政府立项共同推动 总投资规模未披露但曾因资金不足一度搁置[1][2] - 洞内外设有三四十个小吃店铺和摊位 其中"洞吧"小店日均销售额达2000-3000元 单日最高超5000元[2] 区域发展战略 - 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 着力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品牌 已开发攀岩 探险 音乐会等文体项目[1] - 沿河县思渠镇杨楠村2024年建成5000平方米洞穴篮球场(容纳4000余人) 成功案例直接推动汆塘村项目建设[2] - 未来将通过定期举办赛事推动体育 文化 旅游融合 形成长期健身娱乐与增收模式[3]
2025海口钢琴教育产业大会暨古典生活艺术展在琼成功举办
央视网· 2025-08-12 19:00
行业活动概况 - 海口钢琴教育产业大会暨古典生活艺术展于8月11日圆满落幕 为期三天 [1] - 大会以高规格 高参与度 高影响力为核心亮点 采用一展一会一赛模式 [3] - 活动辐射全国200多个城市 吸引数十万名琴童 学术专家及业界人士参与 [3] 战略定位与发展机遇 - 海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打造经济增长新兴引擎 [1] - 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12月18日封关运行 海口作为核心城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 - 大会被列为2025年度省级会展重点项目 纳入2025年海南欢乐节系列活动中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同期举办伯牙钢琴艺术节全国总决赛 包含骑楼老街长桌宴和荣山寮落日音乐会 [3] - 首次推出美育大联盟展演和56合唱艺术节两大全新IP活动 [3] - 邀请韩国意大利等国钢琴家开展面对面交流会 引入国际前沿教育理念 [3] 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 获得清华艺科学院学术支持 为从业者搭建思想碰撞与资源共享的高端平台 [3] - 吸引国内外文化艺术美育学者企业探讨合作 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 [1] - 通过国际视野的对话交流 助力中国美育事业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3]
新华全媒+丨彝族火把节燃情大凉山夏日
新华社· 2025-07-20 16:45
文旅活动盛况 - 2025年凉山彝族火把节开幕式和火把狂欢夜活动在四川西昌市举行,吸引大量游客参与[1] - 活动包含14个世居民族的特色风情展演,形成万人执火、踏歌而行的壮观场面[1] - 西昌火把狂欢夜设置4.8公里长街,点燃88个火堆,吸引24万余人参与[2] 传统文化展示 - 火把节作为彝族千年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驱虫、祈丰、祭祖等民俗内涵[2] - 活动展示彝族"朵洛荷"群舞、达体舞等传统表演形式,参与者身着百褶裙等民族服饰[5][7] - 凉山17县市队伍集中展示银饰、刺绣、山歌等文化瑰宝及特色农产品[5] 旅游经济拉动 - 火把节期间新成昆铁路凉山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超60列,西昌西站单日最高开行76列创纪录[4] - 邛海湿地、螺髻山等景区成为热门目的地,大石板社区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7] - 凉山州推出斗牛、赛马、服饰展演等差异化活动,节庆持续一个月形成全域旅游效应[7] 文旅融合发展 - 凉山州通过火把节整合歌舞、非遗、美食品鉴等内容,打造文旅融合示范项目[7] - 活动促进民族服饰旅拍、传统婚俗体验等沉浸式消费场景[7] - 政府明确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路径,推动节庆经济与招商引资结合[7]
时代专论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12 08:50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意义 -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2] -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必须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2][3] -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3][13] 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方法 - 构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保护体系,物质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非遗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优先"[4][6] - 实施整体性保护策略,涵盖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多类型文化遗产[5][6] - 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包括执法督察、举报流程规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等制度[7][8]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挖掘 - 通过研究阐释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 - 注重"冷门绝学"如甲骨文、敦煌文化的代际人才培养[11] - 发挥博物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10][20] 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产业联动[15][17] - 城市更新需保留历史文脉,采用"绣花"式微改造实现保护与民生统一[14] - 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可带动旅游经济、就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12][16] 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 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载体[18] - 通过考古成果和文明探源工程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19] - 推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名片[20]
香港馆将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聚焦非遗与城市记忆
新华网· 2025-06-12 01:25
展会概况 - 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香港馆将于6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漫步香港:非遗与城市记忆" [1] - 香港馆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创产业发展处主办,香港出版总会及香港印刷业商会共同承办 [2] 展区设置与内容 - 香港馆设4大专区,展出逾500件香港出版、印刷及文创产品 [1] - "主题展区"集中展示蒸笼、广彩、粤剧头饰、扎作、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等多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配合相关香港出版物、印刷品 [1] - 首次设立"香港作家掠影展区",展出逾70种由香港出版的汉语文学作品,作为10月首届"世界华语文学节"的预热宣传 [2] 参展亮点 - 多位香港非遗技艺传承人将亲临现场介绍非遗制作技艺 [1] - 策展人强调香港非遗设计已融入日常生活,展览旨在展示城市的"温度、律动、脉动",推动非遗设计的永续发展 [1] - "世界华语文学节"旨在打造全球华语文学核心交流平台,助力香港巩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地位 [2] 行业影响 - 活动展现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风采,协助香港出版及印刷业界开拓市场 [1] - 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