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查纠问题 压实责任 靶向发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 - 福建省武夷山市纪检监察机关对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提升项目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关注责任划定和代建服务费核减情况 [1] -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文化遗产保护列为监督重点,通过监督检查、案件查办等方式排查薄弱环节,确保精准执纪 [1] - 山西省纪委监委将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监督范围,聚焦责任落实、资金使用和风险隐患三大关键环节 [1] - 甘肃省纪委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班子成员年度调研课题,结合调研成果制定专项监督意见 [1] 文化遗产保护现存问题 - 福建省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和监管缺位问题,具体表现为文物专家库建设滞后导致评审拖延,甲级资质企业稀缺引发围标串标风险 [2] - 陕西省纪委监委督促文旅厅完善主体责任清单,协调解决非遗保护资金拨付不及时问题 [2] - 山西省纪委监委梳理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领域信访举报和案件线索,从严核查部门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 [2] - 福建省建立线索移送、协作联动、提级查办三项机制,抽查核查项目资金超8亿元 [2] 监督整改与长效机制建设 - 甘肃省酒泉市、武威市纪委监委对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和验收环节开展检查,通过提示函推动整改 [3] - 福建省推动职能部门出台文化遗产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甘肃省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非遗项目动态监测 [3] - 山西省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甘肃省针对省图书馆原馆长案件制定58项整改措施 [3]
让文化遗产展现多元一体的魅力(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30
西夏陵申遗成功及文化价值 - 西夏陵作为中国2025年唯一申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魅力[1] - 陵寝出土7100余件文物,包括鎏金铜牛、琉璃鸱吻等,体现中原与党项族工艺融合[1] - 遗址为西夏王朝延续近200年的历史提供不可替代见证,在亚洲文明史具重要地位[1] 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 - 未来重点包括夯土技术加固、残碑数字化拼接、西夏文献整理及多民族艺术交流研究[2] - 采用VR技术还原陵塔建造场景,数字碑亭展示残碑内容,非遗工坊复兴鎏金技艺等[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西夏陵保护实践为文明传承提供"东方智慧"[3]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2024年陵区游客量同比增67%,文旅收入突破3亿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2] - 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研学基地综合体,通过免门票政策提升公众参与度[2] - 世界遗产称号助力宁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3] 中国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居世界前列,反映保护理念持续更新[3] - 强调保护传承需结合科技创新,提升文化遗产能见度与公众参与性[3][4] - 目标是通过国际交流展示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与世界文明繁荣[4]
我省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
大众日报· 2025-07-01 08:59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框架 - 山东省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从党的领导、系统性保护、制度体系、活化利用、传播交流、支持保障6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2] -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意识形态巡视督察 [2] - 实行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各部门对本行业文化遗产的直接管理责任 [2] 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机制 - 建立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分级名录,实施数字化保护专项工程,建设齐鲁文化遗产数智模型 [3] - 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模式,创建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并编制游径地图 [3] - 分类施策: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挂牌保护,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强化革命文物修复维护 [3] 法治化与执行保障 - 严格执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打击盗掘、走私等违法行为,将文化遗产法规纳入国民教育课程 [4] - 建立财政预算保障机制,统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重点领域 [4] - 加强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增设文化遗产专业,3年内完成省市县业务骨干轮训 [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启动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4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在商洛市秦岭博物馆启动,由省文物局、商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1] - 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全省将开展480余场系列活动,包括文物保护成果展示、文化遗产体验、学术研讨等 [1] - 活动现场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院馆校"合作共建中学历史学习实践基地授牌,3所中学被授予第二批"陕西省青少年文博素养培育基地"称号 [1] - 为秦岭博物馆揭牌,并授予"西北大学地质科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称号 [1] - 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推介活动终评名单揭晓,共评选出6项优秀文物保护项目 [1] 优秀文物保护项目 - 西安城墙(西南区域)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全面病害排查、构建巡查体系、结合传统工艺与科技手段等措施,形成独特预防性保护模式 [2] - 鱼河堡北城墙保护加固项目直面夯土建筑难题,经科学分析后采用针对性加固技术,消除隐患 [3] - 富平藏书楼修缮项目还原建筑历史风貌,结合文化展示与活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4] - 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保护修缮项目尊重革命文物历史,以传统工艺再现历史场景,保持其原貌 [5] - 瓦房店会馆群——北五省会馆古建筑彩画保护修复项目秉持保护与研究并重的理念,为研究清代会馆文化与装饰风格提供珍贵样本 [5] - 西安渭桥遗址汉代古船保护项目聚焦"丝路第一船",构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室内修复、博物馆展示"三位一体"的全链条保护体系 [5]
文脉华章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4 20:01
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拥有1500多年历史 是世界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地寻溯中华文明的重要性 [5] - 敦煌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 4.5万平方米壁画 2000多身彩塑 是国内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运用多场耦合实验室和数字技术加强保护 [7] - 殷墟遗址是首个被考古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2024年新馆开放 全景式展示商文明考古成果 运用AI和多媒体技术增强沉浸体验 [8][12] 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 - 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项目 用户可沉浸式体验晚唐至清末的洞窟营造场景 [7] - 麦积山石窟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代表性龛像 打造"云上麦积"线上全景漫游平台 实现异地展览 [12] - 殷墟博物馆新馆采用人工智能技术 创新文物文献的时代表达方式 [12] 考古研究与文明实证 - 三星堆遗址代表古蜀文明最高水平 出土文物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考古实证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持续深化研究 [10][12] - 殷墟考古持续近百年 出土青铜器 玉器 甲骨文等文物 新馆集中展示考古成果 [8][11] - 云梦县博物馆获习近平总书记指示 需加强考古研究提升保护水平 为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13]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国家博物馆推出"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 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14] - 敦煌 殷墟等遗址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保护与传播并重 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7][12] - 文化遗产成为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13]
且看文物绽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2] - 主场城市长沙举办"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主题展览 展出包括凌家滩玉齿璜 十六国乐俑 青花松竹梅纹梅瓶等文物 [2]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趋势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聚焦新发现 新视野 展现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 新技艺 [3] -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利用AI技术解读甲骨文 还原英雄姓名等 [3] - 创新表现形式如90后演员演绎敦煌文化 "Z世代"创新糖画玩法 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 [3] 重点展出文物 - 展出代表性文物包括: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凌家滩玉齿璜 王子午鼎 三星堆金面具 十六国乐俑 青花松竹梅纹梅瓶 [2]
时代专论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意义 -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2] -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必须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2][3] -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3][13] 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方法 - 构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保护体系,物质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非遗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优先"[4][6] - 实施整体性保护策略,涵盖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多类型文化遗产[5][6] - 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包括执法督察、举报流程规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等制度[7][8]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挖掘 - 通过研究阐释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 - 注重"冷门绝学"如甲骨文、敦煌文化的代际人才培养[11] - 发挥博物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10][20] 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产业联动[15][17] - 城市更新需保留历史文脉,采用"绣花"式微改造实现保护与民生统一[14] - 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可带动旅游经济、就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12][16] 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 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载体[18] - 通过考古成果和文明探源工程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19] - 推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名片[20]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新京报· 2025-06-11 21:5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中国已形成覆盖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网络 [2] - 实施超1万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修复6.2万件(套)珍贵文物 [2] - 博物馆参观人次呈现"井喷式"增长,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显著增强 [2] 制度与技术赋能 - 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精准管理 [3] - 实施"大遗址保护国家工程",对长城、大运河等150处大遗址开展系统性保护 [4] - 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结合,如贵州苗绣、苏州缂丝等传统技艺现代化 [4]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 [4] - 辨证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在严格保护遗址本体基础上打造文化综合体 [4] - 文化遗产保护从"单打独斗"转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治理 [4] 创新与国际传播 -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数字敦煌"全球共享等项目激活文化遗产现代价值 [5] - 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成为国际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6] - 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如故宫)、"中国非遗文化周"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 [7]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 [6] - 中法在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领域合作推动技术交流 [6] -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成为增进国家间友谊的纽带 [6]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开讲
大众日报· 2025-06-07 09:0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围绕"古国时代"主题进行解读 包括何谓"古国" 古国的发生和演进 从"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代" 古国时代的历史遗产等方面 [2] - 赵辉就山东高质量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提出建议 [2] - 副省长温暖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 从更高维度 更广视野认识其重要意义 [3] - 要聚焦重点任务 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 村镇的整体保护 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 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 - 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3] 活动参与情况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在山东大厦开讲 省委书记林武 省长周乃翔 省政协主席葛慧君 省委副书记王宇燕等出席 [2] - 有关省领导 驻济省直部门 省管企业 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 [3]
四川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项久久为功的任务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3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四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达23项,包括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 [2][6] - 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0余处,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主体的保护传承体系 [2][6]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已完成近4000件文物修复 [4] 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 设立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5家古文字研究中心,初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格局 [2][7] - 三星堆发布重点课题20余个,多学科融合研究古蜀文明 [4] - 《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出台,推进《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审议,强化法治保障 [5] 技术创新与展示 - 三星堆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模拟考古方舱,AI数字修复技术复原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7]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动态光影技术展示紫竹观音等石刻瑰宝 [7] - 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展示 [7]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三星堆文物希腊展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亮相 [2] - 自贡彩灯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古蜀文明特展在希腊雅典获高度评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四川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5] - 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雕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6]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通过互动活动推广非遗文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