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电力基础设施
icon
搜索文档
算力需求5年内将显著冲击电力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2:19
全球算力发展与电力需求趋势 - 全球算力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3%以上 [1] - 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球总用电量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1] - 由人工智能等掀起的用电需求激增将在五年内对电力产生较大冲击,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占比将达到11%至17% [6] 中国电力需求现状与驱动因素 - 中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在7、8月连续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2]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加,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也同比显著增长 [2] - 电力需求结构中,来自工业、制造业的用电需求特别大 [4] 新型电力系统与基础设施建设 - 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匹配的能源基础设施是“十五五”期间的核心工作 [9] - 煤电在“十五五”期间作为发电基本盘需推进低碳化、清洁化和灵活化改造,以补充风电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 [11] - 充电桩将成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与电网互动形成巨大的储能网络系统 [11] - 储能规模需要继续扩大,建议从战略、资金及政策等方面推进电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建设 [11]
算力需求5年内将显著冲击电力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2:08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叠加新能源汽车普及,对电力系统构成巨大挑战,未来四至五年内冲击尤为显著 [1][3] - 中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已连续突破万亿千瓦时,工业、制造业及新兴技术产业是主要驱动因素 [1][2] - 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匹配的能源基础设施是应对挑战的核心,需从煤电改造、充电桩网络及储能规模化三方面推进 [5][6][8] 电力需求增长驱动因素 - 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占全球总用电量3%以上,AI大模型发展将推动该比例持续上升 [1] - 中国7、8月月度全社会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加,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而显著增长 [1] - 电力需求结构与经济发展及制造业息息相关,工业、制造业用电需求特别大 [2] 算力发展对电力的冲击预测 - 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占比将达到11%至17%,接近当前中国全社会居民用电15%的平均占比 [4] - 未来四至五年内,由人工智能等掀起的用电需求激增将对电力产生较大冲击,因需求集中性涌进 [3][4] - 长期来看冲击不会特别明显,但短期集中涌进的需求将成为挑战 [4]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向 - 煤电需在"十五五"期间推进低碳化、清洁化和灵活化改造,以补充风电、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 [8] - 充电桩基于新能源汽车存量扩充和渗透率提升,可与电网互动形成巨大储能网络系统,成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 [8] - 储能规模需继续扩大,建议从战略、资金及政策等方面推进电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建设 [8] 当前电力供给稳定性 - 当前中国无需担心"电力慌",煤电等电源结构稳定,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增强电力供给能力 [5] - 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提升快速,但属于不稳定电源,需构建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匹配系统 [6]
五年之内,算力会对电力造成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14:35
全球算力与电力需求趋势 - 全球算力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3%以上 [1] - AI大模型快速发展将推动数据中心耗电比例继续上升 [1] - 中国7、8月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连续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1] 中国电力需求增长驱动因素 - 工业与制造业是当前中国电力需求结构中特别大的组成部分 [4] -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带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加 [1]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推动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显著增长 [1] 算力用电需求的未来冲击 - 业内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占比将达到11%至17%,接近当前中国全社会居民用电15%的平均占比 [7] - 未来四、五年内,由人工智能等掀起的用电需求激增将对电力系统产生较大冲击 [7] - 目前数据中心带来的用电影响尚未达到巨大程度,但未来冲击会逐渐体现 [4] 中国电力供给现状与信心 - 煤电等电源结构稳定以及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增强了电力供给能力,当前无需担心“电力慌” [11] - 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提升快速,但其属于不稳定电源 [11] 新型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向 - “十五五”期间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匹配的能源基础设施是核心工作 [11] - 煤电需继续推进低碳化、清洁化和灵活化改造,以补充风电光伏的不稳定性 [15] - 充电桩基于新能源汽车存量扩充,可与电网互动形成巨大储能网络系统 [15] - 需从战略、资金及政策等方面推进电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建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