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多元化

搜索文档
魏建军提出“四化战略”,或成汽车行业破局之道
经济观察网· 2025-09-29 18:07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2009年至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超千亿元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零售达1089.9万辆 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47.6% [1] - 2024年下半年连续5个月渗透率突破50% 2025年8月渗透率超55% [1] 油电不平等问题 - 燃油车比新能源车税费高出15% [1] - 燃油车需额外承担购置税、消费税、车船税等 [1] - 行业呼吁油电平权化以实现公平竞争 [1][3] 长城汽车四化战略 - 泛内燃机化:通过Hi4技术体系实现油电协同 突破高效节能与续航限制 [3][4] - 新能源多元化:根据场景需求布局纯电小型化与大型车混动化 [4] - 油电平等化:主张取消新能源优惠 促进全动力技术公平发展 [2][3] - 战略全球化:通过ONE GWM品牌战略差异化布局海外市场 [5] 技术布局与产品策略 - Hi4技术体系覆盖紧凑型SUV至强越野车型 实现四驱性能与两驱能耗 [4] - 混动技术适配城市低速电驱与长途高速直驱 全场景覆盖 [4] - 纯电车型定位城市使用 混动车型适配复杂路况及海外多元需求 [4][5] 全球化进展 - 海外产能超40万辆 覆盖170多个国家地区 累计出口销量突破200万辆 [8] - 本土化生态布局:泰国/澳大利亚上市坦克300柴油版 墨西哥上市坦克500 [5] - 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元 2024年研发费用104亿元占营收5.2% [6] - 拥有七国十地研发布局 2.3万工程师团队占比员工总数25% [6][8]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523.16亿元 同比增长7.72% [8] - 净利润45.86亿元 同比增长19.42% [8] - 季度销量31.20万辆 同比增长11.63% [8] - 新能源车销售9.79万辆 同比增长38.69% [9] - 海外市场销售10.78万辆 保持稳步增长 [9] 企业价值观与发展观 - 核心价值观为诚信与良心 拒绝虚假宣传与恶性降价 [6] - 研发不设限 投资极端环境试验室保障产品可靠性 [7] - 全球化战略要求品牌、产业链、生态全面出海 [7] - 2025年底计划推出首款跑车产品 [9]
冲进新能源“主流圈” 甲醇汽车跑起来了
证券日报· 2025-08-15 00:00
甲醇汽车技术与性能特点 - 车辆起步快、提速快,无尾气味道,外观与纯电汽车相似但车身两侧多有两个较大的甲醇燃料箱 [1] - 内核与纯电汽车最大不同在于无续航限制,加一次甲醇可跑800多公里,在复杂地形下表现良好 [1] - 甲醇燃料比柴油便宜得多,一般每升可便宜4元左右 [1] - 技术难点如溶胀、燃油泵腐蚀、低温启动困难等已被攻克,绿色甲醇发动机最高热效率量产化版本达到50.3% [3] - 应用场景已突破汽车领域,扩展至重载运输、极寒环境、远洋航运等,填补了电池与氢能的技术空白 [1] 市场推广与试点现状 - 在贵州、黑龙江漠河、贵州贵阳、山西矿区等多地驾驶甲醇汽车已蔚然成风 [1] - 贵州推广甲醇出租车1.7万辆,建成甲醇加注站超60座,年耗甲醇约25万吨,替代汽油15万吨 [4] - 哈尔滨亚冬会期间有1500辆甲醇网约车提供服务,天津滨海投用586台甲醇公交车,累计加注甲醇约6615吨,替代柴油3042吨,减排二氧化碳661.5吨 [4] - 2024年全国甲醇燃料汽车市场保有量达62.6万辆,较2018年增长52.35% [4]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醇燃料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10%以上,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万辆 [4] 产业链发展与资本投入 - 上游绿色甲醇产能决定甲醇汽车规模扩张的"天花板",预计2030年全球绿色甲醇需求量将超4000万吨 [5] - 多家央企能源巨头如中国能建、中国广核集团、上海电气等已相继布局绿色甲醇项目 [5] - 民营企业如远景能源、吉利、金风科技等紧随其后,中国能建相关项目投资预算达300亿元和208亿元 [6] - 甲醇轻卡作为新能源车型可上绿牌享受路权政策,燃料费用每公里可比传统柴油轻卡节省1元 [6] - 吉利在甲醇汽车领域深耕20多年,投入运营甲醇汽车5万台,累计行驶里程超230亿公里 [6] 企业动态与生态建设 - 浙江醇氢科技完成超2亿美元第三轮融资,其Pre-A+轮融资1.35亿美元后投后估值超过15亿美元(约109亿元人民币) [7] - 氢醇超混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及绿色运力项目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总投资30亿元 [7] - 远程与银河创新资本合作成立醇氢电动产业母基金,母子基金总规模20亿元 [7] - 醇氢电动生态联盟正式成立,由远程、博世、采埃孚、国轩高科等多方共同倡议组建 [8] - 吉利已形成"醇、站、动、车、捕"的循环运营模式,加速甲醇加注站布局 [6]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甲醇加注站数量偏少是制约市场渗透的核心问题之一 [9] - 政策层面释放积极信号,提出要完善加氢(醇)站等基础设施网络 [9] - 远程旗下"远醇"品牌与中石化、中石油合作改造甲醇加注站,单站改造费用仅需5万元至10万元 [10] - 截至目前,"远醇"已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建设900多座甲醇加注站,计划到2027年底建成4000个 [10] - 多个绿色甲醇项目的投建意味着甲醇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即将迎来突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