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新质生产力
icon
搜索文档
“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低碳技术及应用案例(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2 20:33
论坛与报告发布 - 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并发布《"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低碳技术及应用案例(2025)》[1] 国家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目标是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3] - 国家计划培育包括新型储能在内的新兴产业,并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3] 优秀案例评选与技术创新 - 通过案例征集与评审,从技术类、产品类和应用类中评选出12份入围案例[4] - 隆基绿能的背接触电池技术使量产组件效率达24.8%,为全球最高,预计未来3-5年内电池效率将提升至28.5%左右[5] - 麦田能源逆变器效率高达98.6%,拥有境内外专利超100项,提供光储充热一站式综合能源解决方案[5] - 协鑫科技的颗粒硅技术碳足迹为14.44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2024年产能达48万吨,出货量同比增长45%[6] - 熙禾智能研发基于特征声音识别的预警系统,可在热失控早期发出预警[6] - 通威股份TNC 2.0组件采用908技术,遮光面积减少90%以上,通过测试后功率衰减仅1%,30年可多发电4028万度[7] - 先导智能XBC串焊机出货量超过30GW,客户端速度不小于6800片/小时,串良率达99%[7] - 正泰安能解决方案采用优化器技术,提升系统发电效率5%–25%,结合AI测绘可在20分钟内输出个性化方案[8] - 协鑫晟能虚拟电厂体系已在江苏聚合超65万千瓦可调资源,全国聚合近100万千瓦[8] - 阳光电源智慧配电网项目为色达县3万户居民提供连续7天100%光伏稳定供电,具备毫秒级快速响应和GW级黑启动能力[9] - 天合光能微电网项目年发电量约824.8万kWh,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支撑绿色数据中心[10] - 远信储能独立储能项目规模为300MW/600MWh,投产后预计年度输送1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可满足380万户居民一年用电需要[10] - 道通科技智慧运营体系使建站周期从7天压缩至5分钟,电费成本降低45%,单站年均运营利润提升30%~50%[11]
2025年度“21世纪·新能新质”应用优秀案例征集启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8:24
中国新能源发展目标与政策 - 中国宣布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为30%以上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36亿千瓦 是2020年的6倍以上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 并推动新兴产业如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1] “21世纪·新能新质”案例征集活动 - 活动由21世纪经济报道能源策工作室联合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大会组委会等机构发起 旨在提炼新能源领域优秀技术和应用案例 [2] - 案例征集范围包括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和能源效率改进领域 如太阳能 风能 氢能 储能 智慧电网 工业节能等 [3] - 申报案例需具有先进性 创新性和实用性 并能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案例征集流程与时间安排 - 案例征集通过企业自荐或专家机构推荐进行 申报通道为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指定链接 [4] - 案例征集阶段为10月20日至11月15日 为期25天 最终名单将于11月中下旬公布 [5] - 案例评审将基于经济效益 创新效益和示范价值等维度进行研判 [5]
五年再造“杭台”之和,浙江经济体量逼近9.5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21:0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浙江"十四五"经济总量增加接近3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杭 州加一个台州的经济体量。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杜旭亮在发布会上表示,浙江的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万亿、8万亿、9 万亿元三个大台阶,今年预计可以达到9.5万亿元左右,占全国份额提升至6.7%左右。浙江的人均GDP 从2020年的1.46万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9万美元,预计今年可突破2万美元。 从产业变化看,目前,浙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3,培育形成现代纺织与服装、 绿色石化、高端软件、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5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9月26日,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 (杭州主城中心武林广场,拍摄:柳宁馨) 例如,浙江加快培育壮大能源新质生产力,形成全国领先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启动建设全国首 个深远海风电母港。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落户温州,白马湖实验室研发的钙钛太阳能电 池技术刷新2项世界纪录。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从创新主体看,目前浙江全省已有高新企业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