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材料

搜索文档
科创院士谈|冷劲松:材料科学必将从智能材料走向智慧材料
第一财经· 2025-09-20 23:21
智能材料定义与特性 - 智能材料是一类能够感知环境变化、作出判断并执行指令的新型材料 其关键特性在于能够随外界刺激主动改变形状、软硬、颜色或功能[2] - 智能材料具备感知、驱动与信息处理一体化特征 可通过电、磁、光、热或溶液pH值等外界条件触发响应 无需传统机械或电机结构[2] - 主要类型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电致活性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及电/磁流变材料等 具有主动可控变形、变性能和变功能特点[2] 智能材料应用领域 - 压电材料应用于振动控制与精密驱动 形状记忆合金用于心血管支架 磁致伸缩材料用于超声换能器[3] - 电流变/磁流变材料应用于汽车自适应减震器 介电弹性体用于软体机器人 光致变色材料用于波音787舷窗[3] - 自修复材料如自愈合汽车保险杠 形状记忆聚合物可响应温度/光/溶液刺激 4D打印结构可随时间环境改变形态[3] - 传感型纤维用于汗孔自适应调温服装 变刚度结构用于可展开帐篷 液态透镜可通过折射率调节实现光学变焦[4] - 脑机接口执行材料通过生物电信号控制假肢 食品级变形材料可制作遇水自成型意面[4] - 在航天航空、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能源电力和建筑家居等领域展现广阔应用前景[5] 智慧材料概念与发展 - 中国首次提出"智慧材料"概念 通过对智能材料进行人工智能训练 实现类生命自主决策与响应[6] - 智慧材料具备强生存、强适应、强自主和自生长特性 能够感知环境并提取信息 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主决策[6] - 应用包括肌电信号控制假肢抓握 眼球运动电信号驱动变焦透镜 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操控材料执行复杂任务[6] - 智慧材料系统将赋予高端装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任务三位一体能力[7] 市场规模与产业影响 - 全球智能材料市场规模到2030年最高有望达到2500亿美元[7] - 在医疗领域推动可降解个性化支架、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和组织再生支架发展[7] - 在能源领域应用柔性光伏发电装置、海浪发电材料和智能电网监测系统[7] - 在日常生活中催生自适应家居、智能穿戴、个性化玩具和食品加工等新形态产品[7] - 在安全防护方面发展洪水应急屏障、变形救援设备和结构健康监测系统[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在基础研究与航天柔性电池板等尖端领域国际领先 但在消费品转化和产业生态建设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8] - 材料发展需与终端应用紧密结合 需要更多跨学科合作并联动企业加快产品化步伐[8]
中科院院士冷劲松:人形机器人的“身体”革命
经济观察报· 2025-09-20 17:55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路径 - 产业界存在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一种是以优必选、智平方为代表的企业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投入商业和工业场景 另一种是以冷劲松院士团队为代表的从底层智能材料入手重构机器人"身体"的路线 [1][3][18] "身体"革命:智能材料创新 - 冷劲松团队研发的智能材料可根据电、磁、光、热等外界激励主动改变形状、软硬和功能 目标替代传统电机成为未来机器人"肌肉" [2][10][11] - 智能材料柔性太阳能帆板已成功应用于商业卫星 实现国际首次作为主电源在轨展开 将传统"炸、弹、锁"三步展开流程简化为单一平稳动作 [5][7][8] - 智能材料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储氢气瓶制造中使用可变形模具 解决异形芯模取出难题 [9] - 生物医疗领域应用:可降解智能高分子材料制作心血管支架 两年后自行降解吸收 降低长期血栓风险 [10] - 其他应用场景包括:根据湿度变化的智能服装 自适应车速的汽车外形 自动升降的应急防洪坝 可重复擦写盲文纸 [10] "大脑"竞速:AI算法与感知系统 - 智平方与惠科子公司达成合作 未来三年将部署超过1000台VLA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半导体显示生产基地 [2][14] - VLA大模型通过端到端数据驱动实现"从感知到行动"自主能力 解决传统机器人柔性作业难题 采用人形轮式设计适配现有工厂环境 [14] - 优必选获得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合同 Walker系列累计获得近4亿元合同 [14][15] - 优必选百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Thinker在微软、谷歌等机构发起的三大国际机器人权威测试中获得四项全球第一 [2][15] - 帕西尼公司聚焦触觉感知系统 自研高精度阵列式触觉传感器 建立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工厂 [15] - 帕西尼全模态数据集"OmniSharing DB"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架 成为可流通的标准数据资产 [15] 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国在变形智能材料基础研究论文数量全球最多 但产品化方面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被日本和德国公司抢占先机 [16] - 产业面临共同挑战: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具备成本效益和长期可靠性的商业化产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