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规模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解读ChatGPT Atlas背后的数据边界之战
虎嗅· 2025-10-23 13:53
文章核心观点 - AI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模型的基础智能水平转向对现实世界数据的理解深度,即“智能规模效应”(智能效能 = 大模型智能水平 × 现实理解纵深)[5][7][24] - 未来AI应用的胜负手在于谁能无限扩展自身的数据边界,从而获得更深的“现实理解纵深”,这构成了新的护城河[9][18][59] - 这场数据圈地运动将导致比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激烈的“赢家通吃”效应,竞争更趋向于零和博弈[52][58][67] 历史竞争格局演变 - Chrome浏览器的成功是谷歌在与微软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为谷歌建立了自己的端和入口[1][2] - 在AI大模型背景下,竞争角色发生互换,OpenAI扮演了昔日谷歌的角色,而今天的谷歌则类似于昔日的微软[3] 智能规模效应解析 - 大模型的智能水平是AI的“基础智商”或“势能”,由模型架构、训练数据量、参数规模和计算资源决定[13][15][16] - 现实理解纵深是AI的“情境智商”,代表模型能接触和理解的特定、实时、私有数据的深度和广度[23] - 在智能水平达到阈值后,应用成败的关键迅速转向模型所能撬动的现实数据规模[24] 数据圈地运动的表现 - **从云端走向桌面与OS**:OpenAI的ChatGPT Altlas和Anthropic推出桌面端,旨在通过端云一体路线解决体验瓶颈,获取更多个人上下文数据[26][27][28] - **从静态走向实时**:Perplexity AI采用实时检索增强生成架构,解决LLM知识陈旧问题,在2024年初月活跃用户突破1000万[34][35][38] - **从公共走向私有**:Microsoft 365 Copilot通过Microsoft Graph索引企业私有数据,据称使用户在总结会议等任务上速度提升近4倍,平均每周节省1.2小时[40][42][46] - **从数字走向物理**: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是扩展数据边界的终极形态,旨在通过硬件接入实时物理世界数据[47][49] AI时代竞争本质变化 - 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核心是“注意力”,用户迁移成本相对可控[53] - AI时代竞争核心转变为“上下文”或“现实理解纵深”,由于大模型的通用性,竞争强度被放大[55][58] - 深度嵌入工作流的AI应用因其积累的现实理解纵深而形成高粘性护城河,用户更换AI助手的成本极高,相当于知识清零重来[59][65][66] 未来挑战与趋势 - 数据边界无限扩展带来了隐私与信任的核心矛盾,用户对效能的渴望与对隐私的担忧并存[70][72] - 竞赛下半场不仅是关于抓取更多数据,更是关于谁能以更可信、更安全的方式处理数据[73] - AI的未来在于构建深度嵌入现实的专业助手,而非无所不知的数字上帝[75]
智能规模效应:解读ChatGPT Atlas背后的数据边界之战
36氪· 2025-10-23 11:30
文章核心观点 - AI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单纯比拼大模型的“智能水平”转向争夺“现实理解纵深”,即模型对特定、实时、私有数据的获取和应用能力 [3][4][12] - 未来AI应用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智能规模效应”,其公式为:智能效能 = 大模型的智能水平 × 现实理解纵深 [3][6][38] - 行业将进入一场旨在无限扩展自身数据边界的激烈竞赛,数据圈地运动的激烈程度和赢家通吃效应将远超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4][26][34]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OpenAI推出ChatGPT Atlas浏览器产品被视为向谷歌腹地发起的直接竞争,类似于昔日谷歌通过Chrome浏览器成功对抗微软的竞争策略 [1] - 在AI大模型背景下,角色发生互换,OpenAI扮演了昔日谷歌的进攻者角色,而今天的谷歌则类似于昔日处于防守位置的微软 [1] - 行业竞争的本质从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争夺转变为智能时代的“上下文”争夺,后者构成的护城河效应更强 [26][27][29] 智能规模效应解析 - 大模型的智能水平是AI的“基础智商”,由模型架构、训练数据量、参数规模和计算资源共同决定,代表模型的“势能” [7] - 现实理解纵深是AI的“情境智商”,代表模型在执行具体任务时能接触和理解的特定、实时、私有数据的深度和广度 [10] - 在智能水平达到阈值后,决定应用成败的关键因素迅速转向模型所能撬动的“现实数据”规模 [12] - 大模型的下半场竞争核心是谁能拿到更多的真实场景全量数据,尤其是加入过去未纳入维度的数据 [7][8] 数据圈地运动的具体表现 - **从云端走向桌面与OS**:通过具备系统级权限的原生应用解决网页版AI与用户工作流割裂的痛点,目标是通过端-云一体路线拿到更多数据 [13] - **从静态走向实时**:以Perplexity AI为例,采用实时检索+LLM总结架构,在2024年初月活跃用户突破1000万,解决传统LLM知识陈旧和搜索引擎只给链接不给答案的痛点 [16] - **从公共走向私有**:以Microsoft 365 Copilot为例,通过Microsoft Graph索引企业所有私有数据,用户在总结会议等任务上速度提升近4倍,平均每周节省1.2小时 [17][21][22] - **从数字走向物理**:通过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扩展智能规模效应,实现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万物互联终局 [23][24] 未来竞争趋势与影响 - AI应用深度嵌入工作流后积累的现实理解纵深将构成无与伦比的护城河,用户迁移成本极高,相当于对员工进行从零开始的漫长培训 [29][33][34] - 由于通用智能的无边界特质,数字空间大厂间的竞赛终局更趋向“零和博弈”,用户最终可能选择一个“主AI”并将其数据边界最大化 [34] - 未来竞争的下半场不仅是关于数据抓取,更是关于谁能以更可信、更安全的方式处理数据,隐私与信任将成为核心变量 [35][37] - 操作系统、微信等高粘性产品的网络效应将重现,更换AI助手的成本可能等同于知识清零重来 [31][33][34]
未来5-10年,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虎嗅· 2025-06-26 20:18
AI的破坏性影响 - AI技术不仅带来效率改善,更酝酿着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巨大破坏性,未来十亿美元业务可能仅由AI驱动而非人力[4][5][6] - 出行服务行业已呈现三阶段演进:出租车公司(人力驱动)→网约车(算法调度为主)→自动驾驶服务(完全算法驱动),Waymo日服务量达2535次[8][9][10][11] - 加州无人驾驶Robotaxi业务规模已达Uber一半,预示全美推广后数十亿美元业务将由算法主导[11] 业务流程重构 - AI大模型使"全AI驱动"模式可低成本复制到多领域,如T恤衫设计生产流程可被AI完全接管(潮流感知→方案生成→柔性生产→销售)[13][14][16][17] - 两种业务模式对比:传统"人-AI-人"协作 vs 颠覆性"AI-AI-AI"链条,后者将改变企业价值创造主体[18][24] - 实例包括新电商(美甲/服饰)、矿山开采(新疆试点)、量化交易(幻方量化2016年管理规模达100亿)[19][20][21] 智能规模效应 - 全AI驱动公司依赖两大支柱:模型技术水平(智商)与实时数据覆盖度,形成"数据越多→效能越高→整合越强"的正循环[30][31][32] - Waymo等自动驾驶企业需整合车厂数据链,若供应链存在数据隔离将导致业务无法运转[33][34] - SaaS行业正被AI内化,微软CEO指出SaaS存在意义可能被削弱,国内同步出现此趋势[38] 行业演进路径 - 企业AI化分为四阶段:工具导入(如腾讯会议)→业务在线化(ERP系统)→智能体局部替代→高级智能体全流程接管[43][44] - 传统公司与全AI驱动公司构成坐标两极,中间态企业将加速向右迁移,类似电商对百货的替代[45][47] - AI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人类进化,预计5-10年内能力再提升10倍,加速行业重构[4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