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更年期
icon
搜索文档
“更”好更年期,优雅下半程
新华网· 2025-08-10 10:03
更年期症状与识别 - 我国近半数40岁至60岁女性有更年期症状,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情绪波动、胸闷气短等身心症状 [1] - 更年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多数始于绝经前4年(平均46-47岁),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引发症状 [2] -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心跳加快、手脚发麻、潮热发汗等,易被误认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 [4][5] 更年期健康管理与治疗 - 医学观念从"无需干预"转变为"健康管理是老年生活质量关键",提倡科学应对而非"硬扛" [6] - 绝经激素治疗通过补充雌激素/雌孕激素组合缓解症状,预防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6] - 非激素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穴位按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心理调节)效果更佳 [6][7] 社会认知与支持 - 更年期女性常因症状被误解为"体质差"或"故意找事",需加强社会理解与家庭支持 [7] - 建议通过"知更健康"小程序进行智能问答和自我检测,提升个人健康管理能力 [5] - 呼吁社会关注更年期女性需求,结合医疗干预与心理支持实现优雅过渡 [7]
科学与健康丨“更”好更年期,优雅下半程
新华网· 2025-08-10 06:50
更年期症状与识别 - 我国近半数40岁至60岁女性有更年期症状,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情绪波动、胸闷气短等[1] - 更年期通常始于绝经前4年,平均年龄46岁至47岁,部分女性可能在绝经前10年出现症状[2] -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心跳加快、手脚发麻、潮热发汗,易被误认为心梗或其他疾病[5] 更年期健康管理 - 更年期健康管理是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需科学干预而非"硬扛"[6] - 绝经激素治疗通过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组合,可缓解症状并预防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风险[6] - 激素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安全性可控,不会导致发胖,但禁忌症包括妊娠、乳腺癌、严重肝肾不全等[6][7] 非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 - 中药、穴位按摩、针灸等非激素疗法可辅助缓解症状[7] - 规律运动(有氧+力量训练)、补充维生素D和钙、均衡饮食、戒烟限酒是重要干预手段[8] - 心理调节方法包括冥想、瑜伽、认知行为疗法,需结合家属支持与社会理解[8] 社会认知与工具支持 - 北京协和医院推出"知更健康"小程序,提供智能问答和自我检测功能[5] - 社会需消除对更年期女性的误解,职场和家庭应加强知识普及以改善支持环境[8]
更年期,如何科学自救?
虎嗅· 2025-06-24 17:58
更年期健康管理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与痛点 - 全球更年期女性群体规模达12亿(2030年预估)[2] - 90%女性在寻求帮助时无法获得有效诊疗[5] - 医学界存在系统性认知盲区:医学院培训不足、诊断工具缺失、性别偏见残留[16] 市场需求特征 - 症状清单涵盖50+种生理/心理问题:潮热盗汗(76%发生率)、关节痛(60%)、脑雾(45%)、性功能障碍(40%)等[4][13] - 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个性化诊疗方案(激素替代疗法接受度<20%)、专业医生资源(合格医师覆盖率<30%)[21][23] 产品与服务创新方向 **医疗干预领域** - 绝经激素疗法(MHT)市场潜力:60岁以下女性适用群体达4.8亿(按40%比例估算)[23] - 精准用药方案:经皮雌激素(降低血栓风险30%)、个体化剂量调整系统[24] **健康管理工具** - 数字化症状追踪:格林量表自测系统(21项指标量化评估)[20] - 智能监测设备:夜间体温波动记录仪(潮热频次分析)、骨密度家用检测仪[30][19] **营养与运动解决方案** - 功能性食品:高蛋白配方(1.6g/kg/日)、抗炎膳食包(纤维>25g/日)[27][26] - 专项训练课程:抗阻力训练体系(每周3次针对性肌群训练)[28][29] 消费者行为洞察 - 社群经济崛起:线上支持小组参与度年增120%(2022-2023数据)[35] - 决策链特征:症状日记作为就医凭证使用率达67%(《更年期健康白皮书》2023)[20]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健康意识升级:45-55岁女性年度健康支出增速达18%(vs 全年龄段平均9%)[38] - 政策支持:WHO 2030更年期诊疗指南更新推动市场规范化[17] 注:所有数据引用自原文标注段落,未包含风险提示等非核心内容
让更年期被更多人看见
新京报· 2025-05-21 06:44
全球更年期女性人口 - 2025年全球预计有11亿妇女处于更年期或进入绝经期后 [1] 公益活动概况 - "护龄无界、悦见新生"健康指南针女性健康公益科普活动在北京举办 [1] - 活动由新京报社联合北京市政法卫文工会主办 [1] -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 [1] - 2024年新京报社推出公益回响计划,聚焦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 [2] - 2024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新京报社发起"健康指南针"公益倡导项目 [2] 更年期认知与应对 -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的一个阶段,需要被看见、接受、理解与支持 [1] - 更年期是特别重要的健康关口,值得重视 [1] - 更年期不是病,是疾病的温床,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在此阶段埋下伏笔 [5] - 更年期症状包括潮热盗汗、失眠、骨关节疼痛、萎缩性阴道炎等 [5] -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可延缓卵巢衰老 [5] 个人经历分享 - 主持人李静经历月经紊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问题等更年期症状 [3] - 李静通过专业治疗、科学运动和饮食管理成功减重 [3] - 李静创作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建议企业制定更年期保护政策 [3] - 李静每周坚持运动三次,采用两拳蔬菜、一拳优质蛋白质、一拳优质碳水的饮食结构 [4] 医疗建议 - 求诊者需准备月经情况、困扰症状、治疗史、检查结果、家族病史等信息 [7] - 建议查性激素和骨密度 [7] - 准备充分可节省就诊时间,提高沟通效率 [7] 政策与社会支持 -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将"女性与健康"列为首要发展领域 [7]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强调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妇女健康素养 [7] - 叮当快药推出更年期关爱专题,包含科普内容、健康指数自测、更年期门诊地图等服务 [8] - 提高女性医护工作者对经期健康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传播到更广泛女性群体 [9]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36氪· 2025-05-20 11:30
更年期症状与认知 - 更年期症状包括潮热、盗汗、情绪波动、关节疼痛等34种常见表现,根源在于雌激素水平下降[6][7] - 雌激素影响女性全身系统,包括骨骼、心血管、认知功能等,其下降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声音变化等[7] - 44岁女性出现髂骶关节痛、皮肤松弛、燥热等症状后被确诊为更年期[3] - 围绝经期通常从40岁开始,持续到更年期,1%女性会在40岁前绝经[6] 社会认知与污名化 - 更年期在流行文化中常被负面描述,歌词和影视作品多呈现刻板印象[10] - 公众人物和职场回避讨论更年期,综艺节目只展示女性光鲜面[13] - 历史上更年期被归类为"子宫疾病",现代仍存在对更年期女性的偏见[10] - 女性面对更年期常感到羞耻,社会对更年期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9][10] 医疗与应对措施 - 激素替代疗法(HRT)是国际公认的缓解更年期症状一线方案,但中国使用率不足1%[16] - 运动、饮食调整等生活方式改变可缓解症状,有女性通过游泳、滑板等运动改善状态[18] - 国外已有系统性支持措施,如英国职场更年期政策、澳洲政府拨款建立服务中心等[20][21] 女性心理与社会支持 - 更年期女性常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家庭责任和职场挑战[14] - 绝经意味着生育选择权的消失,即使不生育的女性也会产生心理波动[8] - 需要建立公共支持体系,打破对更年期的沉默,推动社会认知改变[22] - 更年期可能带来性格转变,女性可能变得更果断和有野心[23]
主持人李静: 岁数大了就该活得不好?这不对|Hear Her
36氪· 2025-03-30 19:12
更年期症状与认知 - 更年期症状多达50种,包括潮热出汗、关节疼痛、过敏性哮喘、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变化如自我否定和社交退缩 [6][9] - 主持人李静在52岁经历更年期典型症状,如主持时突发性大汗和脑力延迟,影响职业表现 [3][10][12] - 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处理复杂事务能力减弱,部分女性出现持续头痛等易被误诊的症状 [13][16] 医疗解决方案与市场机会 - 荷尔蒙治疗(雌激素补充)成本约每月百元,可缓解90%以上症状,国内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该服务 [6][15] - 医院更年期综合门诊需求激增,部分机构出现排队现象,推动医疗机构增设相关专科 [22][28] - 更年期医疗市场潜力显现,医院通过培训专科医生和优化服务吸引高消费力女性群体 [28] 内容产品与传播策略 - 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采用中视频形式(5集×15分钟),平衡内容深度与传播效率 [20] - 全平台免费分发策略打破行业商业惯例,获得意外流量和讨论热度 [20] - 内容设计结合医学专家访谈与患者案例,形成症状识别-解决方案的闭环信息链 [19][22] 女性消费与社会趋势 - 50+女性群体消费力觉醒,在健康管理、兴趣培养等领域形成新消费市场 [27][28] - 企业更年期关怀计划兴起,部分公司签署承诺书提供弹性福利,形成雇主品牌差异化 [29] - 女性健康意识提升推动相关产品服务升级,从医疗向生活方式领域延伸 [28][29] 社会观念变革 - 更年期话题去污名化取得进展,公众讨论从隐私话题转向正常生命阶段认知 [23][24] - 50+女性社会角色重新定义,打破"边缘化"刻板印象,推动职场年龄歧视改善 [25][27] - 媒体呈现多元化女性形象,覆盖不同生命周期,纠正以年轻女性为主的传播偏差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