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产业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机器人产业链里的创业者:用创新打开无限想象
中国青年报· 2025-05-22 11:23
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在"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 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1] -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覆盖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 并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1] - 人形机器人带动产业链各领域科技产品火爆 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1] 墨现科技(电子皮肤技术) - 开发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 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能力 可通过触摸识别物体基本信息 [1] - 创始人匡正曾在大疆负责教育机器人传感器开发 因市场缺乏合适供应商而创业 [2] - 初期通过电子琴玩具厂商验证产品 20片样品中5片合格 借此改进量产工艺 [3] - 2023年底实现首款电子皮肤量产 性能提升后各类传感器需求快速增长 [3] 简从科技(建筑机器人) - 开发防水粘接砂浆铺设机器人 三四个月完成样机研发 但需优化用户交互逻辑以适应施工习惯 [5] - 产品因铺设精度高 美观且高效获得市场好评 [5] - 后续开发道路放线机器人 8小时可完成10公里以上放线 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方式 [7] - 初期依赖图纸导致标线错位 后调整为结合实地勘测动态修正 [6] 森之高科(运动传感技术) - 从工业自动化转向无线运动捕捉传感器开发 产品精度高 功耗低 性能媲美国内竞品 [7] - 技术应用于人体运动健康领域 包括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方向 [7] - 为北京冬奥会开发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系统 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动作分析 [8]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 - 创新需要整个产业链协同 单独研发难以推动 [3] - 产品研发最难环节是规模化市场验证 需通过应用场景测试量产性和稳定性 [3] - 年轻创业者通过校园竞赛和产业基地获得创业支持 实现技术商业化 [4][7]
机器人为啥热衷“搞体育”
经济日报· 2025-05-17 05:52
人形机器人体育赛事现象 - 人形机器人近期在体育赛场频繁亮相,包括北京亦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江苏无锡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篮球/足球/格斗等项目),8月北京还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1] - 体育赛事成为展示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平台,例如足球对抗中的攻防策略、马拉松的耐力与能耗管理、格斗中的快速响应与平衡控制 [1] 技术展示与产业应用潜力 - 赛事直观呈现机器人技术成熟度,如格斗机器人的快速响应算法可应用于运动员反应训练,马拉松机器人步态控制技术可优化康复器械设计,足球赛团队协作算法和地形适应能力可迁移至救灾场景 [2] - 体育场景的娱乐性拉近大众与技术距离,推动社会认知提升,形成产业创新的"外脑",引导企业研发更聚焦真实需求 [2] 商业价值与生态构建 - 机器人体育赛事催生商业机会,如优必选与天奇股份通过足球赛战术配合实现供应链协同,赛场内外技术共生孵化创新生态 [2] - 机器人明星化趋势显现(如天工Ultra马拉松终点"比心"、小顽童N2与观众互动),具备商业代言、经纪人、赛事IP开发潜力,可推动科技与体育/文旅融合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体育赛事仅是机器人应用起点,未来技术将加速渗透日常生活和千行百业,产业成熟后赛事将更细分丰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