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考察

搜索文档
在冰原镌刻青春坐标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1:57
中国极地考察站建设与运营 - 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于2025年2月7日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3] - 秦岭站建设面临平均风速6-7级的恶劣环境,突击队完成9500余吨物资卸运、2000吨钢结构安装,建成5120平方米主体建筑 [4] -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穹A区域,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2009年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考察能力突破 [6][9] 极地科考成就与数据 - 长城站运营40年,2025年站庆期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7国70余名考察队员 [11][12] - 黄河站2004年建立,2024年支撑20批60人次考察任务,完成4个长期项目+14个科研项目+1个国际合作项目 [14][15] - 秦岭站建设创中国速度:13天卸货9500吨(日均730吨),52天完成主体工程 [4] 极地科研价值与战略意义 - 南极罗斯海区域科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变和资源开发具重大科学价值 [1][3] - 冰穹A区域是冰川/大气/天文研究极佳位置,昆仑站为全球极地科研提供关键支点 [6][9] - 北极黄河站的生态气候观测直接关联中国农业、渔业等经济利益,数据支撑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15] 青年突击队贡献 - 团队青年占比76.9%,承担秦岭站幕墙封闭、昆仑站物资运输等急难任务 [16] - 在长城站优化卸货流程实现24小时作业,在黄河站保障90天设备零故障运行 [11][15] - 累计8次南极考察的队员占比高,展现"爱站如家"的极地精神 [16]
冰雪科学盛宴走进校园社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16:18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概况 -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站活动于7月2日~4日在辽宁省实验中学、丹东市朝鲜族中学和大连海洋大学举行三场活动 [6] - 活动主题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 [6] - 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 [9]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每场活动以《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宣传片开篇 [10] - 活动包含极地专家演讲、现场视频连线南极考察站、师生互动提问等环节 [10][11][12] - 三场活动分别吸引1000名、300名和500余名师生及社区居民参与 [10][12][15] 极地科考成就展示 - 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成功建立昆仑站,挺进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点冰穹A [10] - 中国北极科考实现首次抵达北极点的历史性突破 [10] - 展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从蓝图到落成的全过程 [10] - "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展现新时代我国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新发展 [10]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大连海洋大学博士马天鸣曾参与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承担冰川科学考察任务 [15] - 大连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苏冰担任"深蓝号"首任远洋渔业科学观察员,完成264天南极科研任务 [16] - 大连海洋大学校长表示活动将推动师生积极投身极地考察等国家事业 [17] 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 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科学的兴趣,培养守护地球、勇担使命的信念 [6][12] - 通过视频连线让师生直观了解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的科考工作 [11][12] - 展现中国极地科考40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10]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第二站:冰雪科学种子播撒边境民族校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3 20:44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联合8家机构共同参与,旨在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并激发社会关注[5] - 活动覆盖辽宁丹东市朝鲜族中学近300名师生,包含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2] - 主办方向学校赠送极地海洋科普图书[4] 极地科考内容展示 - 播放《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宣传片,展现中国极地科考历程[5]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郭井学讲解南极作为"地球气候预警系统"的科学价值[5] - 大连理工大学专家陈晓东分享中国北极科考首次抵达北极点的历史性突破[5]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专家李学峰介绍"雪龙2"破冰船代表的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新发展[5] 南极长城站特别连线 - 师生与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视频连线,站长邵和宾介绍建站40周年及国际交流成果[7] - 通过短视频《寻找神奇生物的一天》展示南极生态系统,包括地衣、白眉企鹅、豹海豹等物种[7] 学生反馈与教育影响 - 高二学生表达对极地科考的向往,立志未来加入科考队并展现朝鲜族青年担当[10] - 活动强化学生"守护地球"信念,与学校培养"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的教育理念契合[2]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海口向公众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17:17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 - 雪龙2号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采用全球首创的艏艉双向破冰设计,大幅提高破冰效率 [1] - 该船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和月池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在恶劣海况下精确定位作业 [1] - 船上设有12间实验室,涵盖物理实验室、环境信息室、重力仪室等极地科考各学科领域 [2] - 海洋物理实验室主要开展海洋环流、海冰动力学研究,通用实验室负责海水成分分析、碳循环研究等 [2] 第41次南极考察成果 - 考察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单船航行时间最长纪录 [1] - 首次实现南极秋季考察,在水体结构、低营养级生物、磷虾及高营养级生物三方面取得新发现 [1] - 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5月28日返抵海南海口 [1] 海南极地产业发展 - 海南正在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极地产业是重要方向之一 [2] - 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持续推进,致力于打造科考服务保障基地 [2] - 该码头已能为包括极地科考在内的各类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2] 公众开放活动 - 雪龙2号首次到访海南自贸港并在海口举行为期5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 [1]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登船大厅、健身房、学术厅、驾驶台及飞行平台等特色区域 [1] - 开放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首批登船参观票通过网上抢购获得 [2]
探索极地的青年们
新华网· 2025-05-04 19:07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进展 - "雪龙2"号已完成本航次主要任务,正航行在返程途中 [1] - 考察队于5月4日举行升旗仪式,展现青年队员在极地事业中的担当 [3][5] - 中国极地考察40余年取得丰硕成果,青年工作者在各自岗位贡献重要力量 [3] 航行保障与气象监测 - 随船气象员徐晓武每日发布天气海况预报单,截至5月4日已发布190期 [4][7] - 当前航行区域气象条件:东南风6-7级,晴,能见度20公里,涌浪2.5-3.0米 [4] - 三副杨凯根据最新天气预报调整航向,体现航行决策对气象数据的依赖 [6][9] 青年队员工作状态 - "00后"三副杨凯经过三个极地航次磨练,已能熟练执行航行任务 [6][9] - 实习三副李浩玮首次参与极地航次,系统记录航海日记并积极学习驾驶技能 [8][11] - 实习三管轮武杨力负责维护海水淡化设备,认真执行机舱值班工作 [10][13] - 系统工程师王斌已参与6个极地航次,持续保障船舶动力设备稳定运行 [12][14] 特种设备维护与飞行保障 - 考察队员于竞雄每日对直升机进行安全巡视,确保固定绑扎符合风浪条件 [14][16] - 直升机机组严格执行起飞前安全确认程序,保障极地科考飞行安全 [18] - 船载实验室科研人员朱洁夜间持续工作,体现极地科考高强度作业特点 [22] 极地科考事业传承 - 青年队员普遍将首航视为学习机会,对后续北极科考航次充满期待 [10][22] - "95后"系统工程师王斌计划继续参与极地航次以积累经验 [12] - 全队保持24小时作业状态,夜间航行与实验室工作同步推进 [1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