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

搜索文档
高素质工程师如何锻造(解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21
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体系 - 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现有在读硕博研究生927人 校企导师1000余人[3] - 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允许以工程设计报告等实践成果替代学位论文进行答辩[4] - 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兼顾理论创新与企业实践需求[3] 盾构机技术发展现状 - "江海号"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 整机长约145米 总重量约5000吨 每日掘进12至14米[5] - 采用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技术 增加监测功能 提高隧道施工稳定度[5] - 研发团队配置升级版伸缩功能与监测系统 可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5] 盾构行业人才培养机制 - 中铁十四局配备穿江过海盾构班组 召开6次整机设计研讨会和11次专题会议提升系统性能[6] - 00后员工开始进入核心岗位 担任机长助理负责泥水环流界面控制[6] - 国内复杂地质条件提供大量实战机会 海量实践数据为技术升级奠定基础[7] 杭州灵伴科技AR技术研发 - AR眼镜产品重量仅49克 基于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搭载人工智能功能[8] - 产品已进入200余家博物馆和景区 在200多个行业场景完成验证[9] - 研发团队占员工比例达70% 活跃开发者生态突破万人[9] 未来产业发展环境 - 杭州市出台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强化智力要素保障和协同创新机制[9] - 跨界融合催生复合型人才 要求工程师同时掌握技术能力与行业场景知识[9] - 工程师需具备"技术+场景"系统化解决方案能力 如核电站AR检修需兼顾空间建模与安全规范[9]
从“校内培养”向“市场实战”转变
科技日报· 2025-05-07 09:3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安徽工业大学与奇瑞新能源汽车、国轩高科等企业共建2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聘任289名行业导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工学交叉等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安德科铭联合设计"双轨课程",企业工程师每周两天讲授产业化案例,学生需完成6个月企业课题攻关,学位论文100%来自企业项目[4] - 安德科铭2024年接收6名联合培养硕士,其中3人留企工作,入职后可直接承担工艺包开发任务[4] 产业化导向培养案例 - 材料学院硕士余威使用企业提供的千万元级ALD设备优化薄膜均匀性课题,获得校内难以接触的实践机会[4] - 计算机学院研究生陈子宁参与徽牛云肉牛养殖大数据平台研发,平台覆盖利辛县养殖户,创造300余万元经济效益及上百个就业岗位[5][6] - 冶金工程学院与铜陵有色合作拆解28个学位论文选题,近5年30余名研究生参与攻关,15人留任企业核心岗位,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车间量产技术[7][8] 四链融合育人生态 - 安工大计划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育人体系,定向培养区域经济所需专业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