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性进食

搜索文档
瘦不下来,是身体给你最好的信号
洞见· 2025-08-16 20:35
肥胖问题现状 -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41%,肥胖率为9%,两者合计超过50% [13] - 青少年肥胖问题严峻,每5人中就有1人超重 [14] - 若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儿童超重肥胖率接近32% [15] 肥胖的健康风险 - 肥胖会增加13种癌症风险 [17] - 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个单位,患肝癌、食管腺癌的风险提高100% [17] - 胰腺癌、肾癌风险提高50%,胆囊癌风险提高20%~60%,乳腺癌风险提高20%~40% [17] 情绪性进食 - 情绪性进食是现代人肥胖的主因 [22] - 情绪驱使下进食速度加快,食量超出正常需求 [6] - 表面是饥饿,本质是内心的匮乏 [27] 减肥方法建议 - 采用SMART原则设定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 [32] - "5:2 轻断食"适合上班族:每周5天正常吃饭,2天稍微少吃 [37] - 每天快走40分钟能让快乐激素(内啡肽)飙升50% [38] - 力量训练能分泌"快乐因子"鸢尾素 [38] 心理调适 - 准备"情绪日记本"记录进食原因 [39] - 用"我今天已经很棒了"代替"我又吃多了" [40] - 每天花10分钟闭着眼深呼吸调节情绪 [40]
生活越难,减肥越难:最常被忽略的减重真相
虎嗅· 2025-07-01 10:05
全球肥胖现状与情绪压力关联 - 全球超重或肥胖人口已超过10亿人[4]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出情绪压力是现代人肥胖的重要诱因之一[4] - 减肥压力本身可能成为体重反弹的催化剂[5] 情绪性进食机制 - 焦虑驱动大脑通过购物、进食等直接方式获取补偿性安慰[8][9] - 压力状态下个体更倾向选择高糖高脂食物以快速获得愉悦感[10] - 高油高糖食物刺激多巴胺分泌但补偿效应短暂[11] - 长期焦虑会损伤前额叶功能导致执行能力下降[12] 瘦体素抵抗与炎症反应 - 焦虑导致大脑对瘦体素信号感知迟钝形成"瘦体素抵抗"[18] - 现代人体内omega-6与omega-3比例达53:1远超石器时代0.75:1[21] - 玉米基食品占外卖炸鸡成分70%加剧炎症反应[20] - 炎症与瘦体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引发虚假饥饿感[22] 睡眠与代谢紊乱 - 睡眠不足者食欲激素上升而瘦体素水平显著下降[23] - 4-5小时睡眠者更偏好甜甜圈等高热量食物[23] - 焦虑导致身体感知力下降难以区分疲劳与运动需求[25] 体重定点理论 - 大脑通过体重定点机制调节脂肪储存水平[27] - 慢性压力激活HPA轴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30][31] - 高皮质醇促使大脑调高体重定点增强高热量食物偏好[32] - 压力状态下大脑误判生存环境启动脂肪储备模式[33][34] 健康饮食与行为干预 - 完整食材(如大米、蒸土豆)比精加工食品更易产生饱腹感[37] - 法国人通过社交休闲习惯维持较低体重定点[43] - 睡眠、锻炼、音乐等活动可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44] - 情绪需求与进食需求的区隔是打破暴食循环的关键[41]
当体重管理遇上“心理性饥饿”
中国青年报· 2025-06-07 15:08
心理性饥饿的定义与表现 - 心理性饥饿是人们在压力或负面情绪下产生的进食行为,与生理性饥饿不同,本质是心理能量的匮乏 [1] - 典型表现包括不饿但大量进食高热量食物,如炸鸡、奶茶,直到身体不适才停止 [2] - 可分为限制性进食、不可控制进食和情绪性进食,其中情绪性进食与压力关联最紧密 [2] 情绪性进食的机制与影响 - 高碳水、高脂肪食物能快速改善情绪,形成"习得性依赖",如情绪低落时反复选择冰激凌 [2] - 95后设计师案例显示,负面情绪会触发条件反射式进食行为,如看到改稿消息就摸零食 [3] - 情绪性进食与肥胖互为因果,易形成恶性循环,肥胖人群更易出现此类行为 [5] 缓解情绪性进食的方法 - 正念呼吸法可帮助平复情绪,通过闭眼数呼吸从1到10再倒回 [4] - 替代方式包括倾诉、散步、运动或看电影,避免单一依赖进食 [4] - 若必须进食,建议选择黄瓜、西红柿等低热量食物搭配优质坚果 [4] 过度节食的危害与科学减重 - 极端节食(如每天仅一个苹果、鸡蛋)会引发异常情绪性进食和情绪波动 [6] - 实验显示,节食者对高热量食物图片反应更强烈,进食行为受生理本能驱动 [6] - 体重管理需设定合理目标,避免因压力导致反弹,遵循"慢即是快"原则 [7] 科学饮食与体重管理策略 - 粗粮替代细粮可增强饱腹感,提供B族维生素且热量更低 [8] - 每日至少摄入一斤蔬菜,以叶菜为主搭配豆角、胡萝卜等 [8] - 保持一日三餐规律,必要时可加餐,如下班前少量进食 [8] - "16+8"或"5+2"轻断食需个体化评估,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9]
唠“科”话|控制体重,如何防止“借吃消愁”
新华网· 2025-05-09 13:40
心理健康与体重管理关联 - 情绪性进食是情绪困境的外化表现而非生理饥饿信号[1][3] - 高糖高脂肪食物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依赖循环[3] - 压力、孤独或焦虑是情绪性进食的主要诱因[3] 情绪性进食的机制 - 大脑将食物作为缓解负面情绪的安慰剂[3] - 压力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短暂舒缓焦虑[3] - 情绪性进食本质是心理问题的外化表达[4] 行为干预建议 - 建立暂停机制识别情绪信号与生理饥饿区别[3] - 用深呼吸或减压球等物理方式转移注意力5分钟[3] - 针对不同情绪预设替代方案如正念冥想10分钟或社交倾诉[3] 健康管理理念 - 体重数字可能反映心灵困境需身心双重疗愈[4] - 需修复与食物关系避免罪恶感引发补偿性暴食[3] - 健康管理应超越饮食运动范畴关注情绪和解[4]
打工人,你被情绪性进食困扰了吗?国家卫健委推荐这些方法破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8:04
职业健康与心理健康关联 - 国家卫生健康委着力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 深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 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2] -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为全国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主题为"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 [2] - 临床观察显示部分体重增加和肥胖现象与心理因素相关 存在"情绪性进食"现象 [2] 心理健康管理方法 - 运动被证实为有效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式 户外运动和团体运动效果最佳 [3] - 与亲友倾诉是良好的情绪宣泄手段 有助于压力缓解 [3] - 感官刺激(视觉 听觉等)对情绪缓解具有积极作用 [3] 影响体重的其他因素 - 睡眠问题(熬夜 睡眠时间过短)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 [3] - 工作人群久坐行为对体重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