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导向

搜索文档
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05 09:35
9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 谋划,将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有活力,发展有动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 业。不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遇到困难,预期和信心偏弱,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有效维护民 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市场预期是影响经济活动 的重要因素。在宏观经济治理中,必须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提高政策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实现 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民生导向,才能增进人民福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 差距、收入差距,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全面释放创新创造潜能,尊重各 类人才意志意愿,营造"勇于探索、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 新活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万里启新程。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自身发展的 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仍有阵痛,但我国经济基 础稳、优势多 ...
强化“五个导向” 推动“十五五”规划高质量编制
人民网· 2025-06-15 08:50
战略规划 - "十五五"规划是我国实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承上启下关键节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 -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目标,需在"十五五"期间加快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等专项规划[2] - 保持战略定力是实施强国战略的关键,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3] 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4] -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五五"时期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完善相关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4] 深化改革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需在2029年前完成300多项重要改革任务[5] - 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需将改革任务有机融入"十五五"规划,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动力支撑[5] 民生导向 - 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核心,需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7]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要求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7] 系统协同 - 编制"十五五"规划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规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干到底"[8] - 需强化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重要规划的协同,确保各级规划互相联动、形成可操作的科学规划体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