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三害

搜索文档
为什么空姐不敢反抗白金卡?
36氪· 2025-08-26 22:23
行业现状与财务表现 - 中国三大航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扣非净亏损在16亿元至24亿元之间,其中国航亏损17亿元-22亿元同比减亏5.82亿元-10.82亿元,东航亏损12亿元-16亿元同比减亏11.68亿元-15.68亿元,南航亏损13.38亿元-17.56亿元同比增亏1.1亿元-5.28亿元[25][26] - 海航控股同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4500万元-6500万元,华夏航空净亏损2.2亿元-2.9亿元同比扩大741.26%-1008.93%[26] - 航司经营持续困难,单位报销旅客成为核心优质现金流来源[26] 高价值客户与运营策略 - 白金卡旅客年飞行60次以上,单次票价超2000元,年贡献营收超10万元,被航司视为营收支柱[27][28] - 航司通过"硬件不够服务来凑"策略控制成本:老旧机型加班服役、经济舱座椅减配、选座收费等硬件投入保守,同时无限加码空乘服务强度[35][36][38] - 空乘人力成本被视为可替代资源,行业不缺新毕业从业人员,月薪约6000元且需承担高负荷服务[38] 服务冲突与系统性问题 - 高卡旅客存在"高卡幻觉",常提出越界要求如参与摆餐、偷拍空乘、骚扰服务员等,航司为维护客户关系默许隐忍规则[12][14][22][39] - 投诉系统完全倾向旅客:服务评价权完全由乘客掌握,投诉成立率100%且直接影响空乘职业生涯,导致空乘不敢反抗[30][32][33] - 安全红线受挑战:旅客进入工作区域、影响飞行安全等行为因航司纵容存在潜在风险[44] 国际对比与行业影响 - 欧美航司坚持员工尊严底线,空乘可拒绝越界要求并报警,航司坚决支持员工[47][48] - 国内航司纵容行为导致双重代价:优秀空乘流失至外航,普通旅客安全感丧失引发舆论反噬[44][46][48] - 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用笑容兜底替代规则立威,既丧失员工尊严又损害长期发展潜力[48]
为什么空姐不敢反抗白金卡?
虎嗅APP· 2025-08-24 11:26
行业现状与财务表现 - 中国三大航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扣非净亏损在16亿元至24亿元之间,其中国航亏损17-22亿元(同比减亏5.82-10.82亿元)、东航亏损12-16亿元(同比减亏11.68-15.68亿元)、南航亏损13.38-17.56亿元(同比增亏1.1-5.28亿元)[15] - 海航控股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净利润4500-6500万元;华夏航空净利润增幅达741.26%-1008.93%[16] - 航司经营持续困难,单位报销旅客成为核心优质现金流来源[16] 高价值客户与运营策略 - 白金卡旅客年飞行频次约60次,单次票价2000元起步,年均贡献营收超10万元[17] - 航司在硬件投入上趋于保守,老旧机型加班服役,经济舱座椅被戏称为"刀片椅",选座等增值服务开始收费[23] - 国内航司采用"硬件不够,服务来凑"策略,通过强化服务弥补硬件短板,成本显著低于数亿元的硬件升级投入[24] 服务人员管理困境 - 空乘人员被定位为服务成本,面临高卡客户投诉压力,投诉成立率极高且缺乏申诉机制[19][21] - 行业人员流动性高,离职空乘可被新毕业人员快速替代,形成"用笑容守评分"的运营模式[24] - 部分民航年轻人倾向跳槽外航,因外航更注重员工尊严保障[31] 安全与规则体系缺陷 - 乘客闯入后舱服务间等行为触及飞行安全红线,但航司为维护高卡客户未严格制止[28] - 欧美航司建立员工尊严底线保障机制,对越界乘客可拒绝服务并报警,且公司提供充分支持[30] - 国内航司过度强调"顾客至上",导致安全规则执行存在双重标准[28][29] 行业声誉与长期风险 - 川航事件引发舆论反噬,部分消费者表示不敢再乘坐该航司航班[27] - 航司对高卡客户的纵容可能导致失去普通乘客安全感,进而影响整体品牌声誉[29] - 行业若持续透支空乘尊严,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和长期服务能力下降的双重代价[31]
为什么空姐不敢反抗白金卡?
虎嗅· 2025-08-23 11:00
事件概述 - 四川航空一名白金卡旅客在航班飞行期间闯入后舱服务间并要求亲自参与摆放飞机餐 乘务长最终妥协并完成摆放 [1][2][3] - 事件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 引发公众对航司服务规则与安全管理的广泛讨论 [4][6][40] 航司经营状况 - 三大航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扣非净亏损介于16亿至24亿元 其中国航亏损17亿-22亿元(同比减亏5.82亿-10.82亿元) 东航亏损12亿-16亿元(同比减亏11.68亿-15.68亿元) 南航亏损13.38亿-17.56亿元(同比增亏1.1亿-5.28亿元) [20][21] - 海航控股实现扭亏为盈 预计净利润4500万-6500万元 华夏航空净利润增幅达741.26%-1008.93% [21] - 单位报销旅客成为航司优质现金流来源 白金卡旅客年贡献营收超10万元(按年飞60次、单次票价2000元计算) [22][23] 行业服务生态 - 高卡旅客存在越界行为模式 包括语言骚扰、偷拍空乘、篡改字幕及干扰安全流程等 [9][10][12][13] - 航司将空乘定位为服务成本 白金卡旅客视为营收支柱 导致服务人员缺乏投诉应对支持 [19][24][28] - 国内航司硬件投入趋于保守 经济舱座椅减配 选座收费等举措成为降本增效常态 [29][30][32] - 服务软性要求持续加码 空乘需承担行李安置、儿童看护等额外职责 [33][34] 安全与制度缺陷 - 旅客闯入工作区域可能影响飞行安全 航司未明确安全红线管理机制 [41] - 投诉评价系统存在主观性 空乘按规定行事仍可能因客户体验评价受处罚 [25][27] - 与国际航司对比 欧美航空坚持员工尊严底线 对越界行为采取拒绝或报警处理 [42][44] 人力资源影响 - 民航业劳动力供给充足 空乘岗位流动性高 新毕业生可快速补充离职人员 [35] - 国内空乘人员考虑转向外航就业 因外航提供更明确的员工权益保障 [45] 品牌与舆论风险 - 事件引发公众对川航安全管理的质疑 部分消费者表示避免选择该航司 [40][41] - 航司纵容高卡旅客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并削弱普通乘客安全感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