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

搜索文档
“去高跟鞋化”的空姐,告别“没苦硬吃”
南方都市报· 2025-07-13 17:09
行业变革 - 春秋航空跟进"去高跟鞋改革",自7月7日起女乘务员在值勤期统一穿自购黑色平底鞋,终结携带两双鞋更换的流程 [1] - 改革依据民航局《客舱运行管理》细则,规定飞机滑行至下机期间禁穿高跟鞋,从制度消除职业困扰 [1] - 高跟鞋长期作为空姐刻板印象,源于民航早期奢侈定位及服务行业对"视觉吸引力"的过度强调 [1] 职业健康与效率 - 高跟鞋增加扭伤、滑倒风险,加重静脉曲张和骨骼劳损,与职业装束应服务于高效安全的本质要求背离 [1] - 职业装束应优先考虑员工健康与工作效率,而非仅注重"优雅形象" [1] 社会影响与趋势 - 女性群体挑战不合理职业规约的意愿增强,"高跟鞋不应是空乘标签"从个体想法发展为公共意识 [2] - 空乘人员通过社交媒体和脱口秀等渠道发声,推动公众对职业健康权的共识 [2] - 改革为服务业重新定义"专业形象"提供范例,可能引发行业广泛效仿 [2]
飞航班不是演苦情戏
虎嗅· 2025-07-11 13:22
航空服务标准与主观体验 - 航空服务的评价具有高度主观性 不同旅客对"好服务"的定义差异显著[2][3] - 服务体验存在随机性 同一航空公司的不同航班可能因乘务组风格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5] - 过度服务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频繁问候反而降低部分旅客体验[4] SOP执行困境 - 标准化流程(SOP)旨在保障服务公平性 但实践中存在边界模糊问题[11][13] - 典型案例显示违规操作风险:乘务员赠送机组餐反遭投诉[8] 强行提供餐食引发旅客不适[10] - 差异化执行导致混乱 如对金银卡旅客问候标准不统一[15][16] 服务专业化建议 - 精准服务优于过度服务 应严格区分"必须做/可选项/禁止项"[14][22] - 制度确定性比临时发挥更重要 旅客更关注规则透明而非个别优待[28] - 专业表现为严格执行SOP 避免自我感动式服务成为新负担[25][26][29] 行业现状与反思 - 现代旅客更熟悉规则 临时性优待易引发后续服务预期管理问题[19][20][21] - 当前主要矛盾在于服务边界不清 而非旅客难以满足[12] - 需平衡人性化与标准化 避免情感因素干扰航班正常运转[17][18]
民用航空法修改拟设专章促进民航发展
快讯· 2025-06-24 14:51
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内容 - 草案二审稿增设"发展促进"专章,进一步充实促进民用航空事业发展的举措 [1] - 明确要求完善民用机场布局,加快民用航空枢纽建设,构建覆盖广泛、优质高效的民用航空服务体系 [1] - 增加规定国家采取措施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推动建设民用低空飞行相关服务监管平台 [1] - 建立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航审定、飞行管理等制度和标准,拓展应用服务领域,促进低空经济发展 [1] 行业影响 - 修订草案将推动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经济相关产业链发展 [1] - 低空飞行服务监管平台建设及配套制度完善将加速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 [1]
发挥大型机场建设带动作用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7
行业动态 - 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机场建设年会在大连开幕 吸引了全球200余家民航机构 企业及逾千名权威专家参与[1] - 民航业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 是综合立体交通的重要一环 多地正以枢纽建设助推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1] - 大型机场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场发动机" 在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1] 智慧机场建设 - 通过智能驱动强化日常保障业务精益管理 打造智慧运营新范式 提升服务质量[2] - 机场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新技术 赋能各类运行场景 实现信息系统个性化 精细化 可视化[2] - 通过集成化管理机场生产经营信息 实现内外部信息共享 提高生产 经营 运输 管理效率[2] 新机场建设理念 - 新建机场应坚持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并重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2] - 航站楼设计需融入当地文化元素 突出地域特色 同时注重减震设计提升安全性[3] - 践行"平安 绿色 智慧 人文"的"四型机场"建设理念 采用绿色技术实现节能与增效双赢[3] 服务质量提升 - 以服务质量提升为核心 打造卓越出行体验 优化旅客服务流程[2] - 把握好客户需求这条"主线" 构建产品体系"一张网" 充实产品服务供给[2]
全国人大答南都:民航法修改将优化低空空域配置拓展低空应用
南方都市报· 2025-06-23 14:29
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核心内容 - 民航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旨在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 推动建设民用低空飞行相关服务监管平台 建立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适航审定 飞行管理等制度和标准 [1] - 修订草案增加"发展促进"一章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用航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 充实推动民航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举措 [1] 民用航空制造业创新体系 - 增加规定国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创新体系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1] - 提升大型飞机和先进发动机等研发设计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促进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 [1] 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体系 - 增加规定国家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组织体系和标准规范 加强适航审定人才培养 [2] - 建立健全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适航管理方式 提升适航审定能力和水平 [2] 民用机场布局与航空枢纽建设 - 增加规定完善民用机场布局 加快民用航空枢纽建设 [2] - 构建覆盖广泛 优质高效的民用航空服务体系 [2] 低空经济促进措施 - 国家将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 推动建设民用低空飞行相关服务监管平台 [2] - 建立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航审定 飞行管理等制度和标准 拓展应用服务领域 [2] 国际合作与激励机制 - 增加促进民用航空领域国际合作内容 [3] - 新增表彰 奖励等激励机制条款 [3] 修订草案实施效果 - 修改内容有利于民用航空事业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实现安全有序发展 [4]
从西北启航到全国绽放:揭秘首乘服务背后的民航大学力量
中国民航网· 2025-06-10 18:00
行业服务创新 - 中国民航大学学生团队通过"首乘服务"调研实践推动航空服务创新,成果被民航局采纳并上升为行业规范 [1] - 团队基于西北四省24个城市四年实地调研,梳理出首次乘机旅客在值机、安检等环节的12项核心痛点 [2] - 与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合作形成《关于首次乘机旅客服务便利化的指导意见》,提出15项解决方案 [2] 政策与规范推广 - 首乘服务从西北地区试点推广至全国263个民用机场,覆盖超85%的通航城市 [3] - 标准化服务推行后,首乘旅客咨询量下降37%,误机率降低29%,满意度达92% [3] - 2024年民航局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推动服务流程、设施配置、人员培训的全面规范化 [3] 市场潜力与行业影响 - 我国约10亿国民从未乘坐过飞机,航空市场下沉潜力巨大 [3] - 首乘服务作为激活增量市场的关键切口,通过降低出行门槛、提升服务温度,成为民航业扩大消费群体的重要抓手 [3] - 团队计划向西部非省会城市、县域机场延伸服务网络,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航空人口突破7亿的目标 [5] 产学研结合 - 团队实践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破解行业痛点,调研成果被航空公司、机场等一线单位应用 [3] - 下一步将聚焦数字化赋能,探索"首乘旅客智能引导系统"等创新方案 [5] - 实践为民航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智慧,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5]
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与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分办事处交流
中国民航网· 2025-05-28 19:20
行业合作与交流 - 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与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分办事处在京交流 围绕中国民航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全机场管理(TAM)及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流量管理实施情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1] - 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分办事处赞赏中国民航为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A-CDM路线图的推进实施作出的重要贡献 [2] 中国民航技术进展 - 中国已有41家机场建设完成A-CDM系统(不含港澳台地区) [2] - 2025年中国民航响应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组块升级(ASBU)计划 在亚太地区率先启动全机场管理建设工作 [2] - 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已就全机场管理起草相关工作文件 为国际民航组织第42届大会做准备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全球民航业当前处于变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 安全风险管控、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等是共同目标和艰巨挑战 [2] - 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 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探索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 - 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分办事处愿推介中国民航全机场管理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 提高亚太地区民航业的安全水平和运行效能 [2]
评论 | 以变应变 筑牢雷雨季节安全防线
中国民航网· 2025-05-19 11:55
行业运行挑战 - 6至8月为民航业传统暑运旺季,同时面临复杂天气增多、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的关键时期 [1] - 降雨呈现集中性、突发性、不均匀性特点,局地或大范围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及台风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 [1] - 需实现容与流、供与需之间的动态平衡,保障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1] 信息共享与协同 - 需强化极端天气风险意识,加强气象信息收集共享及预报预警工作 [1] - 提升气象预报及时性、准确性、专业性,针对性加强天气发展趋势预报 [1] - 深化空管部门与航空公司气象部门、民航与国家及地方气象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1] 运行响应机制 - 需强化动态监控、评估、调整意识,增强应变能力和运行韧性 [2] - 重点关注早出港、晚进港等关键环节及航班集中备降、大面积延误等高危场景 [2] - 深化"全国-区域-机场"三级协同机制,落实"五早"原则(早预警、早会商、早决策、早处置、早告知) [2] 风险防范措施 - 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规避,全面评估汛期自然灾害风险隐患 [3] - 加强系统化、精准化管理,做好流量管理及航班计划动态调整 [3] - 合理安排暑运航班计划,确保运力与保障能力、市场需求相匹配 [3] 行业目标 - 《2025年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提出6至8月全国航班正常率不低于70%的目标 [4] - 行业需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同时加强对运行的动态管理 [4]
评读︱《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民航网· 2025-05-15 11:41
安全防线 - 2024年民航行业实现安全平稳运行,全年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运输航空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十年滚动值为0.024,通用航空事故万架次率为0.026,空防连续22年未发生责任事故 [2] 运输生产 - 2024年民航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运输周转量连续跨过1300亿吨公里、1400亿吨公里两个台阶,航空客运量首次突破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占综合交通38.1%,航空货运量近900万吨 [3] - 民航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在册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8.89小时(同比+0.77小时),正班客座率83.3%(同比+5.4个百分点),载运率72.0%(同比+4.3个百分点) [3] - 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比上年减亏增盈206亿元,结束疫情以来连续四年亏损 [3] 战略支撑 - 民航印发《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和《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 [3] - 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地级行政单元、91.2%人口、94.3%经济总量 [3] - 国际定期航班航线达821条,通航62国141城,其中"一带一路"44国78城 [3] 基础设施 -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续五年超千亿元 [4] - 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263个(新增4个),运输飞机在册架数4394架(净增124架) [4] - 全行业四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0万人 [4] 服务质量 - 客运航空公司平均航班正常率87.1%,连续七年保持80%以上 [5] - 257家机场实现"无纸化"出行,国内行李全流程跟踪率89.8% [5] - 累计126万名旅客享受通程航班服务 [5] 低空经济 - 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161.9万个(同比+80.4万),注册无人机217.7万架(同比+100%),飞行量2666.7万小时(同比+15.4%) [6] - 通用航空飞行完成134.1万小时,保持基本稳定 [6] 科技创新 - 民航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重点项目18项 [7] - 推进"智慧民航"建设,启动机场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全面推广电子客票行程单 [7] 绿色发展 - 吨公里油耗0.271千克(较2005年-20.5%) [8] - 机场平均每客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较2013-2015基线下降42.5%和64.8% [8]
出入境游升温 国际航班客运量持续修复
中国经营报· 2025-05-07 05:39
旅游市场整体表现 -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1] -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1] - 入出境旅游市场热度双升,国际航线客运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以上 [1] 入境游市场增长 - 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实现"翻倍"增长 [2] - 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地包括缅甸、韩国、马来西亚等,占外国游客总数的57.4% [2] - 上海、深圳、义乌等地入境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38%、188%和60% [2] 出境游市场表现 - 出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两成 [2] - 热门出境游目的地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 [2] - 国内热门入境游目的地包括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 [2] 旅游消费趋势 - 当地美食体验等玩乐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6.8倍 [3] - 文旅消费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升级",亲子宠游、国潮融合等细分赛道崛起 [3] 民航客运量创新高 - 全国机场客运起降架次15.1万架次,同比增长6.0% [4] - 旅客吞吐量2215.6万人次,同比增长11.2% [4] - 国内航线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6.95万班次,同比增长5% [4] - 国际及地区航线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16万班次,同比增长16% [4] 国际航线表现 - 国内往返日本航班量超2000班次,同比增长53% [5] - 往返韩国航班量1588班次,同比增长18% [5] - 往返泰国航班量1120班次,同比下降21% [6] - 国际航线客运架次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0% [6] - 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恢复至2019年的82.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