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管理
搜索文档
做好应对气候风险“必答题” 业内专家热议金融机构如何做好气候风险管理
金融时报· 2025-11-12 10:02
文章核心观点 -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严峻挑战,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是保险再保险行业的必答题,需融入金融治理全局 [1][2] - 中国再保通过科技赋能与体系创新,正从传统风险承担者向事前预警、事中减损、事后速赔的赋能者转型 [4] - 公司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纲要(2025—2035)》,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及十大行动举措,旨在成为气候风险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 [7][8] 气候风险对保险业的影响与挑战 - 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总体损失约3200亿美元,保险损失约1400亿美元,远高于过去30年平均水平 [2] - 天气灾害相关的损失占比极高,占总体损失的93%和保险损失的97% [2] - 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是保障行业稳健经营、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 [2]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的战略建议 - 坚持系统观念,将气候风险管理融入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等金融治理整体框架 [3] - 坚持国际视野,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动气候信息披露、压力测试等领域的标准对接 [3] - 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气候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压力测试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 中国再保的实践探索与体系构建 - 初步搭建应对气候变化和巨灾风险的完整体系,包括成立行业唯一巨灾模型公司,研发地震、台风、洪水模型及风险地图 [4] - 率先在百慕大和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成立气候风险研究中心并发布国内首个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 [4] - 在央行指导下研究推进台风、洪水等气候物理风险的压力测试模型研发 [4] 科技驱动下的再保险功能重塑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强大算力及数据共享等科技手段重新认知和定义气候风险 [4] - 战略转型路径围绕三方面:通过精准数据量化风险为定价提供依据、构建组合管理免疫系统、协同赋能各类机构提升韧性 [4] - 再保险功能包括发挥乘数效应增强承保能力、助力未雨绸缪强化风险预警、推动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联结资本市场提升体系韧性 [5][6]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发布十年行动纲要,提出两步走目标:到2030年成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领域的领军型保险企业 [7] - 到2035年建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一流金融企业,成为保险业核心引领者和国家气候风险综合治理的中坚力量 [7] - 纲要提出十大行动举措,涵盖完善国家巨灾保险顶层设计、提升行业保障水平、服务金融领域风险管理、深化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 [8]
再保险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
经济日报· 2025-11-04 09:45
行业功能与定位 -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遵循风险分散原则,依托数据积累、模型定价和全球化经营优势,将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及复杂风险进行全球化转移和分散 [2] - 再保险发挥“放大器”作用,运用全球承保能力,使局部地区不敢保、难以保的风险在全球进行分散 [2] - 再保险发挥“调节器”作用,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促进保险机构规范市场竞争和理性经营 [2] - 再保险发挥“连接器”作用,运用全球再保技术推动高水平开放 [2] - 2025年前9个月,保险业保费收入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赔付1.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2] 巨灾风险与风险管理工具 - 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损失超3200亿美元,远高于过去30年平均水平 [3] - 各国再保险机构利用资本、技术及全球化经营优势分散和转移风险,成为巨灾风险分散主要渠道,例如美国洛杉矶大火造成保险损失超300亿美元,其中至少30%由再保险公司承担 [3] - 巨灾债券是重要风险分散工具,2025年一季度总发行规模达到7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3] - 中再产险在2015年于百慕大发行中国首笔巨灾债券,募集金额5000万美元;2021年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募集金额3000万美元,开创在香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先河 [3] - 监管部门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作为传统再保险市场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拓展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渠道 [4] - “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由保险公司以比例再保险方式将风险分给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I),SPI通过发行股权或债权型证券募集赔付资金 [4] - 国际上通常将损失金额超过2500万美元的事件定义为巨灾风险事件 [4] 技术创新与研究驱动 - 再保险业是研究驱动、创新驱动型金融领域,具有数据聚合和跨行业分析优势,能够牵头进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5] - 气候风险管理成为全球重要关注点,多家央行或监管机构已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5] - 中国再保发布自主研发的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Climate Vision),该平台以IPCC框架为基准,融合国际主流建模方法与中国再保巨灾量化经验,是国内首个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填补了中资企业提供气候风险金融量化工具的空白 [5][6] - 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可为监管部门制定绿色金融标准、维护宏观金融稳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建立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6]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业务系统嵌入人保财险万象云平台、太保产险“一带一路”智慧云平台和平安产险“鹰眼系统”三大数字化风险减量平台,实现技术、数据与经验的行业共享 [6] - 再保险机构需增强对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和复杂风险的认识,攻克风险定价难题,制定综合解决方案 [7] 市场发展与国际化 - 2024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10%,但再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仅4%,排在全球第七位,市场要素集聚、风险定价和市场引领能力亟待增强 [8] - 金融监管总局和上海市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政府在临港新片区推出多项区域性支持政策,初步形成再保险机构集聚态势 [8] - 截至2025年9月底,已有26家保险机构汇聚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6家境外机构设立交易席位,开通交易权限机构达128家(境内94家、境外34家),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再保险全产业链条 [8] - 太保产险将积极参与场内交易与产品创新,在跨境再保险、新型再保险风险转移方式等领域加大探索力度 [8] - 中国再保通过对英国桥社集团的战略性收购实现国际化,桥社保费收入由2019年9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223亿元人民币,综合成本率87.55%,下降近12个百分点 [9] - 中国再保将桥社的政治暴力险、恐怖主义保险等产品引入“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9] - 中国再保境外机构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国际业务年保费规模超30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占比约17%,海外资产占比超四分之一,被认定为我国境内首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 [9]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建议 - 打造良好再保险发展制度环境,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进国际再保险业务资金“外进外出”方案试点,建立统一履约标准、透明结算流程及有效违约处置措施 [10] - 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再保险交易新生态,降低场内交易成本,优化结算数据接口、境外机构注册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打造全球再保险创新中心,积极探索落地保险连接证券等创新工具 [10][11] - 构筑再保险国际化人才高地,培养和引入高端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精通多领域的跨界人才和能够主导国际交易的领军人物,构建系统化、终身化职业发展通道 [11]
再保险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
经济日报· 2025-11-04 06:08
再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遵循风险分散原则,依托数据积累、模型定价和全球化经营优势,将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及复杂风险进行全球化转移和分散 [2] - 再保险发挥“放大器”作用,运用全球承保能力,使局部地区不敢保、难以保的风险在全球进行分散 [2] - 再保险作为“调节器”,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促进保险机构规范市场竞争和理性经营,面对非理性竞争顽疾实现“善保” [2] - 再保险发挥“连接器”作用,运用全球再保技术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会保”以应对传统与新兴风险的双重挑战 [2] 行业经营数据与风险事件 - 2025年前9个月,保险业保费收入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赔付支出1.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2] - 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损失超3200亿美元,远高于过去30年平均水平 [3] - 2025年一季度美国洛杉矶大火造成保险损失超过300亿美元,其中至少30%由再保险公司承担 [3] 巨灾风险分散工具创新 - 巨灾债券是再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2025年一季度总发行规模达到7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3] - 2015年中再产险在百慕大发行中国首笔巨灾债券,募集金额5000万美元;2021年又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募集金额3000万美元 [3] - 金融监管总局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由保险公司以比例再保险方式将风险分给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I) [4] - “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是对传统再保险市场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拓展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渠道,国际上通常将损失金额超过2500万美元的事件定义为巨灾风险事件 [4] 研究驱动与技术创新 - 再保险业是研究驱动、创新驱动型金融领域,具有数据聚合和跨行业分析优势,能够牵头进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5] - 气候风险管理成为全球重要关注点,多家全球央行或监管机构已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5] - 中国再保发布自主研发的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Climate Vision),这是国内首个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 [5][6] - 该平台以IPCC框架为基准,融合国际主流建模方法与中国再保巨灾量化经验,可进行各类气候风险情景分析,服务国家战略并帮助企业建立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6]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业务系统嵌入三大数字化风险减量平台,实现技术、数据与经验的行业共享,提升全球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6] 市场国际化与发展机遇 - 2024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10%,但再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仅4%,排全球第七,市场要素集聚、风险定价和市场引领能力待增强 [8] - 截至2025年9月底,已有26家保险机构汇聚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6家境外机构设立交易席位,开通交易权限机构达128家,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 [8] - 中国再保通过对英国桥社集团的战略性收购实现国际化,桥社保费收入由2019年9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223亿元人民币,综合成本率87.55%,下降近12个百分点 [9] - 中国再保境外机构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国际业务年保费规模超30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占比约17%,海外资产占比超四分之一,被认定为我国境内首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 [9]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建议 - 打造良好制度环境,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试点国际再保险业务资金“外进外出”方案,建立统一履约标准和透明结算流程 [10] - 完善市场体系构建交易新生态,降低场内交易成本,优化数字化交易平台结算数据接口和境外机构注册流程,积极探索落地保险连接证券等创新工具 [10][11] - 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培养和引入高端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精通多领域的跨界人才和能主导国际交易的领军人物,构建系统化职业发展通道 [11]
中信银行绿色金融 “信”守低碳每一度
新京报· 2025-08-14 11:40
绿色金融战略与治理 - 公司制定《中信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4-2026年)》并细化专项行动方案以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4] - 公司持续完善包括董监高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 [4] 绿色信贷与产品创新 - 公司绿色信贷余额突破6000亿元 [5] - 发行首只3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并获得亚太地区中资银行最优评级 [7] - 发布国内首个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指数 [5] - 创新推出"新碳通"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免费碳排放测算管理服务 [5] - "中信碳账户"累计碳减排量超过18万吨 [5] 分行绿色金融实践案例 - 天津分行投放1.1亿元贷款支持北方最大海水淡化工程 [6] - 沈阳分行发放3385万元碳减排贷款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6] - 上海分行创新推出CCER质押贷款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 [6] - 武汉分行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助力化工企业绿色转型 [7] - 广州分行协同落地"绿色+碳中和+乡村振兴"类REITS投资项目 [7] - 昆明分行发放首笔普惠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权资源 [7] - 兰州分行落地兰州新区绿色金融试验区内首笔转型贷款 [7] - 伦敦分行发行3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 [7] 国际业务绿色金融实践 - 中信银行(国际)落地多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业务支持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 [8] 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 公司成为TCFD支持机构和"气候投融资联盟"成员 [10] - 制定《中信银行气候风险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 [11] - 通过ICAAP程序系统性开展气候风险指标重检识别及压力测试 [12] - 出台《中信银行授信业务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办法(1.0版 2024年)》明确ESG风险评估标准 [12] - 发布《气候风险专题研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13] 绿色运营管理 - 制定《中信银行绿色办公指导意见》从能源碳排放用水量纸张消耗和废弃物五方面管理环境足迹 [14] - 通过全行碳盘查无纸化运营和机构网点节能改造等措施降低资源消耗 [15] - 湖州德清支行获得LEED绿色建筑金级认证成为碳中和试点网点 [15]
江苏银行践行负责任银行承诺, 深化气候风险管理实践
中金在线· 2025-08-01 17:22
核心观点 - 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发布《银行实施气候适应与韧性建设实操指南》 江苏银行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制定并贡献实践经验 为全球银行业提供可借鉴的框架和样本[2] 气候适应指南发布与参与 - 《实操指南》是2023年11月《负责任银行原则 气候适应目标设定指南》的落地延伸 为全球银行机构设定气候适应目标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框架[2] - 江苏银行作为PRB气候适应目标设定工作组核心成员 深度参与《实操指南》研讨和制定过程 将自身气候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创新模式及研究成果融入其中[2] 物理风险管理实践 - 江苏银行2025年系统开展物理风险压力测试 构建科学适配本土的评估体系 聚焦气候敏感型行业并结合地理空间特征识别风险敞口 基于场景分析与数据驱动[3][4] - 针对农业和渔业两大气候敏感型行业开展评估 形成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案[4] - 创新引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预测系统逐月滚动气象数据 对江苏省典型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 寒潮 台风进行高精度空间分布与强度模拟[4] - 通过匹配贷款资产地理位置 系统识别信贷组合中的物理风险敞口 构建气象数据 地理分布 风险敞口的物理风险评估框架[4] 转型风险管理实践 - 在转型风险压力测试中 构建五类气候转型情景 涵盖1 5℃有序转型和2℃中等约束转型等全球温控目标[5] - 重点针对化工 钢铁 电力等八大高碳行业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5] - 通过碳价冲击模拟 企业盈利预测与违约概率动态估算 系统评估不同转型路径下行业信用风险对银行资产安全风险的传导效应[5] - 形成企业 行业 银行自下而上的评估路径 与PRB全链条风险传导分析方法论深度契合[5] 战略实施与未来规划 -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是响应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要求 践行监管导向的务实行动[6] - 通过构建多维度 多层级评估体系深化对气候风险的量化认知 以压力测试结果为依据优化信贷结构[6] - 未来将完善气候风险治理架构 将气候适应与韧性建设要求全面融入战略规划及业务运营[6] - 深化国内外同业交流 分享江苏经验的同时吸纳国际先进理念技术 优化气候风险管理方法论[6]
李云泽: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快讯· 2025-06-18 10:54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1] -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1] -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1] 低碳转型目标与资金需求 - 预计2030年实现碳排放目标 [1] - 资金需求将超过25万亿 [1] - 绿色金融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1] 外资机构参与情况 - 外资机构陆续将ESG评级体系和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引入中国 [1] - 支持外资广泛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1] - 共同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范例 [1]
应对可持续信息披露新规 金融业加快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中国经营报· 2025-05-15 09:37
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变革 - 沪深北交易所联合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A股市场进入"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新阶段,上市银行需在合规性和透明度等方面做出调整 [1] - 《指引》自2025年1月实施,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等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企业需在2026年4月30日前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并设置过渡期安排 [1] - 政策引入"双重重要性"原则(财务重要性与影响重要性),要求上市银行量化范围三碳排放(投融资活动间接排放),评估气候风险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加强供应链碳足迹管理 [1] 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 - 财政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共六章47条,涵盖治理、战略、风险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等核心模块 [2] - 准则要求企业披露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识别、财务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减碳目标等内容,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框架,同时明确温室气体核算需符合国内标准 [2] - 上市银行需重构ESG报告框架,整合公司金融、零售业务及风险管理条线数据,聚焦信贷资产碳足迹、普惠金融成效、供应链ESG风险等议题 [2] 上市银行应对措施 - 部分中小银行可能面临历史数据缺失或系统支撑不足的问题,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战略规划与治理架构,推动ESG风险管理从"边缘补充"转向"核心决策要素" [3] - 上市银行需加快建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常态化机制,六大行及多家商业银行已在央行指导下开展气候相关风险压力测试,测试范围从信用风险扩展至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 [3] - 随着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正式实施,上市银行需进一步强化气候风险管理,提升气候韧性 [3]
从“理赔者”到“防御者”:保险公司如何构建气候风险“免疫系统”?
搜狐财经· 2025-05-13 11:13
气候变化对保险行业的挑战 - 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索赔数量和成本显著上升 [1] - 保险公司需从被动理赔转向主动防御,构建"气候免疫系统" [1] - 气候情景分析是关键工具,可预测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变化等 [1] 监管要求与政策 - 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要求评估气候风险并嵌入四大支柱(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 [1]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要求披露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的流程 [2] - 香港联交所2025年强制要求大型股和非大型股主板发行人披露范围1和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2026年强制要求新气候规定 [4]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探索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方法 [2] 气候风险管理意义 -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完善气候风险管理机制并纳入业务管理流程 [7] - 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体系增强应对能力 [8] - 迎接全球化挑战,保险业可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贡献智慧和实践经验 [9] 气候风险分析工具 - 毕马威可协助开发气候风险分析工具,结合传统巨灾模型与前瞻性气候情景 [10] - 巨灾风险模型定量分析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 [10] - 保险公司应生成不同气候情景下的资产端、负债端、运营端分析结果 [11] 气候风险模型框架 - 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暴露度、易损性的函数(R=f(D,E,V)) [12] - 模型包括致灾因子预测、易损性模块、资产暴露模块和风险损失模块 [12] - 直接损失计量包括房地产、作物产量、厂房设备等,间接损失计量包括停减产、服务中断等 [12] 保险公司应对策略 - 搭建有效分析工具,如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 [14] - 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将气候风险纳入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15] -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险覆盖率,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 [16] - 探索气候风险缓释措施,如巨灾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 [17] - 通过调整保险费率引导客户主动提升气候风险抵御韧性 [18] 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信贷是银行业抵御风险和创造长期价值的关键杠杆 [20] - 绿色金融是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
非洲综合气候风险管理计划涉毛里塔尼亚有关项目正式启动
商务部网站· 2025-04-23 09:51
项目概况 - 毛里塔尼亚政府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绿色气候基金共同出资1200万美元启动非洲综合气候风险管理计划涉毛项目[1] - 项目覆盖阿萨巴、东霍德、西霍德、布拉卡纳、戈尔戈尔等5个省份[1] - 该项目属于总融资额1.434亿美元的"非洲综合气候风险应对计划"组成部分[3] - 整体项目由绿色气候基金出资8285万美元、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出资3031.5万美元、非洲开发银行出资2300万美元、非洲风险能力基金出资723.9万美元共同支持[3] 项目内容 - 通过加强气候和天气服务支持农林业、畜牧业发展[1] - 提供农业保险产品帮助农民及私营部门抵御气候变化风险[1] - 提供可靠且可负担的可再生能源保障[1] - 恢复数千公顷退化的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用地[2] - 提供智能化和适应气候的农业生产方式[2] - 加强对气候冲击的预测、预防和应对能力[2] 项目影响 - 将改善12.3万个家庭、85万多人的生计[2] - 帮助数千万毛里塔尼亚小型生产者和牧民获得收入保障[2] - 避免因缺雨或干旱造成的投资损失[2] - 有助于增强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公正[1] - 为当地创造持续平等的经济机会[1] 项目背景 - 项目在"绿色长城"倡议覆盖的七个萨赫勒国家实施(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冈比亚)[3] - 计划于2018年12月启动,2023年10月开始实施,执行期6年至2029年结束[3] - 非洲综合气候风险管理计划已为萨赫勒农村地区数百万弱势家庭提供支持[2]
周大福人寿率先采用彭博MARS Climate优化气候风险管理
彭博Bloomberg· 2025-03-14 11:08
周大福人寿与彭博合作 - 周大福人寿扩充使用彭博企业解决方案MARS Climate 以评估、量化和管理气候风险和机会 [1] - MARS Climate可根据不同综合评估模型分析气候情景 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框架一致 [1] - 转型风险模型由彭博新能源财经的TRACT工具提供支援 结合企业活动、供应链风险水平和区域足迹预测企业收入风险与机会 [1] 周大福人寿的战略与业务 - 公司在影响力与财务并重的框架下推进可持续金融 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主动管理投资组合的考量 [1] - 自2021年起采用多项彭博买方解决方案 包括彭博AIM和PORT Enterprise [1] - 使用彭博Enterprise iPaaS实现前台、中台和后台工作流程自动化 提高运营效率 [1] - 公司是香港最具规模的寿险公司之一 为周大福创建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 [3] - 矢志成为亚太区领先的保险公司 持续开创保险新价值 [4] 彭博的解决方案与市场覆盖 - 彭博MARS服务全球超过900家公司的1100多名专业人士 包括交易员、投资组合经理和风险经理 [2] - 提供实时分析、领先的衍生品定价数据库和全面的市场数据 [2] - 解决方案涵盖前台风险、市场风险、交易方风险、信用风险、对冲会计、抵押品管理、监管资本要求等指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