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邦
搜索文档
河海报国
中国青年报· 2025-11-05 06:36
建校历史与使命 - 河海大学于1915年在南京成立,是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旨在“养成河海工程之技师”,以解决国家治水人才匮乏问题 [1][2][3] - 学校创办人张謇提出“储才为急”,成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先河,初衷不仅为技术治水,更关乎国家水权与主权 [3] -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如1950年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师生投身治淮工程第一线 [4] 人才培养与贡献 - 建校11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超过30万名毕业生,广泛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1][2] - 校友徐建荣主持设计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校友郑守仁在三峡坝区工作27年,为国家节省数以亿计工程投资 [11][15] - 校友汪胡桢在新中国治理淮河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建设中,采用独创连拱坝坝型,为国家节约大量投入 [14][15] 教育理念与实践 - 学校创立之初即确立“三个注重”育人主张:注重学生道德思想、注重学生身体健康、注重实地练习,此理念延续至今 [7][8] - 学校强调实地练习,教授陶爱峰指出“教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项目,而要到一线去,寻找真问题”,学生王超宇硕士期间约一年时间在一线基地度过 [8] - 1982年校训定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强调水利事业的艰苦性与科学工作的严谨性,影响一代代师生 [9] 师资传承与学术严谨 - 学校汇聚大师级教师,20世纪50年代华东水利学院阶段拥有全国50多位工科一级教授中的4位,知名教授如徐芝纶长期为本科生授课 [11] - 学校从严治教,青年教师需经历助教、随堂听课、试讲等至少3年培养流程才能独立授课,校长郑金海强调教学需与时俱进,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 [12]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芝纶秉持“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原则,坚持上课并指导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问题不断补充进教案 [11][12]
好评中国|人民网评:山河为证,用青春汗水书写安澜答卷
人民网· 2025-10-15 17:12
工程规模与建设 - 工程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长2309.47米,最大坝高181米,是世界水利工程的里程碑 [1] - 工程建设周期近20年,实现了治理长江水患、保障长江安澜的百年梦想 [1] 运营绩效与贡献 - 在清洁能源供应方面,年发电量超1000亿度,2020年创下1118亿度世界纪录 [3] - 在航运方面,2024年三峡船闸通过量达1.59亿吨,成为“黄金水道” [3] - 在水资源调配方面,累计向下游补水3601亿立方米 [3] - 在生态保护方面,连续15年实施24次生态调度试验,促进四大家鱼繁殖总量达724亿粒 [3] 精神传承与行业意义 - 工程体现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奋斗精神,是几代人用青春与智慧书写的“山河之志” [1][2] - 工程是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从设想到建成历时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对我国国计民生影响巨大的伟大工程 [2] - 工程展现了舍家为国、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以及一代代水利人对“人水和谐”的追求 [2] - 工程的使命从未止步于大坝合龙,不断诠释着“国之大者”的深远内涵 [3]
挺膺担当,唱响团结奋进青春之歌
环球网· 2025-10-08 13:44
水利行业青年人才发展 - 青年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战略发展[1] - 河海大学等高校青年学子投身治水报国事业,参与基础研究、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及基层实践[1] - 青年人才活跃于南水北调工程现场及海岸防护阵地,致力于守护江河安澜和保障水安全[1] 水利行业科技创新 - 张学武教授团队研制大坝智能检测水下机器人,为水利设施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2] - 彭世彰院士开创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保障[2] - 严恺院士等学者在海岸工程领域持续耕耘,守护蓝色国土[2] 水利行业实践应用 - 青年技术人员在防汛抗旱一线监测水情、排查隐患,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3] - 年轻河湖长负责巡河护水,守护河湖健康生命[3] - 水利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指导节水灌溉、参与农村供水保障,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3]
漫评:让“治水兴邦”使命担当在青春奋斗中代代相传
环球网· 2025-09-28 16:05
活动背景与主题 - 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举行,聚焦于水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实践 [1][2] - 活动旨在触摸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精神根脉,探讨水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2] 生态治理成效 - 南京长江新济洲通过生态修复,鸟类种类从103种增加至224种,并观察到江豚活动,成为长江生态改善的例证 [2] - 常州市新北区滨江化工园区对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拆,完成生态复绿3600亩,生态岸线占比达到80.6% [2] - 治理实践从“重化围江”转变为“江豚逐浪”,从“污水直排”改善为“岸绿景美” [2] 青年参与与精神传承 - 倡导当代青年学习水的韧性,以“水滴石穿”的毅力攻克技术难关和应对挑战 [3] - 鼓励青年运用创新思维,为传统水利注入科技活力,发展智慧监测和数字治水等新手段 [3] - 青年应怀揣“利民为本”的初心,将治水成效惠及百姓,并树立“护江河、安家国”的志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永续发展蓝图 [3]
青春华章|漫评:让“治水兴邦”使命担当在青春奋斗中代代相传
环球网· 2025-09-28 13:3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聚焦于江苏省的水环境治理实践与成效,强调水文化传承与当代青年使命的结合,描绘了一幅从生态修复到人水和谐的生动画卷 [3][4]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南京长江新济洲通过生态修复,鸟类种类从103种显著增加至224种,并出现江豚嬉戏的景象,成为长江生态改善的例证 [3] - 常州市新北区滨江化工园区对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拆,累计完成生态复绿3600亩,生态岸线占比达到80.6% [3] - 江苏水治理实践实现了从“重化围江”到“江豚逐浪”、从“污水直排”到“岸绿景美”的转变 [3] 治理参与力量 - 水治理实践汇集了多方力量,包括科研人员破解水质净化难题、基层河长排查排污口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守护 [3] 水文化的当代启示与青年责任 - 当代青年应从水文化中学习“韧”性,以水滴石穿的毅力攻克技术难关和应对挑战 [4] - 当代青年应学习水之“活”,运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如智慧监测、数字治水来解决难题 [4] - 当代青年应学习水之“善”,怀揣利民为本的初心,将治水成效惠及百姓,并树立护江河、安家国的远大志向 [4]
青春华章|漫评:以青春之笔绘就“水韵江苏”安澜画卷
环球网· 2025-09-24 17:37
活动概览 - 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于9月22日在南京启幕 [3] - 活动以“水”为脉,在“水韵江苏”的长卷上续写“治水兴邦”时代篇章 [3] 治水战略与意义 - 治水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3] - 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3] - 淮河治理践行“安澜惠民、绿色发展” [3] - 治水实践为国家水安全筑起屏障,并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3] 江苏省的水资源与治理 -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 [4] - 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特质是其推进治水兴水的天然优势 [4] - 治理需要守护水的馈赠,并通过系统治理让水脉持续赋能发展 [4] 青年的角色与贡献 - 江苏治水实践为青年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 [4] - 青春力量在治水各条战线以多元角色扛起担当 [4] - 不同岗位的青春身影共同织就“小我融入大我”的治水画卷 [4] - 青年以“涓滴之力”汇聚成推动“水韵江苏”建设的青春洪流,诠释“治水报国”的时代内涵 [4] - 号召广大青年在“治水兴邦”征程中以实际行动砥砺强国之志,践行报国之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