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环境共治

搜索文档
黑龙江大力推进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19 16:16
黑龙江省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核心内容 -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印发《黑龙江省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部署19项重点工作任务,旨在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发展格局 [1] - 目标到2027年,"大消保"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经营者合规经营意识显著增强,供给质量不高、市场秩序失范、维权效能不足等问题得到系统治理,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保障,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大幅提升 [1] - 方案综合统筹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实施消费供给提质、消费秩序优化、消费维权提效、消费环境共治、消费环境引领五大行动 [1] 消费供给提质行动 - 提升实物消费质量,开展特色消费品提质专项行动,加强老字号创新发展,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升再生资源集聚和中转能力 [2] - 改善服务消费品质,健全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制定冰雪消费名品标准,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开展服务认证试点工作和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推进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 [2] - 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制定出台首发经济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组织电商营销推广系列活动,推进数字家庭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拓展延伸 [2] - 力争2025年底前黑龙江省各类充电基础设施终端突破11万个,2027年底前突破13万个 [2] 消费秩序优化行动 - 严守消费安全底线,强化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开展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金钥"稽查专项行动和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 [3] - 整治市场交易环境,开展市场秩序"铁拳"行动,深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规范广播电视领域订阅、收费等行为,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和"昆仑"专项行动,实施农村消费市场净化行动 [3] - 持续推进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督检查,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3] - 完善综合治理机制,落实数据分析专报制度,依法健全消费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 [3] 消费维权提效行动 - 强化消费纠纷源头解决,深化线下无理由退货活动,推动跨境电商平台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建立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做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召回工作 [4] - 到2027年,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累计动态增长50% [4] - 强化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探索建立完善"诉转案"工作机制,强化消费维权与行政执法衔接 [4] - 强化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加强消费者集体诉讼和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协作,推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有效衔接 [4] - 创新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专项行动,夯实基层消费维权网络,扩大消费维权服务站覆盖面 [4] 消费环境共治行动 -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经营者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合规体系,督促重点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网站平台经营者、市场开办者加强账号注册审核和管理,加强预付式消费监管 [4] - 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纠纷处理等方面作用,推动行业自律 [4] - 加强消协组织建设,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切实提升消协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4] - 强化社会监督引导,畅通消费者诉求表达渠道,鼓励其积极参与监督 [4] 消费环境引领行动 - 突出创新引领,加大老字号品牌创建和培育推介力度,鼓励各地为经营者先行赔付提供政策支持,推动金融机构面向放心消费主体丰富信贷产品,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完善保险产品体系 [5] - 注重标杆带动,开展放心消费承诺活动,强化信用赋能,加强对放心消费主体的宣传推介 [5] - 在香港、澳门分别设立黑龙江旅游合作推广中心,建立龙粤消费维权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出台放心消费承诺地方标准,探索开展省域消费环境监测评价 [5] - 深化国际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与俄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支持边境口岸地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探索开展跨境消费维权合作,共同维护中俄消费者合法权益 [5] 实施保障 -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把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联动扎实推进、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成果转化 [5] -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各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动态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深入挖掘、提炼各自行业领域中可推广的普适性经验成果,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 [5]
职业打假30年:争议未退,哨声不断
和讯· 2025-03-14 16:50
职业打假人角色演变 - 王海身份从普通消费者转变为职业打假人,现定位为"吹哨人",聚焦隐瞒或虚构实质性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行为 [1] - 职业打假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动机的营利性不应成为评判标准 [1] - 30年间维权领域从商品消费扩展至服务消费,技术升级使侵权行为更隐蔽且规模化 [2] 消费环境薄弱环节 - 2024年全国消协受理投诉176万件,同比增逾三成,虚假宣传、安全问题投诉比重上升 [4] - 银发经济中针对老年人的欺诈模式盛行,如"私域电商"通过低价诱饵销售劣质保健品,涉案机构年营业额达280亿元 [3][4] - 平台经济存在滥用技术手段侵害权益现象,直播带货佣金高达30%-50%导致价格悖论 [5] 维权机制挑战 - 职业打假成本高昂,团队6个月调查仅获20万元举报奖励,难以覆盖成本 [6] - 惩罚性赔偿制度实践存在争议,司法中对3倍、10倍等适用标准未统一 [9][10] - 2023年检察机关办理食药安全公益诉讼2.3万件,同比增长16.8%,但消费公益诉讼仍面临赔偿标准量化难题 [10] 行业治理趋势 - 2025年《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完善经营者首问和先行赔付制度,强化集体诉讼、公益诉讼机制 [11] - 消费结构转向商品与服务并重,服务消费欺诈呈现爆炸式增长,如教培机构利用就业焦虑实施诈骗 [4][5] - 有机食品认证标准缺失,现行检测方法仅针对普通食品,无法有效验证有机生产过程 [7][8] 社会共治争议 - 公众对职业打假存分歧,王海与彩虹星球名誉权诉讼反映打假行为边界模糊问题 [7] - 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会连锁影响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多重权益 [4] - 60人专业团队采用"无效果不收费+赔偿分成"模式,个人委托占比高但单笔损失超5000元才具维权经济性 [8][9]